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期末测试卷 江西省安福中学 王顺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记载:(赵)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 ) A.增加了耕地面积 B.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C.保苗抗旱 D.革新了耕作工具 2.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以下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主要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C.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3. 下图是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明代瓷器,明代大量烧制这样的瓷器的原因主要是( ) ![]() A.当时许多人喜欢外国文化 B.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当时兴起一股学习外文的潮流 4.“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最早的古代城市应是( ) A.西汉长安 B.唐代长安 C.北宋开封 D.元朝大都 5.“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根据这种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应该是( ) A.海禁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抑制兼并 6.“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美国 D.英国 7.19世纪初的一则讣告是这样评价一位名人所研制的成果:“……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里的“它”是指( ) A.蒸汽机 B.发动机 C.电动机 D.计算机 8.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作“黑金革命”。这里的“黑金”是指( ) A.煤炭 B.石油 C.铁 D.蒸汽机 9.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 ) ①打电话拜年 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坐飞机旅游 ④网上炒股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李鸿章认为:“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言利”的表现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汉阳铁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11.下图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出 ![]() A.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抵制洋货运动 C.“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D.轻工业发展较快 12.右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营业执照的一部分。依据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 ) ![]() A.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国有企业改制时期 13.“ 放颗卫星献大礼,昆明自造轧钢机。直径二百五十米,吓得美帝叫稀奇。”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1942年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14. 特区经济是中国式改革开放富国富民的成功模式。1980年,我国在深圳等地设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 ①受西方影响,带有移风易俗的性质 ②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 ③最早揭开断发序幕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④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1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18.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 )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面对突如其来的1929年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胡佛采取了反危机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 B.利用计划经济调整经济 C.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D.自称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20.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对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①他的改革使经济呈下降趋势 ②他的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荣誉 ④他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 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23.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2009年 11月14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并就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专题作引导性发言。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是为了( )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24.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欧盟的产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表明了 ①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加强 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④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2009年12月14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15日获得日本天皇破例接见,日本政府这次高规格的礼遇受到外国的关注。导致中日关系从“政冷经热”发展到今天政治关系也趋热的原因是( ) A.受中国奥运会成功的影响 B.和平与发展、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C.亚太地区经济趋向一体化和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D.日本已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反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饿着肚子),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的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四 陈启沅是近代中国早期著名的华侨民族资本家。他……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以上材料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4分)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2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2分) (4)简述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材料二 如下图片: ![]() 材料三 连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商务部4日做出初步裁定,对产自中国的镁碳砖征收132.74%至349%的临时反倾销税。两会前夕,美国还对中国输美铜版纸和磷酸盐两起双反案的反补贴初裁公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2010年3月)5日对美方采用的歧视性做法给予驳斥,表示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此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做法,将就其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做法进行交涉,以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关贸总协定何时成立?这项规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分) (2)材料二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标志?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3)中国是哪一年加入材料二国际组织的?简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上述组织后受到的制约?(4分) (4)针对材料三美国的做法,中国应如何应对 (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苏俄开启国有化运动,将工业、商业全面收为国有,将土地收为公有。193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快速增长。与此相对比,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发西方私有经济国家19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苏联国有经济的高增长,跟西方私有经济的大危机,反差如此之大,使世界各国普遍学着国有化、也由政府办企业。中国先是在30年代小范围内做国有化,到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国有化。 ──《经济观察网》(2010年2月2日) 请回答: (1)1918年苏俄实行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 (2)5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1978年以后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突破这种旧体制模式的?(6分) (3)20世纪30年代,胡佛总统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改革后开创了怎样的经济发展新模式?(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大清会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C 读懂材料,抓住关键词“能风与旱”。 2.D 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国家的税收难以保障,所以D项不正确;明清时期,地主和商人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所以当时土地兼并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3.B 考查基础知识,是识记题。 4.C 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象唐朝严格限定在“市”里,而是突破了坊市界限,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5.B 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是重农抑商。 6. D 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出来,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抓住“从长远看”关键词,因为西、葡把掠夺的钱财用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上,很快衰落下去。 7.A 关键是“19世纪初”、“为机械动力”。 8.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蒸汽机,蒸汽机使用的能源材料为煤。 9.C 考查基础知识,网上炒股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排除④。 10.C A为军事工业,应排除;B是张之洞创办的民用工业;D为新式学堂。只有C项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民用工业。 11.C 从商标中的“救国”、“共和统一火柴”字样可知C项最符合题意。 12.B 图片中有“公私合营”字样,可知B项符合题意。 13.C 诗歌的“浮夸”体现的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 14.B 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15.B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③不正确;民国时期的断发带有强制色彩,遭到许多人的抵制,所以“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16. C 项内容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出现的事物 17.C 电灯、飞机、机关炮都属于器物层次,所以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18.A “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④。 19.B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A、D是自由放任政策的表现,B不符合史实。 20.C 题干旅游业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故排除③。 21.A ①②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造成的后果, ③从题干中可以得出答案。④是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2.B 农业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不能说“显著”,排除A;C、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他的改革措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B符合题意。 23.C APEC成员国还包括了美国等发达国家,A说法错误;APEC非民间组织,排除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D说法错误。 24.D 亚太经合组织也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会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5.C A明显不合题意,D是错误说法,题干是关系到中日关系,涉及到亚太地区,与全球化联系不太。 26.(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经济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本质特征:雇佣剥削。进步之处: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3)发展艰难,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4)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有较大发展;抗战时期,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27.(1)积极方面: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而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家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消极方面:对发达国家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2)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 (3)2001年;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利用国际规则,制订合理对策;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8.(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经济政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新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29.(1)因素: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3)表态:不能。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言之成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