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文言文翻译总丢分?你可能犯了这4个错误!80%的高中生都不知道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不少高中小伙伴在做文言文翻译的时候总会失分,你分析过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导致文言文翻译失分的4个错误,如果你恰好犯了这些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
    
    1、缺乏关键实词意识
    “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
    1.古今异义,以今释古
    例: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错误译文:陈尧咨讽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正确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警示:关键词“讽”, 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是“讽刺”义,古代是“委婉劝谏”、“暗示”等义,结合语境,此处为“暗示”。
    2.词类活用,不能明辨
    例: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错误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都很安定。
    正确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到来感到安心。
    警示:关键词“安”,意动用法, 感到安心。而学生漏译了“之”,没有看出是意动。
    3.通假现象,暗藏玄机
    例: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错误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用没了之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正确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警示:关键词“没”,通假字,通“殁”,死亡。而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没有”。
    2、缺乏特殊句式意识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判断句,要正确翻译这些句子就必须让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倒装句式,该调不调
    例: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错误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为什么拿钱财?
    正确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警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为”是动词,“干”“做”的意思。
    例、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错误译文:脱脱(人名) 威胁梁王吓唬他,一定要杀掉王祎
    正确译文:脱脱(人名)用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警示:介词结构后置句,“胁王以危言”应是“以危言胁王”。
    例: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错误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很贫穷,你们就可以知道了。
    正确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警示:主谓结构倒装,“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
    2.省略成分,该添不添
    例: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错误译文: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来防守安吉。
    正确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吴国定)来防守安吉。
    警示:省略句,应补充省略成分“之”。如果不补充,就变成了赵良淳防守。
    3、缺乏文言虚词意识
    虚词运用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虚词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译与不译不分”。
    1.该删不删
    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有的语气词、发语词、助词等,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例: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错误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的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且窃取衣食也如此。
    正确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警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骄惰而窃食也”中的“而”,连词,顺承关系,无实意;“也”,句末语气词,无实意。这三个词可以“删”。
    2.不该删而删
    文言虚词更多的是有实意,而有的考生一并虚化处理。翻译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翻译。
    例: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错误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大船借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确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警示:“以”,介词,利用;“乘”,副词,趁着。
    4、缺少顺畅通达意识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而不能“新译文,老规则,不顺畅”。
    例: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错误译文:申甫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奉他。
    正确译文: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警示:“入”古今同义,用组词法替换,但要通顺,“进入”就比 “入到”通畅;“故”古今异义,“过去” 比“原来”通顺, “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方式,翻译成“用对待师长的礼节”或“像对待老师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