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山东省山东师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2)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1.B[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老子学派
    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但不能说“完全是积极的”。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最早指出
    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C。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认真地兴
    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B. 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C.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D.意思是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故选A。
    4.①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②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
    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③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④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
    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和老子学派为代表。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
    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
    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4分)
    [解析]“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
    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
    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已“大济苍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二)6.C解析:A项,“表现了他孤独的生活境况”错;B项,“重视农村
    孩子们的教育”错,主要是告诉孩子要珍惜好生活;D项,“暗示了英雄晚年的凄凉”错,应为表现了老人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品质。
    7.D解析:“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错
    8.D“隐匿的”指老人不能再握枪打仗,主动离开了部队,隐姓埋名;(1 分)老人传奇经历不为外人所知。(1分)
    ②“光芒”是指老人当初英勇善战,舍己为人,立下的赫赫战功;(1分) 也指深藏功名,低调无私的高尚品质。(1分)(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人物形象:神秘老人在村里突然出现,辛勤劳作,卖粮的“固执”,捐
    款的慷慨等细节体现了人物的传奇色彩;(2分)从一个娃娃兵到战斗英雄,到受伤后激流勇退,甘于平凡,人物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2分)
    故事情节:通过老八路寻人这一情节,巧妙揭开了人物真实而伟大的身份,情节安排上具有传奇色彩。(2分)(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若此”意为“像这样”,应该是用来修饰前面所讲的情形“陛下图治”,而不是用来形容“宗社福也”(宗庙社稷的福气啊),且“宗社福也”是判断句,加上“若此”则句意不通,排除C、D。“汰不职者二千余人”使用了定语后置,原句句式为“汰二千余人不职者”,意为“淘汰了两千多个不称职的官员”,故“不职者”和“二千余人”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为户部的职能之一。在极为讲究礼法的古代,礼部在六部中的地位可以说极为特殊,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下礼仪、祭享、贡举(科举)、外交等事。户部主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事,不仅负责着朝廷税赋的收缴入库,朝廷要用钱也是由户部负责,同时还掌管着天下民政事务。故选B。
    1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理解有误,原文“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未复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所在。故选B。
    13. (1)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
    重点句:“侧”,在旁边;“弥”,满;“宸断”,下达决断。特殊句式:“何以为理”,宾语前置句,原句句式为“以何为理”,用什么做道理呢。
    (2)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
    重点句:“向者”,从前;“固”,固然,确实;“殆”,困乏;“何以”,怎么。
    14. ①朝廷随意征收赋税、徭役。②朝廷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耗费上万。③江南、江北的士兵分别为转漕、京操而困。④士兵的月粮和行军粮饷多被将帅克扣。(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含意,梳理概括要点的能力。
    其信息点分别来自刘大夏回答皇帝的几句话。
    “止谓其不尽有常耳”意为没有按照规定的固定时间,这是对前面皇帝“征敛俱有当”的反驳,说明朝廷实际上是随意征收赋税、徭役的。
    “即巨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其中“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即指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费固以万计”说明耗费甚巨,多达上万。
    “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指江南、江北分别被转漕(转运粮饷)、京操(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古代的一种军事行动)这两个事项所困“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中,“半与其帅共之”是被将帅克扣的一种委婉说法。
    参考译文:
    十四年(1501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
    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赞许采纳了这个意见。礼部尚书傅翰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皇帝不予答复。傅翰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还怕来不及,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翰笫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复“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鸠作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翰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指责并命令把白鸠送还保定。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1502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冶,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个人,(刘大夏)补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队,征发摇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摇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刘大夏回答:“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怎么能把这些兵卒看作是精锐之卒!“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粮,戍守征伐有行军粮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粮、行军粮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佛山二模)
    15.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分析错误,后句“揭厉安知世浅深”应是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故选B。
    16. ①年少时雄心勃勃,志气高昂,但仕途停滞不前,壮志难酬。“自怜多负少时心”一句就表明了少时壮志,而“多负”则表明壮志难以实现,落得个“自怜”境地。②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偶著儒冠敢陋今”写刘季孙敢于指责当下,“轾轩已任人前后”则写出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的傲岸品格。③有安邦定国之才能,是一个“慷慨奇士”,但是疾病缠身,以致最终难以实现其抱负。“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写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疾病渐侵身体,最终无力实现抱负。④看重交情,对朋友豪爽,尽管家里贫困,但赠送朋友大方。如“愧君绿绮虚投赠”就写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但送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每个要点 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刘季孙“著儒冠”而苛责现今,感叹自己未能实现少时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少年立志,但壮志难酬的人。
    颔联写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并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再结合“偶著儒冠敢陋今”,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的孤傲、洒脱的人。颈联,通过“挟策有思”“慷慨”突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病侵淫”,最终无力实现抱负。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有安邦定国之才能的人。尾联是写诗人因“家贫”“乏金”而无力回报刘季孙的馈赠,这是从作者愧疚的角度突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疾病缠身,但送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看重交情,对朋友慷慨、豪爽的人。
    (三)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答案】18. ①异军突起 ②泥沙俱下 ③昙花一现 (3分)
    19.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同时激发“粉丝磁场”,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4分)
    20. 三个“……的……”的结构,使句子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信手拈来”“整饬华丽”“锦心绣口”集中表现了董宇辉深厚的知识素养,对董宇辉丰富的知识进行赞扬。(4分)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网络直播行业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突然出现,所以应该用成语“异军突起”,意思是:比喻另一支新的力量突然出现。
    第二空,根据下句“水平参差不齐”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也难免好坏不同
    的人都混杂在一起,所以应该用成语“泥沙俱下”,意思是: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
    第三空,由上文“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网红只
    火爆一时就消失了,所以应该用成语“昙花一现”,意思是:现比喻事物像昙花那样一出现很快就消失。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董宇辉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然后
    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把“曾经的新东方老师”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取得成绩的途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然后介绍途径的具体形式,“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和“激发‘粉丝磁场’”,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的……”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比喻,董宇辉能够把修辞手法运用的如此熟练,说明他知识储备丰富,拥有深厚的知识素养,是对董宇辉丰富知识的赞扬。
    (二)【答案】21. C 22. 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而且会影响身体健
    康;③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6分)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例句: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A.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 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
    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第二空,由前文容易得知,本空填写的是“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的
    危害。由前一个分句中的关联词“不但”可知,本空应该以“而且”开头。再结合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生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本空可填“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空,本空讲 是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人恢复吃晚饭之后出现的情况。 由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在恢复吃晚饭后,有些人出现了“反弹”,而“甚至”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因此本空应填比“比以更胖”程度稍浅的后果。不吃晚饭的目的是减肥,恢复饮食后,有些人虽不至于更胖,但应该也减不了肥了,会出现不再掉秤,或者恢复“原貌”的情况。因此本空可填“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四、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练习 达“熟”练,“熟”练创新“生”
    汤临初于《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生”是 “熟”的起始,是最初的“生”命状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练习中,方可游刃有余,即为“熟”。然,“熟”并非“生”命的终点,唯以“熟”为基,才可达创造新“生”之境,不止于艺术,“生”命亦是如此,练习达“熟”练, “熟”练创新“生”。“生”即刀新发于硎,尚未经历世间百态的填充,依旧是一个空白的阶段,但却给了“生”命一个丰富圆满的契机,人们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与练习之中收获成长。岁律更新、日月其迈,在历史觥筹交错的百转千回间,有积土成物之高峻,有涓滴汇海之浩渺,有颗粒聚沙成塔之广阔。在自然的空白时期,尘埃之力积累一个波澜壮阔的斑斓世界,而在人类历史的一出出折子戏间,亦有三百六十行的万千“生”灵,以前人之力为鉴,在反反复复的唱念做打、横竖撇勾间掌握技能的“熟”练,挣脱“生”的野“生”原始之态,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熟”为再“生”的基础。游刃有余,方可参悟“生”命之道,而可更上一楼,做出个人独创,达到新“生”。我们可见《庖了解牛》中的“熟”能“生”巧来修身养性之理;亦可见保全察察之身,不受汶汶之物之干扰的屈原以丰富的“生”命经历打造出开世之举的浪漫主义诗体;我们曾体会“诗的女儿”——风雅的叶嘉莹先“生”以沉淀了几十年的学识创造了中国诗词历史的又一高峰;亦曾领会无数行业的领头羊,以“熟”练的专业学识创造一个又一个黎明神话。
    大江泱泱、大潮滂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一切的“熟”都在为新“生” 奠基,而在“熟”之后,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摆脱固有的束缚,以创造的磅礴伟力方可打造起新“生”的铜墙铁壁。
    “生”与“熟”看似对立的表象实则蕴含着统一的思想,不论“生”命的开始是多么“生”,亦可以通过不懈的学习与练习,渡过苦海,达到“熟”之彼岸,而在“熟”的境界中摸索探寻,以累积之力,集各方学识亦可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原本世界的荒凉原野中竟来一场甘霖,孕育新兴之芽的萌发,最后可达到“本秀于林”之境地,此为新“生”。人于“生”初只需一苇以航,素履以往达到“熟”,而“熟”之后,亦需敢于破局,突破常规,去实现“生” 命的再“生”。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汤临初《书指》中的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书必先生而后熟”,“生”是生疏、生硬,“熟” 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练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亦必先熟而后生”,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因此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这里的“生”是别开生面,推陈出新;也是大巧若拙,是生涩率真的意趣,洗净雕饰后的自然本真。“生” 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 “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把握“生熟”,开创新境。首先可从书法扩展至绘画,列举齐白石、毕加索等例子论证“生”“熟”间巧妙关系,即先“生” 而后“熟”,在“熟”的基础上,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出勃勃的“生” 机与活力;接着列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的例子论证“熟”不是唯一的终点, “生”不是唯一的起点,两者相互转换,共同推向前进;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列举复兴号列车、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等例子论证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崛起,更是在“生”“熟”间转换、开拓前进的征程。愿我们把握“生熟” 之道,在转换中提升认知境界,精熟创新技艺,绘就祖国江山的美好蓝图。
    立意:
    1.岂能“熟”而无获,应知生“生”不息。2.“熟”以奠基,“生”以创新。
    3.由“熟”至生,生“生”不止。4.以“熟”精毫末,以“生”新耳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