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试卷说明:
    本卷共七大题,21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秦岭的高峻,描写了蜀道疏导开辟之前,秦岭阻塞蜀秦两地交通的情形。
    (4)《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5)柳永的《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出了钱塘江潮水与堤岸互相映衬的壮丽景象。
    (7)姜夔的《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将子无怒    ②. 秋以为期    ③. 忳郁邑余侘傺兮    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⑤. 西当太白有鸟道    ⑥. 可以横绝峨眉巅    ⑦.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⑧.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⑨. 烟柳画桥    ⑩. 风帘翠幕    ⑪. 云树绕堤沙    ⑫. 怒涛卷霜雪    ⑬. 自胡马窥江去后    ⑭. 废池乔木    ⑮. 犹厌言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忳”“傺”“巅”“烦”“幕”。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玳瑁(mào)    徘徊(huái)    磐石(pán)    氓之蚩蚩(chī)
    B. 愆期(qiǎn)    箜篌(kǒng)    托庇(bì)    自我徂尔(chú)
    C. 垝垣(yuán)    孟陬(zōu)    葳蕤(ruí)    豆蔻辞工(kòu)
    D. 鸷鸟(zhì)    拊掌(fú)    舂米(chōng)    蹑履逢迎(ni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B.“愆期”的“愆”,应读作“qiān”;“箜篌”的“箜”,应读作“kōng”;“自我徂尔”的“徂”,应读作“cú”。
    C.“豆蔻辞工”的“辞”,应写作“词”。
    D.“拊掌”的“拊”,应读作“fǔ”。
    故选A。
    3.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大人故嫌迟    故:故意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保持
    B.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为愁。    ②映阶碧荜自春色    映:映照
    C. ①嬉嬉钓叟莲娃    莲娃:采莲的娃娃    ②咥其笑矣    咥:讥笑
    D. ①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高低大小不齐的样子   ②荠麦弥望    弥: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故”,仍旧。句意:但婆婆仍旧嫌我织的慢。
    B.“映”,遮蔽。句意:碧草遮蔽台阶自当显露春色。
    C.“莲娃”,采莲女。句意: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故选D。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①时时为安慰        ②三岁为妇
    B. 相:①誓天不相负        ②相见常日稀
    C. 之: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D. 适:①适得府君书        ②始适还家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动词,作为;句意: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
    ②动词,作为;句意:婚后多年守妇道。
    B.①代词,你;句意: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②副词,相互;句意: 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C.①助词,的;句意: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
    D.①副词,刚才;句意:刚才得到太守的信。
    ②动词,出嫁;句意: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故选A。
    5. 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本自无教训    ②处分适兄意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④汝岂得自由
    ⑤五里一徘徊    ⑥举言谓新妇    ⑦哽咽不能语    ⑧怨灵修之浩荡兮
    ⑨便复在旦夕    ⑩既欲结大义
    A. ①③⑩B. ②⑦⑧C. ⑤⑦⑨D. 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义,教养;今义,训斥,从错误、挫折中取得的经验。句意:本来就没有什么教养。
    ②古义,处理;今义,处罚。句意:怎么处理任凭兄长的意思。
    ③古义,随流水消逝;今义,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句意:宁可突然死去而随流水消逝。
    ④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句意:你怎么能自作主张。
    ⑤古今都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之意。句意:飞上五里便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一阵。
    ⑥古今都是“开口讲话、发言”之意。句意:开口向媳妇说话。
    ⑦古今都是“因悲痛气塞,不能痛快地出声”之意。句意:悲叹气塞,讲不出话来。
    ⑧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壮阔浩大。句意:我怨恨我那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
    ⑨古今都是“早晨和晚上,短时间内”之意。句意:就在这早晚之间。
    ⑩古义,婚姻;今义,代表正义的道理。句意: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
    ⑤⑥⑦⑨古今同义。
    故选C。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自创作的新时代。《离骚》一诗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B.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C. 柳永的《望海潮》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用浓墨重彩的铺叙点染手法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
    D. 《阿Q正传》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D.“《阿Q正传》……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错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故选D。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槌床便大怒”中的“槌床”意指用拳头敲着坐具。在古代,坐具叫“床”,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B.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下九”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日,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C.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D. 凤池,对中书省的美称,在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代指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下九’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日”错。“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
    故选B。
    三、小说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 雪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
    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来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 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认识。
    C. 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 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他“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形象刻画出王德贵羞涩、窘迫的心理。
    B. 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出金贵永母亲对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激之情。
    C. 小说多次写道朝鲜人民的婴儿,不仅体现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也有力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D. 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渲染了严肃冷静的氛围,预示着前途的艰险。
    10. 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从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8. B    9. D    
    10.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百姓到达后方家园的过程,既展现了军民情深,又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错误,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既要完成护送任务,也体贴与关爱朝鲜人民。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渲染了严肃冷静的氛围,预示着前途的艰险”错误,小说以雪景结尾,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历史真实:“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鲜老百姓”“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
    审美感受:“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志愿军战士体谅老百姓过日子节俭,能带上的都帮她们带上,见有孩子就帮忙带孩子,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具有人情美,细腻真诚;“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
    “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的人格精神之美。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①,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②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远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B.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C.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D.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C.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D.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英宗命他留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豫知人善任。他择吏时看重官吏的出身和道德品质,在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之人加以任用和教育。
    B. 赵豫关心百姓。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维护百姓利益,减轻了百姓的疾苦。
    C. 赵豫为政平易。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们“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 赵豫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这在官吏中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15. 赵豫离开松江时,老百姓都极力挽留,还为他建立生祠,请简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11. B    12. A    13. D    
    14. (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15. ①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安居乐业。②上书抨击盐司稽查盐丁等弊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③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
    “同里”意为同乡,由此可知,“岳璿”是赵登的同乡,因此“登同里”作“岳璿”的定语;又“岳璿”与“继之”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
    “有善政”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岳璿”,因此“亦有善政”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且“民”意为百姓,应与后面“称”构成主谓结构,排除C。
    “命”的主语应是“宣帝”,故应在“宣帝”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说法错误。“内艰”,古代指遭逢母亲去世。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他的影响下”说法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这是说这时期有许多政绩优秀的知府,后面列举了具体的例子,但并没有说是在“赵豫”的影响下。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
    (2)“去”,离开;“攀”,拉住,挽住;“履”,鞋;“识”,记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赵豫离开松江时,老百姓都极力挽留,还为他建立生祠的理由,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从文中“一意拊循,与民休息”可知,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安居乐业。
    从文中“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可知,赵豫上书抨击盐司稽查盐丁等弊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从文中“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可知,赵豫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使他们不为害百姓。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赵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九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工,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禀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们“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到过了一夜,诉讼者愤怒渐平,或被劝阻,大多不再来诉讼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部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任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增加俸禄,留任工作。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五、古代诗歌阅读(18分)
    (一)(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秋雨中百草烂死,而决明则颜色鲜艳,用对比手法写出决明的与众不同。
    B. 第三句写决明枝繁叶茂,生长得非常美丽,第四句中“黄金钱”写出了决明的贵重。
    C. 第五、六句写秋风萧瑟,天气渐冷,“恐”字表现作者对决明今后命运的担忧和同情。
    D. 决明是全诗的主要意象,作者通过视觉、嗅觉等对这一意象加以描写,同时有所寄寓。
    17. 前人论此诗,认为“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这首诗从表面来看,以决明这种普通的植物作为描写对象,感慨决明在秋天的命运;但从深层来看,它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这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的赞美,也传达出对这些人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还表现了诗人自己徒然白首无所成就的感伤,所以说是“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决明的贵重”错,“黄金钱”是用比喻写决明花的形状。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语虽微婉”可以从诗歌写作的内容上分析。“阶下决明颜色鲜”,写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然而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寓意深切”从文章深层来理解,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豪杰,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传达出作者对这些人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还表现了诗人自己徒然白首无所成就的感伤。
    所以说此诗是“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②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③。看燕燕④,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⑤、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③“更长门”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团长门宫。④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望着燕燕双飞,送别休弃去国的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8.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 “算未抵,人间离别”将人间离别和啼岛的悲鸣作一比较,引出下文转入送别正题。
    C.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衬托人的离别之恨。
    D. 结尾点题,“谁共我,醉明月”将上文中凌空驰聘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9.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8. C    19. (1)用典,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
    作用:(1)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2)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3)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错误,应该是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它不解人间恨事。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根据“易水萧萧”“壮士、悲歌”等词句,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是用典;然后从用典这种手法入手,结合词人为因事贬官的族弟,以及词人自己壮志难酬两个方面分析词人运用此典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句意:易水边,萧瑟秋风,满座送行之人都是穿戴着白衣白帽,荆轲慷慨悲歌无尽无歇。本句是化用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典故,该典故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送别,西风萧瑟,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是词人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同时也是借助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2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外媒评价:“中国高科技抗疫可以堪称参考范本。”②从成功研制出检测试剂盒,到有效药物的及时筛选;③从大数据溯源、健康码识别,到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④这些攻关之举、防控之策,无不闪耀着科技的“高光”,无不体现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⑤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⑥我们的市车水马龙,乡村丰收忙碌,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⑧这是依靠科学收获的不易成果,⑨也是尊重科学的有力证明。
    【答案】①“可以堪称”改为“堪称”;②“有效药物的及时筛选”改为“及时筛选有效药物”;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改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⑦“繁荣”改为“繁荣景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文段的能力。
    ①“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是“可以”的意思,应改为“堪称”;
    ②“有效药物的及时筛选”语序不当,上句是“成功研制……”,这句也应改成“状语+动词+宾语”的结构,应改为“及时筛选有效药物”;
    ⑤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应删除“在”“中”,改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
    ⑦成分残缺,“繁荣”后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把“繁荣”改为“繁荣景象”。
    七、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②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③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④美丽只能触及人们的感官,而美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茹贝尔
    ⑤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美”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对“美”的探讨。校文学社拟出一期杜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美”。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二三句为基础,结合同学们日常对“美”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