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灾难文学是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扩大范围,原文为"它是人类对突难这一无法预知也无从逃避的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
    2.答案:C
    解析: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而西方文化的忧患主要是针对生命本体意义”错误,原文为“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缺乏一种生命本体意又上的忧患”。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本原因在于对灾难文学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于文无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必须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否则就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不能学有所得“错误,原文的说法是“如果能清楚乡村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乡土中国》的语言表述明白易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选项以偏概全。C.“非专业性阅读往往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粗读”不等于“非专业性阅读”,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可见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导致的是“讼”的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故选B。
    6.答案:材料一侧重读懂《乡土中国》要“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树立文体的概念”“认识这本书的写法”,尤其从“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了解其纵横交错的论证方式”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中国》的写法。
    材料二侧重读《乡土中国》可以粗度和细读相结合、理清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一:依据“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可知,材料一认为读懂《乡土中国》要“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树立文体的概念”认识这本书的写法”;再结合“它最大的写法,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可知,材料一特别从“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了解其纵横交错的论证方式”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中国》的写法。材料二:依据“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阅读社科类论著,还要厘清其论证思路”可知,材料二侧重读《乡土中国》可以粗度和细读相结合、理清论证思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写出侍萍担心周朴园认不出自己,直呼周朴园的名字,以昔日亲切地称呼引起其对往事的回忆”错误,鲁侍萍重回周公馆是为了领会女儿四凤,并不想和周朴园相认,称呼只是往日的习惯而已。故选B。
    8.答案:①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包含了鲁侍萍渴望见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的痛苦的心情。②鲁侍萍第二次“哭”,“大哭起来”,是因为见到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感到伤心和愤怒。③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是因为周萍的言行让她深感失望、痛苦,又难舍母子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鲁侍萍第二次“哭”,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也有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
    9.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把“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这一人的行为赋予“戏剧”,表现了戏剧强调的是矛盾冲突。②“混血儿”是比喻的说法,在这里用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他是血腥的资本家,也是封建专制家长,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以“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来形容“戏剧”,赋予戏剧以人的行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相对“平静”,“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指波折,矛盾冲突,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戏剧地特点之一,强调矛盾冲突。②“混血儿”,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既属于资产阶级又属于封建阶级,此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作为资产阶级,他必定会对金钱有无休止的攫取的欲望,甚至不惜用血腥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作为封建阶级,他是封建家长,必然以封建专制来对待家人,他身上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
    10.答案:C
    解析: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俸禄。句中,“分道”是状语,修饰动词“入”,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已”意思是“已经”,“竟”意思是“完成”“准备完毕”,“已”修饰“竟”,且“已”作为副词不能放在句子的末尾,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D项,“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解说错误,“存问”就是指慰问,没有“进行请教”和“虚心纳谏”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B项,“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分析错误,第②段结尾说“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意思是“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可见他的做法并非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13.答案:(1)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一味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2)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参考译文】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嘉靖十二年十月,星像下雨一般陨落。没过多久,哀冲太子(明世宗朱厚煾皇太子朱载基,追封为哀冲太子)去世,大同军队发生动乱。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下诏入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历任苏州、松州,顺天府的巡按使。恰逢朝廷推荐保定巡抚刘夔回来管理院中事务,宗皋评议刘夔曾经推荐大学士李时之子,奉承讨好没有品行,不讲作风纪律,(惹怒皇帝)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敌寇攻入万全右卫,抵达广昌,布列大营四十里。当时顺天巡抚朱方被关入监狱,朝廷提拔宗皋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代替他,敌寇已经离去。宗皋上书说:“密云是最要害的地方,应该设置重兵把守。请求敕命马兰,太平,燕河三军镇每年发千人戍守,在五月奔赴密云,有紧急情况总兵官就亲自带兵赴援密云。居庸、白杨,地位重要兵力薄弱,遇到紧急情况一定等待上奏兵部批复,不能及时处理。请求预先拟定好借调的法令,命令建昌三镇之军,平时就协助密云防务,遇到紧急情况就移兵驻守居庸。”全都回复可以。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俸禄。按照惯例,京营每年调发五军到蓟镇执行秋天防务。宗皋请求停止调拨三军,用犒劳军队的饷银补充本镇招募军队的费用。又请求调发修边剩余的银两,增加修筑燕河营、古北口。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过后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总管宣、大、山西军务。俺答汗带领三万骑进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和俺答汗在鹞儿岭作战,双方战损相当,宗皋因此被处罚剥夺俸禄。第二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林椿都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因此被罚剥夺俸禄。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情况,趁机说全军全都沦陷,是数十年没有的大挫败。皇帝于是逮捕宗皋和陈耀,各杖打一百,陈耀于是被打死,宗皋谪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用为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与重要事务。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两次慰问,每年供给廪隶(粮食,奴仆)。万历十六年,宗皋已九十岁,皇帝又派人慰问。这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康介。
    14.答案:C
    解析:“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15.答案: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解析: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大意是自己光阴虚度,都四十岁了才开始为郎官,诗人自伤身世,“蹉跎”“自怜”可谓直抒胸臆,抒情较为直接,应是没有他人的提携的原因,有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颔联写景,秋景显得萧瑟凄凉,借景抒情,流露出年华空逝的感伤之情。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借典抒情,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诗人希望借兵部李侍郎能提携自己,借他之“光”,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16.答案:(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答案:①气势磅礴;②叹为观止;③光彩夺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形容“北宋江山”,再根据前文罗列的“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可知此处要填入形容气势大的成语,可以填“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第二空,从前文“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人……”可知,此处要填一个能表现人的感受的成语来做谓语,且填入词语应是形容画作好到极点。可以填入“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第三空,从前文“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可知,此处强调画作的吸引力,所填成语既与色彩有关,又能体现“宝石”的特点,可以填入“光彩夺目”。光彩夺目:形容光泽和颜色鲜艳耀眼。
    18.答案:①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舞姿和画中山水的优美。②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表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干里江山图》中料的山、层叠的峦”中,“青绿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舞蹈演员,所以这里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其中舞蹈演员(青绿们)是本体,“料峭的山、层叠的峦”是喻体,“仿佛“是喻词,构成了明喻的手法。通过将舞蹈演员比作山和奇,既写出了为他们间外形的相似性,又赞美了舞蹈演员舞姿的优美,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画中山水的优美。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词恢宏的境界“中两用三个“舞出……”的句式,构成了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在本题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语势,强调了舞姿的美感和气势,展示了具体形象,又体现了抽象内涵,同时增强了句子农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19.答案:①强调的重心不同:改句重点落在动词“铺开”上,强调画面的铺开;原句重点落在修饰语“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上,强调画面布局巧妙,景象丰富,意境深远,更符合原文逻辑。②语言节奏不同:改句形式偏长,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长短交错,节奏舒缓,韵律感强,更适合表现《千里江山图》。③句式一致角度:原文多用短句。改句用长句,不谐调;原句用短句,和整个文段和谐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强调侧重点来看,原句以分句形式在强调突出画面的修饰语——紫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是一种审美感受;相比而言,改句只是在正常突出万干景象是缓缓铺开的。前文在描述画面;丘陵、群峰、幽谷和溪流。所以原句先描述画卷“铺开”,再描述画面审美感受,逻辑感更佳(从直觉感受到深层审美体验),语言逻辑清断,表达准确。从语言节奏来看,很明显原句多用短句,先长后短,有变化,句式灵活,突出了画卷的“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特点,而改句就是一个长句,在表情达意上没有侧重点。从表达效果分析,短句的使用会舒缓语气节奏,韵律感更强。从句式一致角度看,原句使用短句,丰富了句子形式和节奏,用词文雅,故文学感更强,和整个文段的文风也保持一致(前面也用了不少短句),相比而言,改句就稍显普通了。
    20.答案:①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原因有很多;③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的补写。①句,根据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应填“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句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应填“原因有很多”。③句,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知,此处应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1.答案: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大量含有盐分”应为“含有大量盐分”。“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认为”或将“大家”去掉;第二处是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
    22.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油门、刹车、方向盘对驾驶员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具体阐释,分别指出“善于踩油门”适时刹车”“掌握方向盘”的重要性;第三句话提出不同情况下灵活操作的观点。其中,善于踩油门,寓意我们要学习要有砥砺前行、拼搏奋斗的精神;适时刹车,寓意面对问题,精神紧张等情况时,要适时收手,放松自我,善于做减法;掌握好方向盘,寓意学习要选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需要时做出改变、调整方向。而最终三者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寓指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要适当调整。
    写作要求中提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并加入““如何高效复习迎考”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这样一个情境,也就是说需要从驾驶经验引申到高三复习迎考学习经验等方面。写作时,可以把驾驶操作寓指为驾驶复习之车。可指出在复习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躺平,而是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昂扬的斗志去勇敢出发,砥砺前行,以奋斗之姿开启高三复习的新篇章。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选择,比如发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是一无所知,此时就要适时刹车,积极反思自己的知识盲区,减去错误的负重,轻装上阵;遇到多条岔路时,则指出应摒弃题海战术,要在构建知识网络中疏通知识的各个方向,为自己找到一条最快最稳的复习之路。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灵活调整复习的速度和方向。
    2.油门刹车方向盘,因路制宜是王道。
    3.复习如驾驶,适时调整方得高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