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城市和农村是构成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体系的两个部门。相对于农村,城市在微观层面往往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在宏观层面往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从国际经验看,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之间显著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外出就业为出发点,中国农村人口呈现出大规模、持续性的非农化流转,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并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这一奇迹与经济增长“奇迹”相互嵌套,共同构成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图景”。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罕见,但迄今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涉及的人口规模、空间范围及影响程度世所罕见。在人多地少、农村农户数以亿计且很长时期内实施城市偏向政策的背景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也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蕴涵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经济增长。从实践角度看,中国城市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第一,经济增长功能。城市化意味着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部门,这种就业和人口结构转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按照这种理解,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城乡之间“用脚投票”,其经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比较之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入到劳动报酬更高的领域就业,由此产生的宏观效应是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并存程度,促成了劳动力和资本在城市部门的紧密结合。
    ④第二,效率提升功能。城市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结构变迁,其不仅追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产生的再配置效应,而且追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城市化不仅具有因劳动力流动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功能,还具有因各种要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效率提升功能。
    ⑤第三,成果分享功能。对于中国这样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城市化不仅应从经济规模视角来理解,还应从其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考察,城市化的成果分享机制应受到足够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改善了生活水平,其中的机制是:城市化使农民获得了相对于农业产出更高的工资回报,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且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为政府的农村财政倾斜提供了基础。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呈现出持续缩减态势,CEIC的数据显示,2009~2021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1倍降至2.50倍,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从2.81倍降至1.90倍,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⑥不过,迄今中国城市化在解决二元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短板,首先,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但其社会保障主要依据农业人口这种户籍制度来获取,这使进城人员的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不同步,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其次,由于迁移的选择性,城市化把农村之中相对年轻的、受过更好教育的以及更敢于闯荡的人带到了城市,其衍生结果是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并助推了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的不充分发展。
    (摘编自高帆《中国城市化的逻辑转换:含义及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
    B.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都是以经济规模视角和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进行理解和考察。
    C.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不断缩减,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D. 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实现了进城人员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功能,接着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短板。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背景和战略目标等方面国情的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道路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差别。
    C. 文章第3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这一观点。
    D. 文章第6段指出农村户籍制度和迁移的选择性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
    B.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进入到报酬更高的领域,这解决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C. 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及重新组合使城市化具有效率提升功能。
    D. 中国的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错,由第1段“相对于农村,城市在微观层面往往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在宏观层面往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可知,选项丢了“在宏观层面”的限制。
    B.“在全球范围内”错,由第5段“对于中国这样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城市化不仅应从经济规模视角来理解,还应从其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考察”可知,这是针对中国而言。
    D.“实现了进城人员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错,由第6段“首先,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但其社会保障主要依据农业人口这种户籍制度来获取,这使进城人员的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不同步,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可知,进城人员未实现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农村户籍制度”错,由最后一段“由于迁移的选择性……助推了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的不充分发展”可知,迁移的选择性衍生出的结果助推了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的不充分发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解决了”错,由第三段“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城乡之间‘用脚投票’,其经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比较之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入到劳动报酬更高的领域就业,由此产生的宏观效应是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并存程度,促成了劳动力和资本在城市部门的紧密结合”可知,产生的影响是降低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了。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文献非常丰富,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遥远先人的身影,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步前行的脚印。回望来时路,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要向何处去,而古籍整理正是一项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的工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籍整理是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工作,它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
    材料三:
    大众对古籍关注度的提升,对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特别是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古籍保护的专业性决定了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目前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水平人才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要补齐人才短板,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既要从考核机制、待遇保障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也要源源不断有优秀年轻人乐于投身其中。古籍保护要有在故纸堆中“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让古籍保护成为受人尊敬,具有高度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可度的职业,才能让这份定力更持久地保持下去。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体两面的,保护再好的古籍如果束之高阁,就无法释放其最大的价值。《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的走红,说明创新表达方式完全可以让古籍走出“深闺”,让古籍焕发出新时代的全新活力,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统一,从而为古籍保护提供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保护好古籍,就能永远清晰记住中华文明的来处,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舟平《加强古籍保护守住文化根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古籍保护方面工作扎实,这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
    B. 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是“存亡断绝”的工作,不仅保留了历史,也向人们展示了历史。
    C. 古籍整理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D. 走红的《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6. 当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借力电视节目创新表达,提高大众对古籍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
    ②加大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各重点项目。
    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古籍保护专业化队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吸引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产生“古籍保护可持续的内生动力”错误,原文是说“让古籍焕发出新时代的全新活力,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统一,从而为古籍保护提供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不仅保留了历史,也向人们展示了历史”错误,原文是说“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和材料三“大众对古籍关注度的提升,对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特别是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的走红,说明创新表达方式完全可以让古籍走出‘深闺’,让古籍焕发出新时代的全新活力,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统一,从而为古籍保护提供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可知,借力电视节目创新表达,提高大众对古籍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
    从材料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可知,加大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各重点项目。
    从材料三“古籍保护的专业性决定了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补齐人才短板,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既要从考核机制、待遇保障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也要源源不断有优秀年轻人乐于投身其中……让古籍保护成为受人尊敬,具有高度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可度的职业,才能让这份定力更持久地保持下去”可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古籍保护专业化队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揉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①,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有删改)
    【注】①圪塄帮畔:方言,地角边沿。
    文本二: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老母亲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 文本一中“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C. 文本二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成功展现出了高加林因教不成书的伤心与痛苦、难过与失落。
    D. 文本二中对天气的描写不仅为高加林的出场作铺垫,并且渲染气氛,烘托了高加林的悲伤之情。
    8. 文本一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赏析路遥的语言风格。
    【答案】7. C    8. ①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措施; ②关爱体贴家人:他表现出了对妻子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 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的生产。    
    9. ①语言朴实平淡、清新自然。比如,《平凡的世界》中,“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人生》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这些语言没有丝毫华丽的词语,全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语句,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读起来倍感亲切。 ②大量使用陕北方言。比如,“一天一天磨洋工”“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等方言的巧妙使用表现了陕北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读来本色自然,天然无雕饰,又与人物的性格契合,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为小说增色不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肖像描写”错误,原文为“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并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形象的能力。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说明他勇于改革。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揉磨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孙少安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对妻子的爱说明他关爱体贴家人。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农闲之余,孙少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的生产,说明他富有长远眼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风格的能力。
    语言朴实平淡、清新自然。《平凡的世界》中,“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生》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语言是庄稼人习以为常的语句,读起来倍感亲切。
    大量使用陕北方言。“一天一天磨洋工”“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揉磨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不知他倒究怎啦”,方言的使用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同时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也表现了陕北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使小说别具特色,具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也令读者印象深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初,燕人宋无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自南郡由武关归。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①求羡门②。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坊。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六年,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注】①卢生(生卒年不详):秦代燕国人。秦始皇时方士。因求仙人不死药没有得到,害怕招来祸害,便与侯生密谋逃跑。②羡门:墓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乖异”的意思是不一致、背离,“乖”与《西江月》中“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乖”含义不同。
    B. “之徒”的意思是这一类人,“之徒”与《过秦论》中的“之徒”含义相同。
    C. “法”的意思是效法,“法”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法”含义不同。
    D. “或”的意思是有的人,“或”与《寡人之于国也》中“或百步而后止”的“或”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他认为儒生们的建议各不相同、难以施行,最终采用的礼节与太祝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
    B. 秦始皇听说世上有仙道之术,便派徐市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后来又派卢生入海,但始终没有成功。
    C. 泰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又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 扶苏向始皇进谏,反对重法惩罚儒生,担心这样会导致天下不安定。始皇为之大怒,将扶苏赶往上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
    (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秦朝廷)征召那些曾经逃跑的人、入赘到女家的男子、商贩等入伍从军,攻取南越的陆梁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2)我对卢生等人很尊敬,赏赐十分丰厚,现在(他们)竟敢诽谤我!那些还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去察问他们,看还有没有人制造谣言来扰乱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始皇帝亲自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都活埋在成阳,并告知天下,以警戒后人。
    “传相告引”作“诸生”的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告引”,意思是检举揭发,在“传相告引”后面断开,排除AB。
    “咸阳”是“坑”的后置状语,之间省略“于”,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含义不同”错误。“乖”都是“背离、违背”的意思。句意:儒生们每个人的想法很不相同。/行为性情怪诞固执又反常。
    B.正确。句意:燕国人宋无忌、羡门子高等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C.正确。效法。句意:那些儒生们都称颂与效法孔子。/法令。句意:对内确立法律制度。
    D.正确。句意:有人在陨石上刻字说。/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结合“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分析,原文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逋”,逃亡、逃跑;“贾人”,商人;“略取”,掠夺、攻取;“置”,设置。
    (2)“尊赐”,意思是尊而加赏,也指对他人赐赠的敬词;“乃”,竟然;“诸生在咸阳者”,定语后置句;“廉问”,察访查问;“黔首”,百姓。
    参考译文: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视东方的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业绩。因此召集七十个鲁地的儒家学士,到泰山下,商议祭祀天地封禅之事。儒生们每个人的想法很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向阳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阴面的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
    当初,燕国人宋无忌、羡门子高等人,宣称世上有仙道、能解体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中怪诞不经的人都争相学习传授此术。等到秦始皇出游东海时,齐地的方士徐市等人都争着上书谈论海上神仙山的事,请求斋戒后带领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秦始皇于是派遣徐市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但是他们到了海上后,都解释说因风阻拦返航了,并说:“虽然没有到达仙山,但已经远远地望见了。”秦始皇返回咸阳时,途经彭城,进行斋戒祷告祭祀,打算从泗水中捞出沉没的周鼎。于是派遣一千人潜入泗水中寻找,始终没能找到。后来,秦始皇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咸阳。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帝巡游到达碣石,派燕地人卢生寻求仙人墓门,然后又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颂扬功德。拆毁城郭,挖通堤防。后来始皇帝巡视北方边境,从上郡回到咸阳。卢生被派遣入海中寻求神仙归来,便上奏《录图书》,书中写道:“灭亡秦国的是胡人。”秦始皇于是就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向北攻打匈奴。
    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廷)征召那些曾经逃跑的人、入赘到女家的男子、商贩等入伍从军,攻取南越的陆梁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将五十万罪犯迁往五岭戍守,与南越人杂居相处。
    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征发判处宫刑和因犯罪服刑罚劳役的罪犯七十万人,分别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秦始皇陵墓。并开凿挖掘用作棺椁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与楚地的木材,全部运到这里。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座。于是在东海边的上朐界内竖巨石,作为秦国的东方大门。又迁三万家民户到骊邑,迁移五万家民户到云阳,他们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不再为他寻找长生不死的药)便逃亡而去。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说:“我对卢生等人很尊敬,赏赐十分丰厚,现在(他们)竟敢诽谤我!那些还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去察问他们,看还有没有人制造谣言来扰乱百姓。”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始皇帝亲自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都活埋在咸阳,并告知天下,以警戒后人。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劝谏说:“那些儒生们都称颂与效法孔子,现在您却要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不安宁。”始皇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字说“始皇死去而土地分”。始皇便派御史审问追查当地的人,但没有人承认此事是自己干的,于是始皇下令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人全部诛杀,并焚毁了那块石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访问贾谊故宅,明知贾谊已逝,却仍独自在秋草中寻找陈迹,表现出他对贾谊深切的怀想。
    B. 诗歌在首联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突兀而强烈,但当转入对贾谊故宅景物的描写时,写法委婉含蓄。
    C.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秋感兴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形象中,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D. 一个“过”字,既是本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直贯篇末,又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15. 清人赵臣瑗曾评价此诗“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本诗是如何抒写“无穷感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用典。首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与屈原相关的“楚客”“湘水”典故,明写贾谊的遭遇,暗寓自身迁谪的悲苦命运。诗人抒写了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同时也含蓄地表露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②借景抒情。颔联通过对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贾谊的景仰、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③借古讽今。本诗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诗人被贬的悲愤与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地控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错误,“过”是经过的意思,没有体现出感情基调。既是本诗的诗眼,又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的是“悲”字。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用典抒情。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后人凭吊之意?贾谊曾写过《吊屈原赋》。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这两联运用与屈原相关的“楚客”“湘水”典故,明写贾谊的遭遇,暗寓自身迁谪的悲苦命运。
    ②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中借“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贾谊的追思。
    ③本诗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2)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苦思冥想,因为单纯的空想“______”;他还认为需在广泛学习的同时每天检查、省察自己,这样才能“______”。
    (3)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
    【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萧、滚、臾、受、授、读。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   ①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   ②   。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不负众望,事无巨细,将繁杂的事务都处理得   ③   ,妥贴得体。
    《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在众多精华灵秀的女儿中,林黛玉独具其魅。曹雪芹赋予黛玉“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黛玉之貌,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灵动之美,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超凡之美。黛玉之美,还表现为   ④   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凭借一颗太过敏感的诗心去应对、感受自己的生存世界,以诗的方式对抗生存的紧张、肃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便是这样一个多病多情多才的女子对生命的最强烈、最执着的追问。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9.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 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
    C. 但斐纳说:“从舞会出来受了凉,我怕要害肺炎呢,我等医生来……”欧也纳打断了她的话,说道:“他在叫你!”
    D.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答案】17. ①叹为观止  ②栩栩如生  ③井井有条  ④才华横溢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段是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很高,可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第二处,语段是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第三处,语段说王熙凤把繁杂的事务处理得有条理,可用“井井有条”。井井有条:形容有条理,丝毫不乱。
    第四处,语段是说林黛玉有诗人气质,在诗词方面有才华,可用“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指才华充分显露出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是比喻句。将“林黛玉”比作“娇花”和“弱柳”。
    A.拟人。赋予“群山万壑”人的动作“赴”。
    B.比喻。把琵琶声比作银瓶乍然破裂水浆迸出的声音和铁骑冲出时刀枪碰撞的声音。
    C.夸张。“不盈尺”是夸张手法,描写蜀道的险峻。
    D.对比。把身份贵的天子与卢家夫婿作对比。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A.话语的断断续续。
    B.列举的省略。
    C.语言中断。
    D. 引文的省略。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已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   ①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的说法也都有。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   ②   ,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   ③   。如此,茶才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不尽。
    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但关于中国人饮茶的起源  ②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③也是人生的真味    
    21.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或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杯茶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已是无可置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推断①处是说“中国人饮茶的起源”问题,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可以填入“但关于中国人饮茶的起源”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推断②处是说品茶和品味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填入“品茶就是品味人生”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 ,此处的“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应该与上文对应,推断③处是说对人生的品味,可以填入“也是人生的真味”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主客颠倒,“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可以改为“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杯茶……”;
    二、语序不当,“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按照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可知,“一个”是数量词,应放在形容词“完整”的前面,可以改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确实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新冠疫情充满了不确定,奥密克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全球;中国经济充满了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地连提了25次“稳”;国际政治关系充满了不确定,中美、中欧、中日、中印、中澳、中加关系不断变化……是的,这个时代唯一可确定的,就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
    俞敏洪说:“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做确定的事情。”张文宏也曾感慨:“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会发现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