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
    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奏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致"。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    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辨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 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八),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右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  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白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3分)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丁收藏,后米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领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l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啻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习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转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
    “元让,你们在干什么?”
    “在收拾行装哪!”"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
    “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运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
    “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柑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个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乎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占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木加以分析。(4分)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儿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二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具秦以先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金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蔚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十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B.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C.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D.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上皆列之丁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谢于秦"的"谢"字是道歉、谢罪的意思。
    B.“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中“效”是献出的意思。
    C.“秦被其劳”中的“被”是表被动,跟现代汉语意思一样。
    D.“户”,即住户,一家谓一户。文中的“万户”“千户”是指赏赐的食邑数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奏昭干旭攻打韩国,除了抓住韩国不了盟约、追求私利的把柄,还想坐收韩国上党之地。B.冯亭未能为国战死,寻找借口献地于赵,后又流泪拒绝赵国封赏,引发秦赵之战。
    C.赵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顾赵豹理性分析和劝说,执意接受韩国上党之地。
    D. 半阳君认为上党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仗秦国两边不能相互连通,秦国不会坐视不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城市之邑七,愿拜内之与工,唯工才之。
    (2)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14.为什么赵豹认为赵王得上党之地是“甚祸无故之利”?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鹞冠:传说为楚隐者鹞冠子所戴之冠。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儿案休息。"鹅冠"点出他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
    B.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在舟中飘荡起伏仿佛天上云间;诗人身休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
    C.颈联两句承接上文,从舟中向外望空中水面之景,近看舱前蝴蝶起舞,远看鸥鸟时而飞翔,时面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云白山青万余里”一句意境小巧别致,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及漂泊中的诗人对时局多难的优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
    16.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木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大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工装制造车间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1)____,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2)__,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3)_____________,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6分)
    (1)       ,(2)    ,(3)          
    19.请将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①____________。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②_________,这叫作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③________。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微风吹拂下,那些叶子重现生机,手舞足蹈,感恩露水的滋润。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加点处"雨露"与"学生不可忘记老师的雨露之恩"中"雨露"的含义相同吗?请简要说明。(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家网络平台的"量化生活"小组有超过22000名活跃用户,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他们量化身体,监测健康状况,记录运动表现;他们量化时间,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工作效率;他们量化情感,直面内心需求,摆脱亲密关系中的精神内耗。但是当手环里的体脂数据出现波动,他们会紧张;当时间管理应用中设定的目标没达成,他们会挫败;当朋友展示的健身强度远超自己,他们会气馁。跟自己比,跟他人比,量化生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