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基本不用你如何刻苦,休息为主,掌握知识查漏补缺为宜!今天小编整理出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淮南市高三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来源:Z|xx|k.Com] 解析: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A项正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1840年,推行鸦片贸易合法化,说明鸦片贸易是有利可图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提出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但并未充分体现政党的利益,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有反思的意思,只是客观陈述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错误。 答案:A 2.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 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 解析:“林则徐上年禁烟”是道光帝所派,但材料中又“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故A项正确;材料中“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表明妥协的开始,直至《南京条约》签订,“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是迫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7·合肥市高三质检)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中美《望厦条约》第33条规定:“合众国人民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此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商业利益原则制约 B.美国国家力量有限 C.欧洲列强极力干涉阻挠 D.美国传教士的反对 解析:条约反映了美国禁止美国商人从事走私漏税、携带违禁货物等不法贸易行为,这与美国商业利益原则有关,故A项正确;美国国家力量有限不符合美国当时情况,故B项错误;欧洲列强极力干涉阻挠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传教士的反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7·济南市高三模拟)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 A.这一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根据材料中“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所反映的是《天津条约》内容,是1858年,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但是说全方位开放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长沙市高三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7.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解析: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8.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 ) A.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解析:“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使用次数减少说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外交观念逐渐近代化,故A项正确;“天朝”使用次数减少说明“天朝上国”影响逐渐减弱,故B项错误;清王朝自称“大清国”“中国”是符合近代外交规范的,不能说明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故C项错误;这种变化是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表现,不能反映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A 9.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两个阶段的描述,第一阶段的爱国主义重在行动,但并未完成,结合所学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行动;第二阶段中“新型知识分子”指的是资产阶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指的是学习西方,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10.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解析:“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11.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解析:材料中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亡之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12.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具有代表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他们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实在太远,他们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鸦片战争后,他们先后在广州、宁波、福州、上海等地创办教会学校。19世纪60年代,中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有许多都效仿教会学校。此外,全国各地兴办的新式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程式,也仿效教会学校。 1838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撰写一部名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来源、组织与功能作扼要叙述,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增补的有关美国的材料,几乎三分之二来自这部书。1866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完整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问世,清政府中央和各省以及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与外事有关的各级官员均获得此书。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书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但属于自然科学著作的为数不少,如介绍西方科技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地学浅释》和大量的西医西药书籍。 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推裨治文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该报在其创刊号中,毫无掩饰地指出其主要宗旨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广泛了解中国各种情况,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19世纪下半期,传教士主办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要算介绍西学的《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的许多主张出自于那里,连光绪皇帝也阅读《万国公报》。 ——摘编自梁碧莹《美国传教士与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说明西方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分别做出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传教士……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得出举办教会学校;根据材料“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书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得出翻译和出版书籍;根据材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推裨治文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得出创办报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他们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得出传播宗教;根据材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就是要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广泛了解中国各种情况,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得出为殖民侵略服务。 (2)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中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有许多都效仿教会学校……教学内容和程式,也仿效教会学校”得出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一大批新式学堂创办起来;根据材料“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书籍……自然科学著作的为数不少,如介绍西方科技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地学浅释》和大量的西医西药书籍”得出开阔了国人认识世界的视野,有助于国人对西方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和自然科技的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传教士主办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要算介绍西学的《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的许多主张出自于那里,连光绪皇帝也阅读《万国公报》”得出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来源,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逐渐开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中西文化交流、留学教育发展和近代西方殖民侵略的本质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内容:举办教会学校;翻译和出版书籍;创办报刊。 原因:传播宗教;为殖民侵略服务。 (2)①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一大批新式学堂创办起来。 ②开阔了国人认识世界的视野;有助于国人对西方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和自然科技的了解和认识。 ③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来源;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逐渐开展。 ④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介绍西方的报刊、杂志、著述在中国纷纷出现,留学教育相继开展。 ⑤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使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 14.(2017·南昌市高三模拟)(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你认为史景迁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对此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的观点进行认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认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提炼材料观点,材料中史景迁否定传统的认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于鸦片战争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于明清时期;其次表明态度,是否认同史景迁的观点,可以赞同,可以否定,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认识;最后按题目要求对选定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 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起源于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 示例2: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合理,十七八世纪的明朝,中国已经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变革。 理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阻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对宋明理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