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进入第二轮高考复习,距离2018年高考更近了。同学们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高效复习?小编今天特为大家整理了历史二轮复习资料,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
    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
    具体表现为:
    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