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
    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
    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
    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
    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
    (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
    材料二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三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
    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
    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
    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鲁迅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
    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3.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   )
    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5.鲁迅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己欲立而立人”,这句话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他的“忠恕之道”。请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爸爸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爸爸的计生品和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看似扎根于凡俗生活的截面,但通过“又”这个字暗示背景情境,提示此前孩子们已提过类似要求,表明其对划艇的执着。
    B.爸爸妈妈定期会去看电影,暗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买皮划艇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愿意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
    C.兄弟俩天真顽皮、富有想象力和行动力,但有时也不免过于任性,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改变,依然要求要买皮划艇和潜水装备。
    D.这次冒险是“我”没有多思考的结果,意味着这个关于“流光似水”的建议是超越了现实理性的诗意想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拜三”是父母有意让孩子获得自由的时间,它反复出现,让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
    B.皮划艇和和潜水装备具有象征性,它隐喻在世俗标准下无用的某种追求,在这一点上,本文和庄子的《五石之瓠》有异曲同工之处。
    C.小说具体写了三次奇航,一次比一次离奇,最后一次奇航,把小说推向高潮,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小说结尾交待淹死学生的种种信息,如学校完整的名称,学生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地点,采用了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8.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9.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后又徙上郡。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B.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C.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D.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官职名,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长官,秦朝时,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本文“中贵人将骑数十纵”的“将”是“率领”的意思,和《苏武传》“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将”相同。
    C.本文“吾去大军数十里”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和《屈原列传》“乃令张仪详去秦”的“去”相同。
    D.夜半,古代天色纪时的时辰之一,对应地支纪时的“子时”,即现代时间的“23:00-1:00”。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屡建功勋。匈奴入侵萧关,李广随军攻打匈奴,斩杀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常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
    B.李广声名远播。孝文帝说他要赶上高祖的时代,可以封个万户侯;后来梁王也欣赏他并给他授印;在多地当太守期间,他都以力战闻名。
    C.李广足智多谋。他通过死里逃生的中贵人判断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手;他在突遇匈奴大军后,上山摆好阵势,故布疑阵,吓退匈奴。
    D.李广勇敢无畏。在匈奴入萧关时,他英勇杀敌,后又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匈奴入侵上郡时,他带领部下反击匈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14.李广担任上郡太守遇到伏兵时,他做了哪几件事让自己安然逃脱?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托物起兴,晨见桐叶飘落,夜闻蟋蟀鸣叫,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
    B.“黯黯长安路”一句用长安借指京城临安,“黯黯”不仅是写实,也象征着作者难以实现报国理想。
    C.下阕首句承上启下,“江海轻舟”暗含归隐之意,词人终于在现实的打击面前选择释然离去。
    D.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往。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最后一句的“悔”字为全词的精要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所以老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事者要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描写事物寻常但旨意博大,所列举事例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自己只渴望醉生梦死。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只要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持秩序,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孝通特别指出,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要使现代司法制度得以彻底推行,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先有一番改革”。他还进一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①   ,即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和社会急剧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
    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结构的稳定的同时,   ②   。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要区别之一还在于前者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虽然这些欲望由于文化的陶冶而恰好符合人类的生存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   ③   ,运用知识去计划社会生活。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18.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B.“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有了这误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________________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_________________。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_________________,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其八面玲珑、_________________让她在贾府颇得人心。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惊叹        惟妙惟肖        不负众望        夸夸其谈
    B.侧目        栩栩如生        不孚众望        夸夸其谈
    C.惊叹        栩栩如生        不负众望        谈笑风生
    D.侧目        惟妙惟肖        不孚众望        谈笑风生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她这样精明干练,但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B.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C.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
    D.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八、名著阅读
    22.《红楼梦》人物繁多,描写细致。林黛玉初进贾府,对各位亲戚还不熟悉,请你根据《红楼梦》的人物判词或者对应的人物描写介绍,确定人物身份,帮黛玉叫这些亲戚。
    示例: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称呼:表嫂
    (1)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称呼:__________________
    (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称呼:__________________
    (3)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称呼“史侯家小姐”:____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些年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反转”式新闻连番上演:广州方圆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致吐血事件,反转过后才知道,血由化妆品伪造;苟晶被冒名顶替上学案引发众怒,最后调查却发现其入学系按程序正常录取。在这个时代,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常常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有时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网民们也已被教育得习惯“蹲一个反转”“让子弹飞”。
    有人称其为“污染井效应”,即流传的虚假言论污染了公众舆论之井。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也用“真相衰退”这个词来概括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事实和基于事实的分析所占比重越来越少的现象。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