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第十八届中国动漫金龙奖获奖名单中,对中国传统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作的作品比比皆是。漫画奖项里,有以细致画面描绘魏晋名士的《广陵散》,有以“御猫”视角科普故宫历史文化知识的《故宫御猫夜游记·龙的玩具》,有致敬中国农耕文化的《见龙在田》,有极具水墨意境之美的《江湖故人》。动画奖项里,则有收获“最佳动画长片奖”金奖、最佳动画导演奖、最佳动画音乐奖三大奖项的《姜子牙》,有重新诠释经典神话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还有取材于《山海经》《搜神记》等的《雾山五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待开掘的潜力。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物故事和创意源泉。许多经典作品及形象如“西游记”“三国志”“花木兰”等,不仅为中国动漫所用,而且走向世界,成为海外动漫创作的素材。中国动漫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葫芦兄弟》等经典之作,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展现出浓郁的东方美学特色,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近年来,中国动漫再次涌现出一大批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现象级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电影,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激发观众深层共鸣,在动漫界引发新一轮民族风潮。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广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并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或生搬硬套,而是在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角重构历史故事,将现实思考融入作品之中,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动画技术的进步、视听语言的发展,也为动漫穿上鲜亮的外衣,使得作品更加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中国动漫风向标”,历届金龙奖的获奖名单一直代表着行业的走向,本届榜单也不例外。深耕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潮流,已然成为中国动漫当下重要的创作方向。
    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动漫作品中焕发时代光彩呢?一方面,创作者既要继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弘扬时代精神,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连接点,与时代同频共振,进一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作品,形成中国动漫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创作者还要沉下心来,摒弃浮躁,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照搬或是脱离内涵胡乱改编,应以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态度,把工匠精神付诸实践,用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作品打动人、感染人。
    (摘编自赖睿《深耕传统文化让动漫创作大有可为》)
    材料二
    国产影视文化创作如果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舍近求远,最终会陷入尴尬的局面。如同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引领世界就必须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那样,国产影视文化作品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要有优秀的文化作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来说,影视文化作品要受到大众喜爱,必须有新的表达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文化作品中的合理利用,会给大众形成一种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不仅能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收获大众认同,具有一举两得之效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能够给国产影视文化作品烙上中国印记的文化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国产影视文化作品中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最能引发大众的思考,促使大众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换言之,传统文化是影视文化作品的文化依托与精神支持,影视文化作品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两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影视文化创作中单纯、机械地照搬照抄传统文化,或者融合过于肤浅,都体现不出东方神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弘扬主流价值现,创造性反映时代追求,注重文化创作与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义有机结合,才能获得双赢的效果。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展现特色才能成就影视作品的影响力,粗制滥造或者仅靠特效等手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受众;只有融入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影视解读,才能更好地赋予影视文化作品独特的中国精神。
    (摘编自李春雷《在影视文化创作中大力彰显中国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闹天宫》等经典动漫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展现浓郁的东方美学特色,已成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B.《见龙在田》《江湖故人》《雾山五行》等获奖动漫片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作的优秀作品。
    C.动画技术的进步、视听语言的发展并不重要,通过现代视角重构历史故事,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才重要。
    D.影视创作者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弘扬时代精神,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连接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动漫只要依托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就能激发观众的共鸣,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B.受历届金龙奖的获奖名单的影响,深耕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潮流,已经成为中国动漫当下唯一的创作方向。
    C.国产影视文化创作如果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不到观众们的认可,也无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D.国产影视文化创作如果单纯地、机械地照搬照抄传统文化,或者融合得过于肤浅,那也不能体现中国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影片《流浪地球》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乡愁意识,积极反映中华民族的家族血脉、亲情血脉的沉重感。
    B.“西游记”“三国志”“花木兰”等经典的作品及形象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海外一些动漫创作的素材来源。
    C.《大鱼海棠》等电影,以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激发观众深层共鸣,在动漫界引发了新一轮民族风潮。
    D.电影《喜宴》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还在细节处展现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及饮食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说“传统文化是影视文化作品的文化依托与精神支持,影视文化作品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啊。”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
    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
    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
    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
    就在他们逃离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在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是在上海那些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蜘蹰犹豫而无所归。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平静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成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高唱军歌。
    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和荪亚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因为他们首先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
    B.文章两次写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逃难之景,表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暗含作者的深思。
    C.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既展现阿通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意愿。
    D.文章写士兵出征的场景时,写到“有些人在流泪”,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作上由点到面,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小说巧妙运用衬托,如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焦灼心情,衬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思念以及痛苦。
    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
    D.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8.面对儿子从军之事,木兰的心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试结合文本简析。
    9.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抉择”的多重内蕴。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重修南宫县学①记
    张裕钊②
    南宫县学自明成化十七年移建今邑治,其后历宏治③迄国朝嘉庆中,重修者十有二,今又百年,稍稍圮坏。摄县事李君与邑人复谋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书裕钊记其事。
    裕钊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士方其束发受书,则一意致力于此,稍长则颛取隽于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诵之。所以猎高第、跻显仕者取诸此而已无不足;经史百家,自古著录者芒不知为何书;历代帝王、卿相、名贤、大儒至不能举其人;国家典礼、赋役、兵制、刑法问之百而不能对一;诸行省、郡县疆域不辨为何方;四裔朝贡,会盟之国不知其何名;卑陋苟且成于俗而庸鄙著于其心;其人能骥目攘臂而道者则所谓“仁义道德”,腐熟无可比似之言而已矣。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
    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又益试之诸经艺、策问之属,以觇其所蕴蓄,其所以博士于学问之涂者,故不可谓不备。士诚一一求其实而践之,其学之成固自足出而为天下用,即其试于有司亦未必不角出于庸俗之人。然而相习而靡者苟得之弊中于人心,而莫有能振拔于其间者也。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今天下师儒学子,诚得一有志之士,闵俗之可恫耻,庸陋污下之不可以居。
    毅然抗为明体达用之学以倡其徒,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志气所动,人蹶而兴。由一人达之一邑,一邑达之天下,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以意量也。
    嗟乎!九州之大,独无一二豪杰之士有意乎此者哉?今南宫近在畿甸,沐泽游原,且又南宫子所生之邦也,流风遗烈宜有未泯者。有能闻斯言而皇然兴起者乎?则李君是役诚不为无裨也已。光绪十二年五月。
    【注释】①县学:又名儒学,即县级的官办学校。②张裕钊:字廉卿,与吴汝纶等人师事曾国藩,号称“曾门四弟子”。③宏治:应为“弘治”,明孝宗年号。④南宫子:指南宫适,周文王贤臣,曾协助武王伐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B.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C.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D.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又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下确的一项是( )
    A.摄,在文中之意为“代理”,与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的“摄”意义不同。
    B.制艺,又称“制义”,在明清两代亦称作“八股文”,其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的规定。
    C.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故常以“束发”代成童,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
    D.朝贡,原意是指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前来朝拜君主并贡献礼物,在本文中指代藩属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概述县学的悠久历史,指出其历经风雨、破旧残损,亟需重修,为此地方官员发布公文要求作者作文记述此事。
    B.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历数科举制度的弊端,批评科举学子身上存在的鄙陋无知、死板腐朽等缺点。
    C.文章第三段点明朝廷科举取士的初衷,并提出教育革新的主张,号召志趣相投的有志之士聚集起来为改变社会贡献力量。
    D.作者通过记述南宫县学重修一事,批判了封闭、落后的教育现状,表达了对培育人才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
    (2)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
    14.重修南宫县学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结合文章末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视听结合,从深夜写到将晓,暗示行者整夜都不曾合眼,直接抒发行者离别前的忧伤之情。
    B.“冷”字一语双关,既写泪水落枕,枕芯湿透,枕着感到寒冷,又表现出离别前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C.结尾两句以景结情。行人远去,仍回望已隐入地平线的高楼,只剩斗柄横斜。寒露袭人,鸡声四起。
    D.全词描述行者辞家早行的全过程,有时间的推移,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和表情等,表现了离情。
    16.本词“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和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写离别时的场景,但写法有同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必须具有宏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奋斗。
    (2)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传递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无限悲凉之感。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他说,“________________”,后人会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引以为戒,“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8.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19.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20.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请从语意、逻辑、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国防类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军官的梦。”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指出来并予以修改。
    ①
    ②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新华社日内瓦9月16日电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不少国家采取暂停或推迟征收抗疫物资关税、简化报关手续等措施,今年上半年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大幅增长。在对41个国家的医疗用品贸易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后,报告估算,今年上半年全球医疗用品贸易增长37.8%。报告还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远程医疗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贸易打破了传统医疗产业的地域限制,获得较快发展。报告认为,随着部分国家扩大医疗用品出口,全球医疗用品供应紧张局面将进一步缓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的陪伴下,我们看到了举牌引路小姐姐的不辞辛苦,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身姿始终挺拔玉立;我们看到了“青蛙公主”谷爱凌在重大失误后完美调整,逆袭冲击冠军;看到了“童星”演员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上一鸣惊人;看到了“冰上尖刀”任子威在1000米短道上,身影如箭一般飞驰;我们也看到了志愿者们蓝白相间的身影在闪烁,在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赛区,在每一块场地……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们的审美。
    每一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写一篇演讲稿谈一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成演讲稿,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