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本应是“五七” 陕 西 刘建全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暨课本第74页中这样写道:“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一段激昂的历史变迁中,五四运动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时至今日,一提起“五四”,人们就想到了五四运动和五四青年节,就会想到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诸如此类有关“五四”的知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五四”运动原本应该是“五七”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起有识之士的不满,为五四运动爆发做了前期酝酿的准备。又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为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还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为运动做了思想准备。其直接导火索则是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在战后重建世界秩序的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19年5月1日,此消息传到中国,北京热血学生群情激愤,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代表当日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几条办法: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 在学生们开会的同时,北洋政府也在紧急应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危机。当时的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府的外交委员会决定拒绝签订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国务总理钱能训出于自己的利益,发出密电,命令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这一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一消息被当时的外交委员长汪大燮得知,急忙赶到东堂子胡同蔡元培先生住宅商议,蔡元培立即召集北大学生代表,告知此事。于是,北京各大专学生原定5月7日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 提前于5月4日举行。然后在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影响了中国近代近百年历史的五四运动。 如果不是因为钱能训的密电,又或者说汪大燮、蔡元培未能得知这个消息,那么五四运动很可能在今天历史教科书中被称为“五七”运动。但是历史不会重演,更不会改写,“五四”和“五七”不过是一个数字描述上的差异,无论是“五四”还是“五七”其对历史的影响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时至今日,“五四”所代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