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高中家教班老师分享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