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联考、调研 >

河南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创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敬畏职业、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摘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0日09版,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B. 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C.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D. 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但是,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之一。
    B. 我国自古就有“尚巧工”的传统,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
    C. 我们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D. 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
    C. 号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35年时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D. 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会涌现出许多技能人才。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理解错误。第二段原文是“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可见重视工匠精神在我国是古已有之,并非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才开始的。
    B.“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曲解文意。由第一段原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可知,它们的内涵不完全一致。
    C.“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可知,我国还没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可知,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因果关系错,“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与技能人才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A.“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说法绝对。原文“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只是有助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B.“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分析错误。原文“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是说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D.“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中“必将”分析错误。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只能为崇尚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中医站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二:
    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一大亮点。伴随着全球抗疫,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此次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医药出海依旧困难重重,要进入海外医院并非易事。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中药出口金额停留在数十亿美元级别,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而西药制剂出口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级别。悬殊的数额背后,是中药出海面临的现实困难。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中药作为药品注册在美国尚未取得零的突破,在欧盟能成功注册的也屈指可数。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表示,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中医药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差异较大,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药走出国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海外国家对中医药不了解、不理解;而且各个国家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上市推广。当前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远超过国内中医药。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许庆友建议,中医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摘编自高博等《中医药出海,敢问路在何方》)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摘编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在发展中已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整理归纳了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可见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B. 尽管在全球抗疫中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但中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被接受,在美国和欧盟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C. 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与中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以及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
    D.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并确保2025年健康中国建设能够全面实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应优势互补。
    B. 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给中医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了契机,但中医药国际化并非易事,一些困局仍然待解。
    C.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D.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6. 请结合材料针对中医如何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B    5. C   
    6. ①医药学研究者努力开发新药,造福人类。②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国外市场。③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部署,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错误。原文是说“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选项中“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的表述与原文“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相比,过于绝对。
    C.“与……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可见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
    D.“并确保2025年健康中国建设能够全面实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C.“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错误,这一概括不够准确、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只是《规划》的目的之一,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从而造福人类”可知,医药学研究者要努力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从材料二“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可知,要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国外市场。
    从材料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可知,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部署,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 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 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 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8.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请根据这些内容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②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③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9. ①积极乐观,无惧苦难。“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②美丽善良,坚毅智慧。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错,结合原文“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但“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尚看不出,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结合“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分析,可知道静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
    结合“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分析,可知道静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
    结合“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分析,可知道静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分析可知:“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可见她是个积极乐观,无惧苦难的人。
    (2)结合“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分析可知: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可见她是一个美丽善良,坚毅智慧的人。
    (3)结合“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分析可知: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来到,胜利属于人民。可见,她是一个热爱祖国,信仰坚定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乙)
    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丙)
    县令挽纤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10. 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B. 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C. 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D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B. (乙)文中“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阡陌”字含义相同。
    C. (乙)文中“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两句中的“所以”字含义不同。
    D. (丙)文中“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两句中的“索”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出了吕蒙正“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形象,他不追查是谁对他不恭敬,显示了他宽宏的器量。
    B. (乙)文中鲁恭治理中牟县时,注重道德感化,不使用刑罚,就把中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袁安很怀疑,就前去察看。
    C. (丙)文中的何易于爱民如子,一身正气,亲自为刺史拉纤,既是对百姓的爱护,也有对崔朴的不满,很令人敬佩。
    D. 三个文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吕蒙正、鲁恭、何易于不同的可贵品德,他们做法不同,但都不乏正能量,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2)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2)正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
    “其姓名”是“知”的宾语,“若一知其姓名”是完整的假设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故”是因果连词,引出后句的结果,用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过”都是“过错”。句意: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B.“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阡陌”都是“田间小路”。句意:那人跟随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C.两句中“所以”的意思都是“……的原因”,含义相同。句意: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D.“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的“索”,寻找。句意: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索”,大绳子或大链子。句意: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袁安很怀疑,就前去察看”错,由原文“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可知,前去查看的不是袁安,而是袁安派去的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徒”,只;“扰”,打扰;“反”,通“返”,返回;“状”,情况;“白”,报告。
    (2)“方”,正;“不事”,没事做;“任”,担负。
    参考译文:
    (甲)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散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在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前往中牟县调研核实。那人跟随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身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应该捕捉它。那人惊讶地站起来,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侵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告诉袁安。”
    (丙)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着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 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 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15. 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项,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全诗歌的大意是: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明月寄托相思,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怀乡思亲之意。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昔今对比在古诗里是常见的,就本诗看,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昔日“曲江池畔杏园边”,今日“湓浦沙头水馆前”,对比中徒添诗人不尽的凄苦感。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诗人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然而结果相反,只是 “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惨淡的月辉满地,照彻在清冷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秋风乍起,置身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令人清冷至极。贬谪后的诗人内心的这份清冷和悲苦,正是通过月色的层层渲染展现出来的,其烘托作用,不言自明。
    【点睛】回答诗歌鉴赏的主观题,尽量做到内容分析、情感把握、技巧赏析三个维度一体。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用“______,______”两句过渡,以山峰比岁月,有种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    ①. 携来百侣曾游    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人生如梦    ④. 一尊还酹江月    ⑤.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⑥.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携、侣、峥嵘、稠、尊、酹、涯、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是绿濛濛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 ①     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哈尔滨,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 ②      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
    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用来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 ③   。谁看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迷离的光。呵,冰灯,冰灯!你就是一首冬天的芭蕾,一朵开在心上的昙花,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
    17. 请在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就像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17.晶莹剔透              惟妙惟肖          黯然失色   
    18. ①原句为问句,语气强烈,强调冰灯的神奇世所罕见;②原句为对偶句,句式工稳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19. ①反复:“冰灯,冰灯!”强调作者呼告的语气;②比喻: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冰灯的优美神奇;③排比:句式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是把哈尔滨的冰灯比喻成宫殿,用来形容冰灯的,可用“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第二空,根据语境“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是用来形容冰雕小鹿的逼真的,可用“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
    第三空,根据语境,是把水晶和白玉与冰灯相比,形容水晶和白玉都没有冰灯美丽,可用“黯然失色”。“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同点一,原句是问句,改句是一般陈述句。原句“谁看见过……?谁听说过……?”连用两个问句,强调冰灯的神奇世所罕见,语气强烈,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改句就是一般陈述句,没有突出强调的意思。
    不同点二,原句是对偶句,改句没有句式特点。原句“谁看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句就是一般句式,没有特殊的效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冰灯,冰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了作者呼告的语气。
    “你就是一首冬天的芭蕾,一朵开在心上的昙花,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冰灯”比喻成“冬天的芭蕾”,“开在心上的昙花”和“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冰灯优美神奇的特点。
    “一首冬天的芭蕾,一朵开在心上的昙花,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一首……”“一朵……”“一支……”句式相同整齐的句子,突出冰灯优美神奇的特点,起到强调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① ,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②         。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         。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0.①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 ②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 ③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往往含有较多的盐)   
    21. 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因此,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边交代了“盐放多了”,后边提到“使咸味变得柔合”等,中间应填入“加点糖就可以使咸味降低、缓解”之类的句子。
    ②处前边说“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接下来应该填入和“只要”能够搭配的关联词“就”等词语。再根据糖与盐的关系可知,加点盐就会使糖味变得明显。据此得出答案。
    ③处前边提到了“糖成了咸味“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应填入“食盐浓度很高”之类的词语。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因此,概括时必须根据语段内容,概括出含有建议性的句子。
    本段第一句话是“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可以概括为“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根据最后一句话可以概括建议为“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整”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
    千万快递小哥们尽心尽责,织起了世界最大的快递网络;千万青年科学家撑起中国科技的未来;年轻的边防战士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平安生活……在伟大时代建设中,青年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汗水,用奋斗拼搏,给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脚。
    青春是美好的,但是,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背后,必然有一群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担当的青年,他们用行动阐释着时代的伟大。
    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将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好。
    送快递看似没有技术含量,但是需要体力、记忆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快递小哥们顶烈日冒严寒,有时还要面对客户的冷言冷语,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把苦累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幸福留给用户。那些年复一年在铁道上检修铁轨线路的年轻人,用青春的坚守、认真负责的态度,呵护着火车的安全,他们燃烧青春,把舒适和安全留给乘客。
    谁说平凡的岗位就一定是平凡的工作,这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们,用一份份坚守执着、认真负责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平凡的工作,因为呵护了他人的幸福安宁而伟岸,虽默默无闻却充满力量。
    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能在岗位上坚守,怀一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报国心。
    老一辈人总担心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些被上一代称为“垮掉的一代”,正在撑起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厦。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而他们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工业的中流砥柱;扫雷英雄杜富国为国排雷,舍己为人,彰显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英雄本色;海军飞行员张超,为强我国防,高强度练习飞行技术,即使在最后关头,还想着为祖国保护战机。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怀报国之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用坚守和汗水,实现中国的飞天梦,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安全,为美好幸福中国保驾护航。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淋漓的汗水,都是这个伟大时代最好的注脚。
    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需要很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人。我辈青年,只有做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爱国奉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时代激扬青春!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十分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综合来看,本题目展现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尤其是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素养,同时考查考生的价值观,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青春脚步和汗水,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考生必须紧紧围绕青年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作文材料给我们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快递小哥织就世界第一大快递网;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向高新技术发起冲锋;青年战士巡逻队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材料的重点在于讴歌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背后的青年姿态。“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这句话引导考生必须从青年的责任、担当、使命等角度来谈其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我辈青年要从中汲取一种勇于担当的力量,指引自己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如果脱离了中国故事、中国成就这个大的时代情境,只谈青年的个体发展,则属于偏题或者跑题立意。
    2.典型任务限制。“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考生从材料设置的真实情境出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要求,又要综合考虑隐性思考,整体审视,做到精准立意,切勿断章取义。同时,考生必须在行文中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做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因为深刻的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
    3.价值判断限制。本材料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在中国新时代的建设中,青年应该有一种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的青春,共同书写中国故事,一起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厦。
    开放性
    1.切入角度开放。可以从中国故事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青年的奉献与担当角度切入,只要落脚在青年奋斗发展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的关系上,呼唤青年勇于承担职责与使命即可。
    2.论证选材开放。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素材做延伸论证支撑论点,也可以在材料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联想发挥。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考生最好能够结合时事,立足个体实际,探讨青年与祖国时代发展的关系,还要从宏观切入,以史实和社会现象论证观点,比如时代楷模排雷战士杜富国,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飞行员张超,诗词大会冠军快递小哥雷海为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尽忠职守,做出非凡成绩。
    3.写作文体开放。除了诗歌,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散文。综合材料来看,写成议论文更利于表达思想,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当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自行选择,但不管选择什么文体,考生都必明确文体特征,切忌写成“四不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青春汗水讲述中国故事。
    3.用青春撑起中国大厦。
    4.忠于职守,撑起时代风帆。
    5.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
    6.用青春汗水丈量中国复兴路。
    偏题立意:
    1.平凡成就伟大。 (断章取义,丢掉了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
    2.小事情认真做,你就是行家。 (同上)
    3.爱岗敬业,成就梦想。 (同上)
    4.中国复兴路。 (丢掉了“青年”这个元素)
    5.感恩伟大的时代。 (歌颂成就,未点明成就的创造者)
    6.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只讲个体生命,忽略了与时代的关联)
    可用素材:
    1.16岁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格尔木,龙周才加十多年如一日,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守卫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一线;坚守大山深处18年的“80后”教师张玉滚,只为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无惧烈火,以青春和生命守护220万亩森林资源,山西沁源森林消防大队传承太岳革命老区的英雄精神……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翻开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的青春篇章,每一页都在告诉人们: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
    2.“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回望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奋斗的价值点亮历史的天空。让我们摆脱积贫积弱的,是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浴血奋战;使我们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是神州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助我们“杀出一条血路”的,是亿万人民凭着一股子气呀、劲呀的奋勇争先;令我们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是新时代击鼓催征的奋发图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3.新时代新征程,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是我们奋斗的坐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2020年到2035年再到2050年,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的使命前方召唤,壮阔的征途脚下铺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就在身边。唯有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方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4.奋斗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励志女孩”李娟通过电商销售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而她因重病不得不常年卧床;成就世乒赛三连冠的马龙,曾被伤病拖累8个月,多次不得已退赛……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那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的青春岁月,终将成为人生的财富,汇成时代的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5.百年风云变幻,不变是奋斗的传承;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的延续。让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成为精神基底,青春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青年才能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我们也才能自信地喊出:“青春万岁,强国有我!”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篇)转述材料,提出观点:在伟大时代建设中,青年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汗水,用奋斗拼搏,给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脚。
    第二部分(主体):多层面论述所持观点,并提办法:(1)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将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好。(2)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能在岗位上坚守,怀一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报国心。
    第三部分(结尾)
    归结全文,重申观点: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需要很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人。我辈青年,只有做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爱国奉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时代激扬青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