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二
    80 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 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 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 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正直性格的表现。
    B.“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把竹起子擦了又擦,是其沉默的抵抗;说“值得”,是其态度的决然。
    C.“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对“橡碗熟”的期盼是对其书匠专业精神的生动注解。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多处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C.老董带我去“看秋”,拣橡碗的情节充满了抒情色彩,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为整段选文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格调。
    D.本文语言疏朗、淡远,简单中蕴含着悠长的韵味,字里行间充满对传统手艺和工匠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如同一首献给书匠的优美抒情诗。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孶孶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摘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B.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C.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D.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做官后归隐的人。
    B. 贾人指商人,古时也指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委身为贾人妇”中贾人即商人。
    C. 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 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节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行使权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做沛主吏掾时,多次在刑狱之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卒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吏卒们都送份子钱三百,萧何独自送了五百。
    B. 萧何从谏如流,韬光养晦,自污其名。当门客劝说他声名过盛,民望太高,离灭族不远时,他能及时听取建议,自污名节,受到了刘邦的认可。
    C. 萧何心系天下,为民请命,不怕牢狱之灾。因为为百姓争取上林苑的空闲土地,于是被刘邦以欺君罔上、不为皇帝分过的罪名把他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D. 萧何先后辅助两代皇帝都能精忠为国、尽心尽责。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4. 刘邦说他之所以对萧何“拘而又放”是想让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如何理解他这种想法?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①二首(其一)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清淡如话,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句,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可谓炉火纯青。
    B. 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着顾我这贫病之人。
    C. 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无忧的富足安乐.
    D. 颈联写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表现丰收的来之不易。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相较于自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书愤》“              ,               ”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很快便           了世界文坛。作品不仅描述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马尔克斯用魔幻的笔法,把现实社会中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盲从写得            ,令人拍案叫绝。此后他还推出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
    马尔克斯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的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实披上了一件            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 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创新精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震动淋漓尽致     扛鼎     光怪陆离
    B.振动穷形尽相     扛鼎    斑驳陆离
    C.震动穷形尽相    压轴    光怪陆离
    D.振动淋漓尽致   压轴    斑驳陆离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从来都不轻易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
    B.他在借鉴和运用中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
    C.他不只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
    D.他在借鉴和运用中从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
    (二)课本知识梳理
    20.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何不餔(吃)其糟而啜其醴/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B.卒使上官大夫短 (诋毁)屈原于顷襄王/ 新沐(洗澡)者必弹冠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 其存(保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D.人君无(没有)愚智贤不肖/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
    21.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何谓相坐
    B.圣人不凝滞于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故内惑于郑袖/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2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帝纪、表、书与列传,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D.《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它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3.下面的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 分)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无论是谁,都必须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③这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④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已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⑤让亲友乃至更多的人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才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更有效地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⑥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⑦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⑧事实证明,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的懈怠。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年高考结束后,山西朔州的一位地理老师带着孩子们骑行1800多公里到上海。在这位老师出发前后,他的同事、领导都非常紧张,某位同学的妈妈甚至气得住进了医院。与此同时,马云也就此事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今天,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增长知识,而是如何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老师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发现世界的同时,去发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假如你是上述班级中的一员,班委会决定,在到达上海后要给那位住院的家长写封信以表达慰问之情并打消家长的某些顾虑;这封信想请你代写。
    要求:格式正确,情感真挚,事理透彻,不少于800字。署名为x班委会,时间为X年X月X日,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