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今日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诗圣杜甫的时局感伤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想做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目,备考时就要掌握各种流派、诗歌类型、表达技法等答题技巧,小编为你准备了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
    13.D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 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
    13.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想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想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想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 “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 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拓展:
    野望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⑴。
    远水兼天净⑵,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⑶。
    独鹤归何晚⑷,昏鸦已满林⑸。
    词句注释
    ⑴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⑵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⑶迥(jiǒng):远。
    ⑷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⑸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全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五律《野望》,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