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4课检测题 江 西 王顺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 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3.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4.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5.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 ![]() A.制、郡县制 B.分封制、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郡县制、行省制 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7.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8.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0.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 ![]()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11.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2.“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1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5.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16.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7.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8.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该材料反映了( )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 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19.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基本正确的反映了皇权的发展趋势(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2分,第23题 10分 ,共50分) 21.读图1至图4,回答下列问题。(18分)
![]()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4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4所设机构的主要目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22.(22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与分封制相适应…..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10分) (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哪些属于对科举制的评价?(2分)你认为科举制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请阅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C 解题的关键在“中央集权体制”,A、B是汉继承秦代的中央制度,而D并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所以答案是C。 2.D 此题关键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要解决武臣的问题,那选项就很清楚了是D。 3.C 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在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度,因而C项说法不正确。 4.C 元朝时开始推行行省制度 5.C 要理解图中的信息,上图是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下图中的辽阳行省可得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6.A 了解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然后与唐朝的各部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是A 7.D 唐朝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皇榜中状元”必须经过皇帝钦点,应该是殿试。 8.C A没有解释问题实质,B的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而D说法明显错误,此事说明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才出现避讳现象。 9.B 示意图体现了秦朝是一相制,隋唐是多相制,说明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而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10.A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所以皇帝经常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此邮票的用意即在此。 11.A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12.D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13.A 明初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后来形成内阁。 14.A 明初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B、C分别是明成祖、明宣宗所为。六部并非明太祖所设。 15.A 此题围绕皇权加强来设计的,从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看出,皇帝在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所以答案是A。 16.D 抓住关键词“皇帝裁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阁臣”。 ①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②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③体现了明朝的内阁。 17.D 军机处既不是决策机关,也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它是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 18.B 从“僭侈逾制”所举事例,反映出当时皇权独尊及君权至上的意识十分严重。 19.A 此题的关键是看顺治、康熙、雍正各代在加强中央集权中采取的措施如何,把制度的存废问题了解清楚。 20.B 从中国古代史上看,皇权在不断加强,相权在不断削弱。 21.(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高度集中。(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控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改革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为了加强皇权。(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2.(1)选官制度: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世卿世禄制)废止:战国时期的变法中,逐渐取消贵族特权。(2) 标准上的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 东汉后期至魏晋注重门第出身;唐代以才能(考试成绩)为标准。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3)评价:孙中山先生肯定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原因: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人才的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23.(1)是否实行分封制。(2)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3)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