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测试题 河北馆陶一中 张振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革命 11.甲骨文中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6.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17.下列各项中与“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的有 ①“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②“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 ③“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④“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9.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限度的对外开放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20.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2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到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2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0分,28题13分,29题9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金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1)材料1 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3分 (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 (3)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3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分) 28.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3)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3分)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3分)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29.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回答: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9分) 参考答案 1.B 人均耕地面积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表现①、②;③与实际不符;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C 此题反映的核心是私田的出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时间是春秋时期。 3.B 从材料判断,这个水利工程师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 4.C 此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方个体家庭最基本的需要,土地解决吃饭,棉袄解决穿衣问题,这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5.C 公田变私田,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促进了这样转变,这是主观因素。 6.D 材料讲耕地者种富民之田,交租一半。 7.B 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朝是典型代表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所以B,表述不准确。 8.D 古代首页有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有政府提供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精品多。 9.D 青花瓷是明朝出现的,珐琅彩瓷器是清朝出现的。 10.B 劳动工具有骨器到耕牛犁耕的转变,既能反映的发展,更能体现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1.D 商朝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不少贝字旁的字,材料中的字都是与商业有关的,占卜用龟甲或大的兽骨;祭祀一般是家畜;与材料反映的不符,贝壳在古代曾经起过货币的作用。 12.D 四个备选项,全面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基本情况。 13.B 材料机“梭声札札”与“有财不行商”,能反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和重视农业的观;“家家守村业”反映安土重迁的思想。 14.D 此题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长安夜市发展,并初步打破了市坊界限,不是政府新设。 15.B 北宋商业繁华的代表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汴河两岸商业活动。 16.C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17.B ③反映的是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8.C 解题关键是经济的角度“近代的前夜”,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选能反映这一思路的答案。 19.B 闭关政策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表现,目的维护自然经济,与之适应;是有限度的开放;对中外商人都进行种种限制。不是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20.C 材料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 21.C 均田制是政府把政府所控制的土地分给个体小农。 22.C 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冶铁的主要成果。 23.C 指南针是元朝时期经阿拉伯传到西方的,所以C是错误的。 24.B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官营方式,官营产品是供应皇室的,不允许投入市场。 25.B 解题关键是时间和材料“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反映了明朝后期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扩大和市场的发展;①是错误的,④材料无体现。 26.解析:此题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汉朝江南落后,材料中可以直接出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宋朝重心转移到南方,概括材料即可答出(2);第三问融合贯通所学知识总结。参考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7.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古代手工业的三种方式及发展,要充分理解材料。“处工,就官府;反映官营手工业形式;官营的特点政府管理,为政府服务;材料二“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材料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2)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3)自给自足。(4)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8.解析:此题以货币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商业发展,图一反映了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到秦统一后改变;图二是纸币,反映了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图三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参考答案:(1)货币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了货币。(2)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便于交换,纸币产生了。(3)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逐渐向纸币演变。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29.解析:设置新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每个时期商业特点的把握,这也是解题关键参考答案:甲(汉朝商人):错误一:“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 理由:汉朝时“夜市”还没有出现。错误二:“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理由:汉朝对市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商业交易受到官府得严格控制。错误三:“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理由:在汉代时候,商品交易的市和居民区是被严格分开的,不可能混杂在一起。乙(宋朝商人):错误:“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