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三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傲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耒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固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无讼社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都市中院提出的诉源治理。随着诉讼官司的日益激增,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都“堵”在法院,既占用了宝贵的政法资源,叉耗时耗力耗钱,老百姓即便羸了官司,往往也会榆了人情,影响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法院判决的局限性调斛的僵化性和事后性越来越凸显,现有矛盾未必彻底解决,有的甚至埋下隐患酿成大案。
    2016年8月,大邑法院开始探索将“无讼社区”的理念融入城乡社区的治理实践中,并逐步在全县城乡社区建立和推广“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体系。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调解社会矛盾为突破点,高标准打造“无讼空间”,建立了人民调解法院调解、公安调解和司法调解等社区调解的常设机构。针对不能调解和不愿调解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1+N”综合调解平台进入“诉调对接”的法律程序,并在大邑县法院、各分支法庭和各乡镇街道社区谩立“诉调对接”的三级网络平台。
    以村规民约澈发社区居民主体意识,强化社区自治按照“易懂、易记易行”原则,将法律知识文明乡风无讼理念等融入村规民约。大邑县首先在广泛民意基础上制定了《无讼公约》其次按照民主决策议事程序,商议讨论形成村规民约。《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量纠纷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得以化解并通过依法选举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使社区自治组织得以修复、完善和壮大,并发挥应有功能,助推社区居民将自我管理和服务、自我约束和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
    “无讼社区”的建设,重新检视和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申“无讼”的积极因子,通过倡导“和为贵”理念,针对较多出现的离婚和抚养等民事纠纷,财产和债务等商事纠纷,本着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积极介入,再运用“诉调对接”方式,由法院出具法律文书,对调解结果予以最终司法确认,大大增加了调解的权威性,从而达到息争止讼目的。
    (摘编自包路芳《费孝遇的“无讼”思想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惯用的调解模式中,调节人应该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可以是读书识礼的先生,也可以是有声望和地位的长者。
    B.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若要缓解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矛盾,只需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C."I+N"调解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将一些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
    D.即使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司法仍需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相关环节,以此增强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一旦出现矛盾他们往往先通过教化的方式解决
    B.只要每个人从小就熟习人和人的关系之间的规则,就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现行司法制度破坏了礼治秩序,就是因为社会还不具备推行法治的条件
    D.村规民约之所以能够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是因为它“易懂易记、易行“。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因设计问题,小陈家空调无法安置在专属位,只能外挂。楼下住户认为此举影响正常生活。要求拆除,遭到拒绝,双方发生争执。
    B.甲某参加聚餐,酒后不听劝阻独自驾车回家,撞伤正常行走的乙某,但甲某仍然驾驶逃逸,造成乙某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死亡
    C.张家村早年外迁的户张姓人家(后该户改为胡姓)欲将祖先牌位迁回张氏宗祠,遭到当地张姓村民反对,双方各不礼让。
    D.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与子女达成赡养协议,但子女拒不履行。后因生活所迫,无奈之下,老人打算通过诉讼解决养老问题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4分)
    5.“无讼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8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不知女画家是从哪里来的,她一来就找了一家房东住下了。地里没了庄稼,村里没了葫芦架,树上的果子也摘光了,背着箱子而来的女画家不会有什么可收获的这让厚道的村民略感歉意,认为女画家来晚了,错过了好时候。女画家要么春天来,要么夏天来,最好是收秋之前来。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人们估计,女画家住不了两天就得走。
    好几天过去了,女画家没有走。她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瞅准一个地方,就打开挺大的画夹子画起来。女画家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王家一棵老鬼柳子树,画了街口一座废弃的碾盘,又画了一辆风刮日晒快要散架的太平车,等等。
    小扣子是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们家作画中的一个。自从女画家来到这个村,小扣子天天跟着女画家转悠可以说女画家到这个村所作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于的注视下完成的谁要是问女画家哪天在哪里画了什么画,只要问小扣子就行了。
    后来,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
    女画家这天所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成片起伏不定的茅草穗子,把秋天的阳光吸进去,又反射出来茅草长在一片荒地上,面积并不大可经女画家一舀面积就大了,白茫茫的,好像一眼望不到边。
    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声音的,超然客公众号 那声音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出来的,呼呼作响,一直向天边响去。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温度的,温度很低,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一看就想抱紧自己的身子。在小扣子的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气味的,这种气味当然不是颜料的气味,而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还有风的气味。这种气味不能用甜或者苦来表述,因为它不是用鼻子和味觉分辨,而是用眼睛和回忆唤起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女画家画的画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和深远的,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
    小扣子看见,他家的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在那里仰着脸瞎看。结果女画家把黄狗也幽进画里去了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作出了一点贡献。
    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
    女画家坐在房东家院子的月亮地里,正跟房东一家人说闲话。
    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
    一 荞麦花的花是不大,跟雪花差不多,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自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没有看到荞麦花之前她喜欢看那些一朵两朵的花,老是为那些孤独的花所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莽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
    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也许她说的是自己做的梦,相似的梦做多了,就跟真的荞麦花弄混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小扣子和母亲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一再要求下,母亲种了一块荞麦。小扣子看见,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于向远方张望。
    (节选自小说《遍地白花》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旧的门楼子废弃的碾盘快要散架的太平车、甚至是茅草穗子都成了女画家笔下的景物,反映了她独到的艺术修养。
    B.小说虽没有叙写惊天动地的故事,却以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将乡村里的故事娓娓道来,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的独特体认。
    C.小扣子对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敏锐性,小说通过小扣子的视角来描绘女画家的画,更能体现出画里的诗意与美好。
    D.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以小扣子为线索,串起了野地写生、女画家美丽记忆荞麦花开等场景,让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7.刘庆邦认为;一篇好的短篇小说,就如同一首诗。请从环境描写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的“诗味“。(4分)
    8.有评论者认为,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三个不同的乡村;村里人眼里的乡村画家眼里的乡村、画家画里的甚至是画家梦里的乡村,这三个世界一开始是分离的,是彼此陌生的,最终却重叠在一起。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2小题,6分)
    9.下列加点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明烛天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
    ④顺流而东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⑦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③/②④⑦/⑤⑨/⑥⑧ B.①③④/②⑦/⑤⑨/⑥⑧
    C.①③/②④/⑤⑨/6⑦⑧ D.①③④/②/⑤⑨/⑥⑦⑧
    10.下列关于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B.①⑤/②⑦/③⑥/⑤⑧
    C.①④/②⑦/③⑥/⑤⑧ D.①⑤/②⑦/③⑦/⑤⑧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域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凡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麴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掾。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雏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叟,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授壶,矢声铮铮然;皆付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巳。待其酒力醒,荼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叉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节选自王禹偶《黄冈竹楼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的“限”指界限,与下文“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中的“限”意思不同。
    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五鼓”也称五更、五夜,它相当于现在的5-7点。
    C.《周易》与《诗经》尚书义札记》春秋》合称为五经,是一本用于占卜且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著作。
    D.谪,一般指因过失而被降级,常见的还有“贬”。而“罢”免”“黜”夺”,常指官员因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B.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C.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D.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开篇仅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的短句,记录了本次旅程的时令、路线动作,一气呵成,简洁明快。
    B.甲文中作者不言冰雪覆盖苍山,却说“苍山负雪”,赋予静态的苍山以人的动态,表明此处积雪之多,用语新颖传神。
    C.乙文从“夏宜急雨,……矢声铮铮然”,连用六个“宜”,层层排比,既突出竹楼环境的幽雅,又写出了竹楼主人的雅洁。
    D.两篇游记散文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甲文借泰山所览之景,表达对名山大川的赞美,乙文借竹楼表达了归隐不仕之情。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面皆若偻。(3分)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3分)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师说》)(3分)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乌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①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凤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谢安字安石。东晋名将,曾隐居东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篇,诗人便以“千斛”言其“闲愁”分量之沉重,给人一种重压之感,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B.“儿辈”一句,指谢安将希望寄托在谢家子弟身上,自己惟以下棋度日,流露出他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之情。
    C.“风怒”一词,指作者的豪情如怒风般雄健。“翻屋”一词譬喻国势危急,但南宋王朝处于危亡之中而不自知。
    D.词中不见“杀敌”“灭虏”字眼,但是却极曲折、极深婉而又极鲜明地反映南宋时期的局势和词人的情感。
    16.这首词字字有斤两,很能体现辛弃疾的诗词风格。试分析它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深化送别友人时凄凉心情的句于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               ,                ”。中描绘了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前人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子。
    (3)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4)《赤壁赋》中的“               ,                ”描绘出了秋天的爽朗平静,这也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聚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廷成开馆。在同一方天地里,母亲河水与文明灯塔,青山翠谷与长桥卧波,竟能组合得颇为  ①  物我两忘。
    穿过流溪河萦绕的前广场,一块以五岭为造型的馆中名石首先 ②  上书“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金色大字铁画银钩,与五岭石很是相配向前行迸,超然客公众号 步入宛若书卷一般徐徐展开的的文沁桥,一座阁楼巍然屹立于桥旁,它是五层制式的阁楼,极具现代岭南风貌,彰显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岭南特色之鲜明、时代气息之强烈。
    馆中,有十余种板块其中,在“传世”多媒体板块,通过实物造型与投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版本早期四阶段的形态;在“承扬”多媒体板块,地面仿活字印刷术的矩阵与仿纸卷弧幕联动,播放了影片呈现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在“中华版本荟萃”多媒体板块则采用了裸眼3D技术打造中华版本数字多宝阁, ③  地展示了中华版本的类型。
    18.请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聚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落成开馆。
    B.在聚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建成开馆。
    C.在凝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落成开馆。
    D.在凝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由古朴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构成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日前在凤凰山脚下建成开馆。
    20.请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句。(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5分)
    纯水的表面张力是很大的,我们很难用纯水吹出美丽的泡泡。但是,①。简而言之,这是因为肥皂降低了水和空气界面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气泡吹出来不容易破裂。我们吹出的肥皂泡是五彩缤纷的,其实,肥皂泡本身没有颜色我们看到的肥皂泡则是在光线的作用下肥皂膜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颜色。由于肥皂泡的外层薄膜厚度以及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②    同时,③     原来,我们吹出的肥皂泡里面为气体(二氧化碳),包裹气体的泡泡外层薄膜是由两层肥皂分子夹着一层薄水层组成的。刚开始我们吹进去的气体会比空气热一些,因此肥皂泡会慢慢地上升。当肥皂泡里的热量散失之后,肥皂泡的体积也就会随之缩小,并且由于其内的二氧化碳要比空气重一些,因此肥皂泡下降是自然而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教育就是…
    韩愈《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点出了所处时代家长教育子女、从师学习的矛盾。大家在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过程中也有各自的体会和困惑。请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或者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