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小说的诗意,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创造;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发现。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到雨,其他人则只是被雨淋湿?感受到雨的人就是发现了雨丝的诗意。
    诗意,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它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我认为有两把钥匙,可以打开曲径通幽之门。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他笔下的很多句子没有饱和感,感觉后面尚未写完,却像铁锤一样敲打着读者的心,无不让人感到压抑、愤怒和惆怅。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痒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感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剥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所以,自《受成》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描写了古巴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18英尺的大马林鱼。由于鱼重达1500镑,需要用船拖着走,便有很多鲨鱼追来抢食,护食的老人需要不停地与抢食的鲨鱼搏斗。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施回家时,只剩下了一个骨架,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作品歌颂了一种打不垮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夫败。桑地亚哥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常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面对半富的海洋资源,出海打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84次出海空手而归,如果第85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是否意味着有几分不撞南墙不回头般的愚钝?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生存方式,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因为这种小说具有汪洋恣峰的诗意潜质,“话柄”就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节选自李春平《光明日报·关于小说的诗意》)
    材料二:
    文学艺术的先贤先进常常提到三个术语,创作、批评、欣赏,三鼎足。谈创作可以培养写作能力,谈批评可以提高鉴赏能力,谈欣赏可以增加阅读兴趣。创作、批评、欣赏,它们既相应又相通,三位一体。
    欣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培养,需要鼓励。现在文坛对于培养作家、鼓励作家做了很多工作,对于读者的欣赏活动相当疏忽,写作有作家,评论有批评家,欣赏呢,有欣赏家没有?有没有为欣赏而制作的节目?有没有为欣赏而成立的社团?有没有为欣赏而创办的刊物?有没有能够带领读者进入欣赏天地的人才?这样下去,作家会越来越多,读者可能越来越少。
    说到文学,先贤主张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讲求实用,“欣赏”和实用并不完全一致。有这么一首诗:“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唯有壮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他说枣花能结枣,桑叶能养蚕,都有用处,都很好。牡丹没有用处,不好。这样说也没有错,这是实用的态度,不是欣赏的态度。
    欣赏,除了是“非实用”的,还是“非利害”的。欣赏艺术的时候心里没有利害观念。利害观念妨碍欣赏。孔夫子谈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得挺好,接下去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可以培养忠臣孝子,所以诗有很高的价值,这话就离欣赏远了。欣赏文学艺术的人对于做忠臣孝子举双手赞成,但是不得不指出,“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哪里有事父事君。
    欣赏,并不在乎他欣赏的对象是真是假,是合理还是荒谬,考据、求证、逻辑推理,对欣赏并不重要。胡适之批评中国诗调,举了一个例子:写词的人先说他的窗子是明亮的,“锁窗明”,后来改成“锁窗幽”,窗子变成黑的了,到底他的窗子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胡先生有考据癖,以考据说诗,障碍就产生了。就欣赏而论,窗黑有黑的好处,窗明有明的好处,不必拘泥。就欣赏而论,这些并不重要,欣赏的时候,浑然忘我,陶然忘机,心无挂碍,色不异空。可以纳万境,同时可以无一物。创作是为了欣赏,批评是为了帮助欣赏。作家是做莱的,读者是吃菜的,做菜的辛苦,吃菜的以逸待劳,受比施有福。有福要知道怎么享,美食家不偏食,中国五大菜系做得好都是好菜。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读者的审美能力退步了,读者的欣赏空间割裂了,所以文学的版图也缩小了。希望有心人,有本领的人,从这些地方来帮助读者,再由读者去享受文学,帮助文学。
    (节选自王鼎物《文学种子·文学欣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一切纯文学都可以有诗的特质。
    B. 读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审美鉴赏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不能达成全面共识。
    C. 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先贤主张文以载道,讲求实用;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要有“非实用”的态度,否则会有碍于文学欣赏。
    D. 近年来读者的审美能力逐渐退步,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读者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创作、批评、欣赏,它们既相应又相通,三位一体,欣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材料一侧重于选用正面例子讨论解读小说诗意的有效路径,材料二侧重于选用反面例子来表明文学欣赏的正确态度。
    B. 材料一和材料二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和感受文学作品背后潜在的、模糊的、延伸的美感。
    C. 鲁迅的小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汪曾棋的小说《受戒》话题不断,两个例子证明了“达诂”是创作者的终极目标。
    D. 欣赏,并不在乎他欣赏对象是合理还是荒谬,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情节君似不合常理,但是仍给我们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提出的文学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宣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C. 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D. 袁枚《随园诗话》:“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
    4.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相同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碑
    陈小秋
    ①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了。
    ②更夫肖,当然姓肖,名字嘛,一个槽老头儿,也没人感兴趣。只是他又瘦又小,模样又滑稽,整天还嘻嘻哈哈的,跟谁都合得来,愣小子们没事既爱到收发室里跟他“扯西湖”;没空儿“泡”的,骑车路过门口就怪声撩一嗓子:“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他一边哼着京戏,一边从窗户里伸出脑袋甩一句:“龟孙子,老子好着呢!”
    ③当时谁也闹不清肖老头儿在厂子里究竟打多少年更了,只是每次换届,前任领导都对下任嘱咐:“跟你说,肖干巴这人胆儿小、听话、脾气犟,还孤身一人,用这老光棍儿打更,那可是没的说。”因此,厂里尽管后来设置了保安部门,而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
    ④收发室既是肖老头儿永久的“家”,那就免不了有“不轨的甜嘴客”,常来强行招待他喝几杯二锅头,无非是为了能从厂里弄出点儿钢筋、角铁什么的去卖钱。客人劝了酒,看时机已然成熟,正欲采取计划中的“无声行动”时,肖老头儿却面带醉意而嬉皮笑脸地悄声说:“别,千万别,说不定哪个当官的正瞧着咱呢!我怕呀!嘿嘿……嘿嘿……”总之他精于此道,甚至断案如神,所以不管明里暗里,就算是拼死拼活,也甭想私自把厂里的东西从更夫肖守着的大院里带走一丝一毫。
    ⑤厂院大,破烂也多,更夫肖长年累月地捡破烂。好点儿的,他扔回车间;废的积攒起来卖给废品站。这种人,差一分钱也要跟废品站计较,然后再把卖废品的钱款如数交给厂里。一段时间下来,厂里会根据他卖出废品的收据,让财务适当给他补个三元两元的小费。据说虽然更夫肖总把厂院内条条道路打扫得如同厅室,但领导们内心总认为肖老头儿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为了保住他打更的饭碗,于是也就从来不表扬他。
    ⑥忽一日,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可直到天黑他才一歪一尾地回到病房。他说自己去郊外给一个兵净了净碑,他恨自己当年曾误解过那个兵,只可惜那个兵就在解放这座城市的时候牺牲了。
    ⑦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肖老头儿的目光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说:“我将来到了那边一定要给他赔个不是。”
    ⑧可没俩月,更夫肖就死了,他从没跟人提及自己得了绝症。
    ⑨厂里想对得起这个孤老头儿,决定出钱为他办后事,不想众人竟发现了更夫肖留下的钱袋,里面有他的亲笔字:“丧葬费2000元整,拜托交给殡葬所。”这下子厂领导们都为难了。要知道,上星期肖老头儿在弥留之际还主动拿出了20万元存款,说必须要借给厂里搞设备更新,那可是他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血汗钱啊!如今他撒手人寰,又没儿没女没亲戚,借的钱咋还?还给谁?
    ⑩更夫肖火化后,几个派去的班组长发现骨灰里面竟然有6枚硬质铜章没被烧化。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
    更夫肖的追悼会是两个月后补办的。厂党委书记在悼词中说:“经市武装部、档案局、史志办等部门多方查证,肖胜利同志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共立过6次战功,和平时期他一贯……”书记哽咽,到场的市委领导也和几百名工人群众一起流下了眼泪。
    郊外,两座石碑,朝夕相映,巍然屹立。
    每年的清明节,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束束的鲜花。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4期)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了时代背景,既是战斗英雄肖胜利被当做籍籍无名之辈的特定环境,也是更夫肖打更的岗位依旧存在的客观因素。
    B. 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使用了抑扬的艺术手法,开头处瘦小滑稽、嘻嘻哈哈、胆小听话的糟老头形象与结尾处崇高的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掩卷沉思。
    C. 在更夫肖把厂院打扫得如同厅室时,领导“从来不表扬他”;在得知他的光辉事迹后,领导补办追悼会,前后态度不同,讽刺意味强烈。
    D. 小说叙事严谨有致,例如第⑩段中关于模糊不清“6枚硬质铜章”的来历,在后文厂党委书记的悼词中作了交代。
    6. 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老头儿,肖干巴,你还活着呢?”表现出“愣小子们”打趣糟老头,也为后文更夫肖得绝症而死埋下伏笔。
    B. “更夫肖生病住进了医院,愣小子们急了,纷纷去医院瞧他”,表现出更夫肖虽是个孤老头,但人缘好,跟谁都合得来。
    C. “愣小子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表面上写“愣小子们”听老兵的故事入了迷,实际上暗示更夫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D. 文中多次写到“愣小子们”,别具匠心,以其“愣”侧面表现出更夫肖隐藏得深,无论是深藏英雄事迹还是隐瞒绝症。
    7. 更夫肖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8. 标题“碑”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敦能行之?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城父人执之以至。王曰:“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予。’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
    齐庄公且伐莒,为五乘之宾,而杞梁、华舟独不与焉,故归而不食。其母曰:“汝生而无义,死而无名,则虽五乘,孰不汝笑也?汝生而有义,死而有名,则五乘之宾,尽汝下也。”趣食乃行。杞梁、华舟同车,侍于庄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杞梁、华舟下斗,获甲首三百。庄公止之曰:“子止,与子同齐国。”杞梁、华舟曰:“君为五乘之宾,而舟、梁不与焉,是少吾勇也;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晋行也深入多益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
    佛肸用中牟之县畔,设禄邑炊鼎曰:“与我者受邑,不与我者其烹。”中牟之士皆与之。城北余子田基独后至,祛衣将入鼎,曰:“基闻之,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受;斧钺于后,义死不避。”遂祛衣,将入鼎,佛肸播而止之。赵简子屠中牟,得而取之,论有功者,用田基为始。田基曰:“吾闻廉士不耻人,如此而受中牟之功,则中牟之士终身惭矣。”襁负其母,南徙于楚,楚王高其义,待以司马。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①同齐国:共同统治齐国。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
    B. 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
    C. 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
    D. 临敌涉难/止我以利/是污吾行也/深入多/杀者臣之事也/齐国之利非吾所知也/遂进斗/坏军陷阵/三军弗敢当/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贰”即有二心、不忠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相同。
    B. “独不与焉”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 “甲首”指甲士。春秋时车战,甲士穿戴盔甲,三人立车上,立左的用弓箭,立右的用矛,中立的驭马,这三人通称甲首。
    D. “轩冕”古时指卿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却派人给太子建通风报信,使太子建逃过一劫。在面对楚平王的质疑时,奋扬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楚平王因此赦免了他。
    B. 齐庄公将攻打莒国,设立享受五乘爵禄的侍卫队伍,以鼓舞士气,杞梁、华舟在母亲用义和名的劝导下,作战英勇,不计得失。
    C. 佛肸凭借中牟城反叛,设置了封邑和大鼎锅,利诱威逼中牟人,中牟城的士人都顺从了他,田基最后一个到,不是来投顺,却是来投鼎,被佛肸制止。
    D. 赵简子平定了佛肸的反叛,论功行赏时,田基功劳最大,赵简子要奖赏他,田基却坚决拒绝,且不惜为此离开家乡。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
    (2)襁负其母,南徙于楚,楚王高其义,待以司马。
    13. 田基为什么拒绝封赏?此举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组词,完成小题。
    忆王孙
    【宋】李重元
    《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夏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②午梦长。
    《秋词》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冬词》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注】①王孙:游子。②慵拈:懒拿。
    14. 下列对这组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忆王孙》四首词内容上以女子的口吻吟哦春、夏、秋、冬,在四时光影的流转中,勾画出具有时令特色的女性形象。
    B. 《忆王孙》四首词都善于选取典型的时令物象:春雨梨花、夏日荷花、秋月荻花、冬雪梅花。这些物象又与女子的情思交融交织。
    C. 《忆王孙》四首词都将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多个意象巧妙组合,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形成了一幅幅更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画面。
    D. 《忆王孙》四首词结构上均呈现出以景开篇,以景结情特点,首尾呼应,技法娴熟,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与联想。
    15. 有人认为《夏词》放在这组词中不妥,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_______,_______”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千古流传,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慨。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
    (3)蒲柏在《人论》中提到“何谓明智?洞察别人的缺点,明晰自己的不足。”《<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也告诉了我们何谓“明智”。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诗词对联与所描述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老子)
    B.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孟子)
    C. 道德五千言,源从濮水;逍遥三万里,梦始漆园。(庄子)
    D. 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紫亿兆民。(墨子)
    1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凿户牖以为室(窗)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礼、乐、射、御、书、数) 五石之瓠(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C. 如会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
    D. 千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一批优质主旋律影视作品破圈传播,成为大众①的爆款。这不仅是因为作品“言之有物”,拥有过硬的艺术质量,还在于其“传之有道”,善于借助融媒体发展的东风,形成传播合力。在创作者、宣发方、平台方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剧集、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深耕内在逻辑、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不仅使主旋律作品的受众覆盖面越来越广,而且使其所承载的主流价值理念②,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主旋律创造高频率、正能量形成大流量”的新风尚。
    以当代农村剧《幸福到万家》的研讨会为例,与会专家的评价在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获得新发展、农民呈现新面貌的大主题下,衍生出许多“小视角”:以何幸福为代表的女性角色的励志成长,农村法治文明建设现状,小人物塑造如何在不避讳缺点的同时闪现善良本性等,不一而足。主旋律作品破除了艺术表达生硬、为说教而说教的藩篱,不回避现实问题,也不再视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为宏观抽象的概念,而是将主题拆解出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情节,塑造成一个个③的人物,为行业评价、口碑塑造提供了更多可以延伸的视角和话题。
    在专业考量之外,主旋律作品的媒体发声、观众讨论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作品的口碑传播效应不断增强。表现普通人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领悟芸芸众生因奋斗而闪光、祖国河山因秀美而热爱的深层主旨。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普通人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领悟芸芸众生因奋斗而闪光、祖国河山因热爱而秀美的深层主旨。
    B. 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领悟芸芸众生因奋斗而闪光、祖国河山因热爱而秀美的深层主旨。
    C. 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领悟芸芸众生因奋斗而闪光、祖国河山因秀美而热爱的深层主旨。
    D. 表现普通人故事,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领悟芸芸众生因奋斗而闪光、祖国河山因热爱而秀美的深层主旨。
    21. 下列各项中的冒号和文中“小视角”之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部队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但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B.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 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D. 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里最有名的植物有两种:除了荇菜,其次就是芦苇。荇菜与刚开始的爱情有关,①前者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下面就开始闹心、失眠;后者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想人,想对岸的伊人。芦花为道具,还进入风景,这是大自然的拂尘。
    精致的古人,②:初生的芦苇叫葭,开花以前叫芦,花结实后才叫苇。这有点像诸葛亮,孔明,卧龙先生,绕一大圈,说的都是一个人。让我懂得写文章得会绕弯子,说废话。成功的作家把读者带到文字的芦苇荡里绕迷,自己却找一个口子悄悄出来。
    在北中原的乡村,我们有“芦苇”“芦草”之分,两者不同。③,我们叫苇子;后者是野生,植株瘦小,我们叫芦草。仅听称呼也有距离感,没娘的孩子就成了“草”。这些与芦苇有关的植物,无论全草或局部,都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草药。
    22. 下列选项与文中“没娘的孩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学习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画虾的技法。虽然声名日隆,求画者络绎不绝,但他自认为对虾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曾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八十岁以后,齐白石画虾才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写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
    以上材料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