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 《中学生》,1930年创办的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综合性月刊。其中发表的各位语文大家的真知灼见,到现在仍是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宝贵资源。 1948年6月,《中学生》出版《本志第二百期纪念特辑》,首篇《我们的宗旨与态度》系叶圣陶所作。文中表明“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的宗旨和教师“因为活动的主体到底是学生”所以应“取辅导的态度”,很具指导价值。 编辑《中学生》十几年,觉得我们一班写稿朋友有个共通的观点,……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了,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与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老师有种种,大概说来可以分为两个派头。一派是取教训态度的。自己方面好像什么都没有问题,样样懂,件件能,立身处世,所作所为就是标准。他们把学生或者比做一张白纸,五颜六色都待涂上去,或者比做一个空瓶子,甜的咸的固体的液体的都待装进去。于是根据自己的见来“涂”来“装”,什么应该怎样怎样,什么不应该怎样怎样,这就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只巴望学生领受,全部领受的是好学生,领受一部分的是次学生,领受不下的是坏学生。还有一派是取辅导态度的。不承认自己全知全能,自己也还在学习的中途,(学习哪里有止境呢?)不过比学生多走这么一两步,或许多一点知识经验,能够尽一点导引与辅佐的责任罢了。他们不把学生看做白纸或者空瓶子,他们知道知识能力全从与环境接触而来,婴儿孩童就有知识能力,只待引导他,发展他,让他的知识能力越来越精深强盛,可不能硬要给他什么。这就自然而然站到学生的旁边,安排好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活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而在提醒与纠正与补充的当儿,又必然像亲切的朋友似的,用商量的口气说,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决不会像严历的长官似的,用命令的口气说,你那样不行,非这样不可!因为活动的主体到底是学生,活动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让他们自愿自发才成,以上说的两个派头很不相同,要我们挑选,我们愿意属于后面一个派头,我们愿意取辅导的态度,我们十几年来也一直取得这种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