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潍坊市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达标检测(1)·解析版
    【答案】1.C
    C.“动画技术的进步、视听语言的发展并不重要”错误,混淆是非。由材料一“同时,动画技术的进步、视听语言的发展,也为动漫穿上鲜亮的外衣,使得作品更加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可知,原文说的“也为动漫穿上鲜亮的外衣,使得作品更加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说明动画技术的进步、视听语言的发展也很重要。故选C。
    2.【答案】D
    A.“中国动漫只要依托传统文化,……就能激发观众的共鸣”错误,说法绝对。由材料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广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并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或生搬硬套,而是在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角重构历史故事,将现实思考融入作品之中,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原文说的是“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或生搬硬套”,所以并不是只要依托传统文化,就能激发观众的共鸣。
    B.曲解文意,“已经成为中国动漫当下唯一的创作方向”错误。由材料一“深耕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潮流,已然成为中国动漫当下重要的创作方向”可知,原文说的是“已然成为中国动漫当下重要的创作方向”。
    C.“必将得不到观众们的认可”错误。任何影视作品都会有观众喜欢的,因为观众的欣赏层次不一、喜好不同。其实,材料三的说法是“国产影视文化创作如果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舍近求远,最终会陷入尴尬的局面”。故选D。
    3.【答案】D
    材料二的观点是:国产影视文化创作要依托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
    D.电影《喜宴》中包含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展现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及饮食文化,作品只是简单的包含和展现,并没有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没有创新,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故选D。
    4.【答案】首先举例说明在中国动漫获奖名单中,对中国传统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作的作品比比皆是;然后再举例说明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物故事和创意源泉;接着阐述了深耕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潮流,已然成为中国动漫当下重要的创作方向;最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动漫作品中焕发时代光彩。
    由材料一第1段“漫画奖项里,有以细致画面描绘魏晋名士的《广陵散》,有以‘御猫’视角科普故宫历史文化知识的《故宫御猫夜游记·龙的玩具》,有致敬中国农耕文化的《见龙在田》,有极具水墨意境之美的《江湖故人》。动画奖项里,则有收获‘最佳动画长片奖’金奖、最佳动画导演奖、最佳动画音乐奖三大奖项的《姜子牙》,有重新诠释经典神话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还有取材于《山海经》《搜神记》等的《雾山五行》”可知,首先举例说明在中国动漫获奖名单中,对中国传统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作的作品比比皆是;
    由材料一第2段“许多经典作品及形象如‘西游记’‘三国志’‘花木兰’等,不仅为中国动漫所用,而且走向世界,成为海外动漫创作的素材。中国动漫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葫芦兄弟》等经典之作,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电影,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激发观众深层共鸣,在动漫界引发新一轮民族风潮”可知,然后再举例说明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物故事和创意源泉;
    由材料一第3段关键句“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广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并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或生搬硬套,而是在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角重构历史故事,将现实思考融入作品之中,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接着阐述了深耕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潮流,已然成为中国动漫当下重要的创作方向;
    由材料一第4段“一方面,创作者既要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弘扬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创作者还要沉下心来,摒弃浮躁,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照搬或是脱离内涵胡乱改编,……”可知,最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动漫作品中焕发时代光彩。
    5.【答案】①影视文化作品要受到大众喜爱,必须有新的表达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文化作品中的合理利用,既能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收获大众认同。
    ②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能给国产影视文化作品烙上中国印记的文化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
    ③国产影视文化作品中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最能引发大众的思考,促使大众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一般来说,影视文化作品要受到大众喜爱,必须有新的表达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文化作品中的合理利用,会给大众形成一种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不仅能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收获大众认同,具有一举两得之效用”可知,影视文化作品要受到大众喜爱,必须有新的表达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文化作品中的合理利用,既能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收获大众认同。
    结合“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能够给国产影视文化作品烙上中国印记的文化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可知,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能给国产影视文化作品烙上中国印记的文化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
    结合“国产影视文化作品中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最能引发大众的思考,促使大众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可知,国产影视文化作品中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最能引发大众的思考,促使大众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无中生有,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看到士兵出征时的动容与支持。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分析错误。没有细节描写,原文是“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文中这一句交代很简单。“侧面反映出外国势力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曲解文意,这一情节并不能反映外国势力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故选C。
    8.【答案】①刚听到消息后,找丈夫商议,可见并不支持;
    ②劝说儿子无果之后的痛楚与无奈;
    ③看到儿子前线的来信,由心中的担忧转为后来的平静;
    ④看到士兵出征时,对儿子参军的行为也产生激动与震撼;
    ⑤最终,也站在送行的群众队伍中,对儿子参军的支持,快乐与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可知,在刚听到儿子要参军去前线的消息后,木兰找丈夫商议,可见并不支持。
    阿通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此时的木兰“本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表现出她的痛楚与无奈。
    从“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可以看出,木兰看到儿子前线的来信,由心中的担忧转为后来的平静。
    从“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可以看出,木兰在看到士兵出征时,对儿子参军的行为也产生激动与震撼。
    最后,“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可知,木兰最终也站在送行的群众队伍中,对儿子参军的支持,快乐与自豪。
    9.【答案】(1)①“抉择”既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作出的抗战的决定,
    ②也指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③还指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
    (2)“抉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国难当头之际,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一个抉择,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依据原文“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可知“抉择”指政府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作出的抗战的决定;
    依据原文阿通信中“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可知“抉择”还指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
    依据原文“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可知“抉择”还指木兰在经历内心的挣扎交战、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
    (2)阿通毅然参军,木兰最终同意,“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在国难当头之际,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一个抉择。依据原文“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可知“抉择”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10.【答案】B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哎呀!任用那些人去使内外臣服、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寄托,人民又怎能安定,内忧外患,凭什么不令人担心呢?
    “服中外”的“服”应是使……服,作“彼其人”的谓语,构成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AC。
    “安”此处是动词,安宁之意,是“生民”的谓语,不能与之断开。排除D。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说法错误。“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也代指成童。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此地方官员发布公文要求作者作文记述此事”说法错误。依据“摄县事李君与邑人复谋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书裕钊记其事”可知,应为李君写信给作者请求记录此事。故选A。
    13.【答案】(1)再说,朝廷在开始建立选拔官员制度的时候,大概是想将天下的读书人集合起来,用孔孟之道规范他们以端正他们的志向。
    (2)读书人没有不是先立志而改变风俗,没有什么事情比君子以自己的行动为天下人做倡导更大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群”,集合;“范”,规范;“端”端正。
    (2)“莫”,没有什么;“易”,改变;“倡”,倡导。
    14.【答案】(1)南宫县地处京城附近,有地理优势。
    (2)此地孕育过贤达之人南宫适,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3)当地有传承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最后一段“今南宫近在畿甸,沐泽游原,且又南宫子所生之邦也,流风遗烈宜有未泯者”等内容可知,重修南宫县学的有利条件有:(1)南宫县地处京城附近,有地理优势。(2)此地孕育过贤达之人南宫适,有悠久的历史积淀。(3)当地有传承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
    参考译文:
    南宫县学,自明朝成化十七年迁建到现在的县城,其后经历了弘治年间一直到今朝的嘉庆年间,(这期间)经过了十二次重修,至今又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渐渐坍塌颓坏。代理知县李君与县里的人们再次策划重新修建,一周年后竣工。为此写信吩咐裕钊写文章记述此事。
    裕钊认为:天下的治理在于人才,而人才必定出于教育。然而今天的读书人却只是学习作应付科举考试的文章罢了。自从明太祖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它的弊端已到了极限。读书人刚刚挽起头发接受教育,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方面。年龄稍大一些就专门寻找读书有成的官吏的文章,从早到晚伏案背诵。所有想获得高官进入贤达之列的,都是采取这种方法罢了,几乎没有不是这样的;各种经典史籍、自古以来的著作笔录,茫然不知是什么书;历代的帝王卿相、名贤大儒,竟然不知他们是谁;国家的典礼、赋役、兵制、刑法等制度,问一百个问题也不能答上一个;各行省郡县的疆界、范围分辨不清在什么地方;四方来朝拜进贡和结盟的国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称。浅薄敷衍成为风气,并且庸俗、鄙陋在其心中顽固地存在。这种人所能瞪大眼睛,扬起胳膊而言说的,也就是仁义道德这些腐朽无比的言论而已。哎呀!任用那些人去使内外臣服、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寄托,人民又怎能安定,内忧外患,凭什么不令人担心呢?
    再说,朝廷在开始建立选拔官员制度的时候,大概是想将天下的读书人集合起来,用孔孟之道进行规范,以端正他们的志向。再进一步以经典义理、对策问答等一类的东西,来考察他们的知识储备。因此,博学的人不能不有所准备,读书人应该逐项的掌握并付诸实践。其学问的成就,自然完全可以出来为天下效力。即使让他参加选拔官吏的考试,也不可能不从庸俗之人中胜出。然而,由于人们互相沿习而形成风气,轻易被这种弊端所迷惑,而没有人能振作起来从中摆脱出来。读书人没有不是先立志而使风俗改变,没有什么事比君子以自己的行动为天下人做倡导更大了。当今天下学习儒学的学子,如果有一个有志向的人为这种风气担心并且深以为耻,使这些庸俗浅薄污秽低下的东西不能存在。
    毅然用周明实用的学问来教育自己的弟子而与之对抗。犹如同明互相映照、同类互相寻求,水流过地皮就湿、靠近火的地方就干燥一样,愿望激发起来,人们奋然兴起。从一人到一县,从一县到全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人才的奋起,是难以估量的。
    啊!中国这样大,难道就没有一两个豪杰之士想这样做吗?如今,南宫地处京城近地,能够尽早的得到朝廷恩泽,况且,又是南宫适的出生之地(实际上南宫是南宫适的封地,而不是其生地),流传下来的高风亮节、忠烈精神,应该是没有泯灭的。如果有人听到这些话感到震惊而兴起的话,那么李君此举实在不能说是没有益处了。光绪十二年五月。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A. “直接抒发”错。“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应为“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故选A。
    16.【答案】相同: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
    不同:《蝶恋花》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雨霖铃》正面描写,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蝶恋花》有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话别满是离愁,令人心碎,难以忍听;《雨霖铃》别时诉无语,泣无声,但却无声胜有声,气结声阻,更见内心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含义、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都以动作描写“执手”传别时难舍难分之情。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传达别时难舍难分之情,生动而细腻。
    再看不同点,二者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一个无声饮泣,一个有离别的话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白描手法,正面直接描写情人分别时的动作和神态,以“泪眼相对”的面部特写,把离别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这是通过侧面描写,借“霜风吹乱的鬓影”这一具有女子性别特征的意象传离别之情,生动而富有意蕴,给这场离别添了一份沧桑与凄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人没有说话,只是通过紧握的双手,通过朦胧的泪眼互相凝视,将彼此的不舍传达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别语愁难听”,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相互倾吐的离别话语,令人心碎,难以忍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3)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毅”“繁”“霜鬓”“潦”“浊”“暇”等。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不要丢掉,如“而”“也”等。
    18.【答案】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文中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故选D。
    20.【答案】(示例一)第一种更好。(1)更符合文意,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从己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前文文意。(2)从过程到结果,更符合逻辑顺序。(94字)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1)语义保持一致,衔接更连贯,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的话题,语义紧密;(2)后用三个分句强调“梧桐大批地落”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语言简练,节奏从容,更有韵味。(87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己干,梧桐将子己熟”表示时间,这样与前文“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语意能够照应;
    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先说显性现象,梧桐落叶是能够明显看到的,再由此往隐性内容上联系,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①乙报了国防类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了,将来也不一定能当军官。
    ②丁没有被企业管理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题目中所给乙同学的话推理错误。首先报了医学专业有被录取与不被录取两种可能;其次,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军官,也就不一定“实现我当军官的梦”。所以“就一定能”表述绝对。丁同学,“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推断存在的问题为“要是……就”,“没被录”“没有前途了”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22.【答案】①世贸组织报告显示,②今年上半年,③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大幅增长,
    ④新型医疗服务贸易获得较快发展,⑤全球医疗用品供应紧张局面将进一步缓解。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新闻的陈述对象是“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心事件是:今年上半年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大幅增长。而文本“在对41个国家的医疗用品贸易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后,报告估算,今年上半年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增长37.8%。报告还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远程医疗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贸易打破了传统医疗产业的地域限制,获得较快发展”提示我们,这句的中心事件是:新型医疗服务贸易获得较快发展;而“报告认为,随着部分国家扩大医疗用品出口,全球医疗用品供应紧张局面将进一步缓解”告诉我们,全球医疗用品供应紧张局面将进一步缓解。由此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字数要求。
    23.【答案】例文:
    美的三重境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的三重境界”。林清玄在他的散文《生命的化妆》中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今天我要借用林先生的说法,谈一谈我对“美”的认识。我认为,也有三重境界。
    三流的美是颜值之美。近年来流行一句话,叫“颜值即正义”。似乎只要长得好看,到哪里都能“一路绿灯”。看看银幕上,满眼都是俊男靓女,身材高挑,长相出众,哪管什么演技高低?瞧瞧生活中,满大街都是大眼睛、尖下巴,冷白皮,A4腰,没有颜值,好像逛个街都是犯罪。然而我要说,以颜值作为衡量审美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审美素养实在不敢恭维。我们承认,颜值高的确养眼,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美”绝不仅仅是皮囊之美,这样的美只能算作三流的美。我们崇拜居里夫人,是因为她发现了镭,而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我们喜欢杨绛,是因为她的才情和智慧,而不是她的高颜值;同样,我们崇拜袁隆平、我们赞美钟南山,也不是因为他们的颜值,而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和贡献。三流的美是颜值之美,随着时间的流逝,颜值终会下降,这样的美不是我辈青年应该追求的。
    二流的美是才华之美。雨果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于他的衣饰。”拥有过人的才华,这的确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陆游的豪放,苏轼的洒脱,陶渊明的淡远,李清照的婉约……才华横溢的诗人,让中华诗词美的各具特色。《荀子》的“非相篇”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议论:“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叶公子高,生的不好看,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样子好似连风都可以把他吹倒。但是外表孱弱不大好看的他,却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在白公之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了,但是叶公子高却凭借自己的计谋引兵入楚,成功诛杀了白公,安定了楚国。由此,荀子发了句感叹,高矮重要吗?胖瘦重要吗?美丑重要吗?在才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永远是他的才华。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好看的皮囊就像一个易碎的花瓶,经不起时光的打磨。富有才华的人,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从而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样的美,我辈青年当矢志追求,不辍努力。
    一流的美是精神之美。如果说颜值靠天生,才华靠努力,那么我要说,一个人的精神之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你看,冬奥会上真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32岁老将徐梦桃带着一身伤病再战奥运,这块金牌是她永不服输、永不放弃,敢于向命运叫板的回报;17岁小将苏翊鸣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挑战高难度动作,终于“翊鸣惊人”;隋文静、韩聪顶住俄罗斯选手的压力,以近乎完美的演绎获得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在赛前一天受伤的情况下,高亭宇在男子500米速度滑冰比赛中虎口拔牙,出人意料地以刷新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短道速滑“00后”小将孙龙在男子5000米接力比赛时不慎滑倒,连说六个“对不起”;冬奥志愿者们迎着狂风大雪保持微笑,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最高境界的美是精神之美,或拼搏,或坚韧,或勇敢,或顽强。这样的美才是我辈青年应努力追求的崇高之美。
    同学们,美是有高下之分、境界之别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追求最高境界的美,做一名人格健全、精神完美的新时代接班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展现了北京冬奥会上各种各样的“美”,有举牌小姐不辞辛苦的笑容之美、身姿挺拔之美;有谷爱凌面对失误勇敢冲击冠军的勇敢之美,有苏翊鸣一鸣惊人的自信之美,有任子威勇敢拼搏的奋斗之美,有志愿者们担当责任、不怕辛苦的坚强之美……
    “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们的审美”,“修正”意味着我们以前的审美不一样,且有缺陷,比如过于注重“颜值”,什么“冷白皮”“A4腰”“超模腿”“白幼瘦”……而这次冬奥会,运动员们有瑕疵的皮肤,健实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挠的眼神,更多的展现出一种精神之美、健康之美。这才是真正的“人”之美。
    写作任务是,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写一篇演讲稿谈一谈你对“美”的认识。注意两点,一是要谈对“美”的认识,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值得欣赏和赞颂的美;二是要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将其作为作文开头引入话题,也可以在行文中将之与过去的审美进行对比。
    写作时,应当指出,美从来都是包罗万象而非踽踽独行的,但“美”确实有层次,审美确实有高下之分,作为青年,应当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奥运健儿们从运动拼搏、为国争光中展现的美,是拓宽生命之美的无限定义与可能。这种精神之美才是真正值得被赞扬的。我们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就奥运会这一件事而就事论事地去谈,应该由奥运会代表的美扩大到其他领域,如正确对待网红、正确引导追星等等,从而体现出“启示意义”来。
    参考立意:
    1.畸形美当休矣!
    2.树立正确审美理念。
    3.美是为国争光的精神。
    4.精神之美才是真的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