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史!在线一对一小好归纳出知识点总结。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内容! 让教育回归家庭,给现实的世界寻找一个希望的出口--超级在线1对1! 找1对1辅导老师,就来!不用奔波,在家就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