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 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 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 “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 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   )
    A. 孔子诞辰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 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习俗。
    C.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 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 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分。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可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急不可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看守走到他们跟前。
    “你闹什么!怎么可以这样……”
    玛丝洛娃垂下眼睛,把她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
    “我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是您的事。我什么也不需要您帮忙。我对您说的是实话,”玛丝洛娃说。“唉,我当初为什么没死掉哇?”她说到这里伤心得痛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玛丝洛娃的眼泪也引得他哭起来。
    玛丝洛娃抬起眼睛,对他瞧了一眼,仿佛感到惊奇似的,接着用头巾擦擦脸颊上的眼泪。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这倒是真的,”道口工用唱歌一般好听的声音说。“有钱人想什么有什么,要怎么办就准能办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她的内心展开了痛苦的活动。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希望他不用口头上道歉,要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B.玛丝洛娃两次说道“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这是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人格感情的指责与控诉。
    C.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醉酒的状态下,其实是为了让她无所顾忌地宣泄压抑已久的痛苦和悲愤之情。
    D.文末写她“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现实生活的痛苦让她无法“复活”,除了沉沦堕落,她别无选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观察玛丝洛娃的脸庞,写了她脸上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表现他的怜惜之情。
    B.玛丝洛娃虽身陷牢狱,饱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明肖娃母子,从侧面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厚道和善良。
    C.文中柯拉勃列娃、道口工等人的劝告既突显了牢房中底层民众的现实追求,也反衬了玛丝洛娃对人格尊严的坚贞执着。
    D.文章在描述二人会面的场景时,主要借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8.选文中,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称呼有着怎样的变化?其中体现了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玛丝洛娃为什么会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请联系所学与选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光五年。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江。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上许之。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①指牂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天子大说。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汉通西南夷》)
    【注】①僰(bó)道: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僰本为古族名,为羌之别种,今之白族;一说为摆夷,今之傣族。秦汉时活动于犍为郡僰道县(今四川宜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B.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C.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D.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光,文中指汉武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始于汉武帝。《琵琶行(并序)》中“元和”也是年号。
    B.左纛,一种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腓(在两旁驾车的马)上。
    C.中郎将,中国古代武官名称。秦时设置,西汉时设五官及左、右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
    D.南夷,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指南方边远地区。因为当时这些地方的人不尊法令,所以称为南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枸酱是蜀地的特产,被商人运到夜郎去交易,唐蒙据此推知朝廷和夜郎的关系,并向武帝献计且被采纳。
    B.唐蒙带粮食和辎重进入了夜郎,对夜郎施以厚赐,喻以威德。夜郎侯及周边小邑先后接受了其约定。
    C.唐蒙征发数万人修筑道路,许多参与者死亡或逃走,唐蒙诛杀逃亡者的首领,引起百姓惊恐,受到皇帝责备。
    D.司马相如奉命出使,成功地让西夷臣服并开放关塞、设置官吏,疆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汉武帝对此非常高兴。
    13.把文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西北牂柯江,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14.唐蒙上书汉武帝,建议通过夜郎牵制南越的理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定居洛阳, 以教授生徒为业。②咍(hāi):嗤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辛酸与无奈。
    B.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
    C.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
    D.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1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形容乐声时而清脆激越,时而空灵婉转;“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乐,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尚书》中话,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做了理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3)古代诗歌作品中的“白发”意象,一方面往往是诗人形象的写照,同时也多寄托诗人功业未成或岁月感伤的情怀。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五年前或者正常的跨界还是基于艺人专业之外的半专业能力,今天的很多跨界很大程度上①__________。具体来说,一个人不管因什么而火,一旦拥有了流量,跨界参加综艺节目、拍影视剧等几乎风雨无阻;相反,在文娱行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名气,②__________,也未必能依靠专业谋得一席之地。
    跨界本身并非贬义词,文艺界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虽然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③__________。正是因为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耳濡目染中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跨界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文娱圈跨界乱象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最为典型的首推影视行业。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天价片酬”等诱惑的确不小。前些年,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演技饱受诟病。去年播出的某竞演类节目中,不少偶像登台尬演,节目嘉宾直接怒批:演员门槛这么低吗?所有人都要到这里分一杯羹?一位在场的老戏骨甚至留下了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三如”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尽管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B.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C.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即使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D.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尽管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为什么老戏骨会有“三如”感受?请结合语境解释三个成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作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
    (节选自戴季陶《日本论》,撰写于1928年)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B.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光明的起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