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广东湛江市徐闻一中 欧远强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如状元出身的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江苏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河北唐山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山西保晋的刘懋赏、冯济川创办矿务公司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先后兴起。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工商实业的政策。甚至袁世凯窃取政权以后,为了笼络资产阶级,也吸收了其代表人物如周学熙、张謇等担任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的职务,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法令,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保护。同时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辛亥革命前后,“抵制洋货”“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口号。恰好一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发展与隐患并存。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多达13000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这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但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如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偏于东南沿海;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发展与危机并存。1931~1936年,中国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9.3%的水平,10年间兴建了8000公里铁路,超过以前几十年的两倍,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年代翻了一番。但是,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