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时代意义──兼谈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辽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周化勇 长期以来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的效果都进行放大化。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1](P79):就认为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广大中下层民众也获得了一定好处,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的结束,国家干预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授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也就自觉不自觉用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得出医治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良方。罗斯福新政所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真有那么灵验吗?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吗?理论和事实告诉我们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一厢情愿认识。本文就此略作分析探讨。 一、罗斯福新政的手段、后果及延续 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的政策概括起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包括整顿银行维护货币信用,恢复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稳定价格等;第二方面是社会层面,包括规范劳资关系,发挥工会作用;税收改革调节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用国家手段干预经济运行。结果如何呢? 从社会制度的发展来说,的确罗斯福新政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以社会的进步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使资本主义发展来了个漂亮的转身──从剥削罪恶不公平充满血腥的坏的资本主义转型为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健全,自由与秩序并行,照顾弱势群体的新资本主义。 但从应对经济危机来讲,课本提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连美国人都承认到“1939年,在新政实施六年之后,美国仍然有900万名以上的失业工人──这一数字比世界各国的失业人数总和还要多。”[2](P682)。要知道当时美国劳动力总人数才5000万左右,失业率约为百分之十八。实际上“从1937年下半年起,英、美、法等国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繁荣局面”[3](P260)。新政并没有解决经济危机反而制造新的危机。“换言之,新政无非只是一种权宜的解决办法而已,这种权宜之计经不起严峻的考验,迟早总是要维持不下去的。”[4](P65)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事实是:那次经济大萧条像大多数其他严重失业时期一样,是由于政府的管理不当而造成,而不是由于私有制经济的任何固有的不稳定性。”“在1930和1931年,它行使它的职责如此不当,以致把否则会是一次缓和的经济收缩转变为一场大的灾难。”[5](P43) 正当新政面临尴尬境遇被企业家抵制和民众质疑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成全了罗斯福新政。战争机器的开动,带来了军工企业扩大生产和相关产业发展,再加上参军参战才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美国的失业人口。带着战争的胜利,罗斯福新政获得前所未有的美誉。新政在人们心中成了化解经济危机的特效药。战后欧美各国纷纷扛起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大旗,用国家的手段和力量干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50至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黄金时期。但1973年前后,国家干预下的高速发展嘎然而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危机的冬天到来。各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无论是减税计划还是货币增发,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直接投资都不能提振信心缓解危机,甚至国家干预的越多,危机越严重——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缓和。这期间,经济学家开始反对国家干预理论,要求恢复古典的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去神圣光环。 二、国家干预不是处理危机的良方 从理论上讲,任何经济理论都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因此理论往往是落后于发展着的实践。新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新的理论来总结,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理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可能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反映现实存在。经济学理论更是这样。经济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是最复杂社会现象,经济活动的运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合。影响经济的因素除了传统的资本、技术、工具、市场、劳动力、土地、环境等外,还和人们心理、观念、喜好及全球环境相关。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理论(也即凯恩斯主义)也是如此。它能在一定时期解决经济中问题,但它解决不了因它而产生的新问题。 从实践看,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和强化是一个误会。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危机的产物,被称为“萧条经济学”。 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干预是危机的产物,是用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它不该是正常状态下的经济发展的新手段。它是对经济出现危机的补救。但是二战后,竟被各国当作常态经济学理论。各国政府的职责从“守夜人”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发展到参与经济活动。这就打破经济运行自身规律。使经济运行充满人为因素,市场信息往往失真。正常状态下,经济规律会自发调节市场秩序,价格作为市场信息符号会引导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也会引导消费者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而有了国家加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生产与消费就不完全受市场的制约了。国家卷入生产,一般都会使经济升温进而演变成物价上涨货币通涨。 从其内容看,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理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国家干预是有成本的。国家刺激经济就得多发钞票加大投资,而这又会导致财政赤字;要鼓励企业的生产,就得减税、减税又会减少政府收入,政府入不敷出就会产生赤字;政府赤字意味着收支不平衡,解决知道不外是发行国债,多印钞票,提高税收,这样一来不是抑制企业投资热情就是流通货币超过经济总量而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这显示国家干预的自身矛盾;国家刺激经济也可以鼓励消费,消费拉动经济,但这又会导致人为经济过热,超前消费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带动工资上涨,工资物价上涨带动生产成本上涨,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竞争力下降,外国商品趁虚而入,本国企业失去市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酿成新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的有形手往往倒逼市场机制的无形手。市场会失灵,国家干预也会失灵。 从社会心理看,人们对国家干预充满信任,导致人们经济行为膨胀。人性是贪婪的,在追逐财富人是会失去理性的。经济学里,消费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效用,投资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回报,生产者希望得到最大化的利润。这就会掀起经济发展中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经济泡沫──浪高处就是经济过热引起的危机:生产与消费的脱离,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浪低处就是危机后的萧条紧缩。潮起潮落,自由规律支配。现在有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人们把最坏的结果就托给了政府。认为政府比任何人都聪明,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凯恩斯主义者,看到了市场的失灵,没有想到政府也会失灵。结果就是人们的投机心理更大胆,因为出事有政府兜着,因此世界经济的泡沫曾出不穷,人们在经济泡沫中失去理性,明明知道是投机是诈骗,但没有人愿意戳穿它反而怂恿宽容,因为谁都想把水搅得更混,好摸把鱼分杯羹。由人来操作经济,只能制造经济波动而不可能是经济平衡。 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种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阶段性的都是有副作用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6实际18世纪中叶),各国信奉重商主义理论:利用国家手段和力量提高关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禁止货币外流,发放特许状实行垄断贸易,各国争夺殖民地并为此进行商业战争。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保护主义政策却分割世界,阻碍更大范围经济交流与分工,长远看是不利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发展的。到了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时期,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工场,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商品的丰富要求全世界的自由贸易平等通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自由放任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要求市场机制自动调节,推崇企业的自由竞争和全球的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理论成为从此至今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经济理论。但自发的市场经济又会出现周期性的危机。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推动了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实质是用人为的扩大需求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逐渐成为主流。二战后,虽然凯恩斯主义占据主导,但其弊端日益显现不断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运行孕育着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结局。因此出现了反凯恩斯主义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代表是弗里德曼:主张稳定货币供应,低通涨低增长)和供应学派(主张经济结构中供应最重要,要求降税平衡预算取消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学派(强调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对经济的制约作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等等。 三、制度创新才是罗斯福新政留给后世的最大价值 罗斯福新政值得称道之处不是它的经济措施,不是它干预经济危机的效果,而是它在危机中的对社会制度的创新。这是教材所忽略,也是长期以来的人们的认识偏差。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正当人们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时,却碰上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有蔓延成全球经济危机之虐。人们在应对危机时很容易联想到历史,想到历史经验,尤其是久负盛名的罗斯福新政。但是需要切记的是:我国最应该学习的是不是干预经济的措施而是建立创新和完善社会制度。因为干预经济是我国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强项。而用社会进步化解危机,这才是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这段历史的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以下公式:“制度红利+人口红利+要素红利(刻意压低的劳动力、资金、土地和环境成本)+全球化=GDP高增长”[6](PB16)。用历史学家秦晖的话来讲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比有“低人权优势”“负福利”[7](P40)。结合目前我国实际,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仅剩下“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来自改革。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工资再低已低不过越南,环境污染已经难以承受,土地利用到达警戒红线。制度红利就是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民主法治,保护劳工权益,建立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打破垄断维护公平,建设廉洁政府,建设为民的公共财政。趁危机时改革,改革的阻力才会小成本才会低才越有可能成功突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出口遇上全球经济低迷,投资也有过剩之虐,目前唯一有潜力的就是消费。但我国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医疗、住房价格高昂抑制人们消费。因此只有先完善各项制度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才能让人们放开手脚消费进而拉动生产发展经济,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作者简介:周化勇,男,1977年生,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的历程.[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年. 【2】(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二版. 【6】马克.对内开放,振兴中华.南方周末,2009年3月5日. 【7】熊培云.为有未来,讨价还价.南风窗,2008年1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