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容,关于本课我少给大家说点知识,给大家一些题吧,大家做做哈~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