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期末考试中你一定用得到(下)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期末考前必背、必懂的36个历史答题规律,让你的考试再也没有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按照这几点进行答题,就可以拿到90%的分数!
    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期末考试中你一定用得到(上)
    接上篇……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四、世界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五、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
    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六、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