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5/04/04 10:04: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析】B项,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书法线条被提升到类似悲剧的意境”,而不是说书法线条“要能营造出悲剧的意境”。C项,“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错误,由材料二第2段中的“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这两个世界达到平衡的过程”可知,在少儿书法教育中,儿童与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D项,“与材料一第2段论述的内容一致”错误,材料一第2段主要论述的是书法与把汉字写好看是两回事。
2.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C项,“字形不复存在”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中的“而现代书法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书法和线条从字形中走出来所以无论是有字形的现代书法,还是无字形的现代书法,它们都在这样一种理论层面上推进”可知,字形仍然存在。
3.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析】B项,表述内容为书法书写要领。其他三项均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的“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的观点。
4.论证结构:材料三整体上为总分结构,第1段总体阐释何为书法的正大气象,第2,3,4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要让书法充满正大气象,书法家应该怎么做。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如第2段举了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例子,第2,4段引用名家言论。(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论证思路清晰,整体上为总分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第2-4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在论证“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时,作者举了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例子。而第2,4段中“心正则笔正”“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等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5.①写字只是书法的一部分,不能把写字当作书法,写字注重将汉字写得好看,书法更多体现的是书写者的人生态度。②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在识字教育、写字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书法的审美与文化教育。(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是材料一和材料二。由材料一中的“书法是如人的生命体一样呈现的,而不只是写字”“书法不是把字写好看那么简单”可知,写字只是书法的一部分;由材料一中的“随之而来的书法审美都带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书法的意趣上形成了关键词”可知,书法更多体现的是书写者的人生态度。由材料二中的“书法教育的基础是写字,因此要进行所谓的书法教育,首先就要做到识字教育、写字教育,在规则、技术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审美与文化教育”可知,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基础,书法的审美与文化教育要在识字教育、写字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
6.B【解析】“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错误,根据原文老奎的语言“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可知,他不签字主要是想保护耕地,没有体现他的环保觉悟,过于拔高人物形象。
7.A【解析】“表现了老奎内心的悠然自得”错误,在听了儿子从各方面的劝说后,“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可见,此时他是在思考权衡应不应该签字,而不是表现他的悠然自得。
8.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②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③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含蓄地揭示着小说的主旨。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每点2分)【解析】老牛“老黑”是本文的次要形象,从它对主要形象的塑造的作用角度分析,它是老奎的耕牛,在农耕生活中,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老奎依靠“老黑”过了大半辈子的农耕生活,陪着老奎到老。牛老了,耕了几趟之后“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产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可见老牛的衰老衬托了老奎的衰老和勤劳,老牛最后留下一滴眼泪,由此也烘托了老奎要告别农耕生活的不舍,丰富了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从小说主旨角度分析,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含蓄地揭示着小说的主旨。本文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勤劳、衰老的老牛形象,牛老了象征老式的农耕生活方式落后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老式农耕生活的淘汰,虽然这是发展的规律,但是属于老式农耕生活的人和物来说,均对这种生活感到不舍,尤其是文章结尾“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表现烘托了人们在与旧式农耕生活告别时的痛心和不舍,以此深化了主旨。
9.①作者对于老奎所代表的那一代老农的勤劳执着、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是肯定和赞扬的。②对于因为失去热爱的土地,老奎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失落和打击,是理解和同情的。③作者认为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是无可挽回的趋势,应以包容心态,冷静对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寄寓在小说人物身上的情感,结合文本可知,老奎的身份是农民,他对土地和农耕生活有着深沉的眷恋,即使在答应在土地流转的协议上签字后,还最后一次拉着自己的老牛去耕地,这种眷恋是深沉的,是旧式农耕生活难得的深沉情感。比如“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这样对老奎和老牛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对老奎的肯定和赞美。老奎不得不告别耕种生活,读起来让人内心隐隐作痛,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寄托了作者对眷恋老式农耕生活却不得不与之告别的同情。根据原文宝山的语言“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可知,失去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老奎对土地虽然眷恋不舍,但最终也答应“签字”转让土地,可见带着痛和泪的城市化进程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不情愿而停止,作者也在文中渗透着应该理性看待这种变化的态度。
10.B【解析】句子大意为:这时,倭寇已经进入都城,捣毁了李朝王陵,劫持了王子和陪臣,把府库抢掠一空,八个行政管辖区几乎全部沦陷,倭寇迟早将渡过鸭绿江。其中“王京”作“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没”作“八道几尽”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11.C【解析】军饷为户部管辖范围。
12.B【解析】“军队潜水渡过临津”错,应是“平秀吉的军队悄悄渡过临津”。
13.①当时朝鲜太平已久,士兵们内心胆怯又不熟悉战事,远远望见敌人盛大的气势全都吓得溃逃了。(重点字:“承平”,太平;“谙”,熟悉;“望风溃”,望见敌人的气势就溃逃。)②参军私下禀告说:“借助沈惟敬欺骗倭寇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一条妙计啊。”(重点字:“请间”,私下;“籍”,借助;“绐”,欺骗。)
14.①招募人员打探倭寇虚实。②发赏金激励士兵。③使用计策迷惑敌人。(每点1分)【解析】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由“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可知,明朝廷招募人员打探倭寇虚实。由“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帑金十万犒慰,且重悬赏格”可知,皇上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士卒。由“参军请间曰:‘籍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应昌、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标营”可知,采用参军计策迷惑偷袭敌人。
【参考译文】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寇首领平秀吉(关白平丰臣秀吉)侵犯朝鲜。当时朝鲜王李公沉湎酒乐,放松戒备,平秀吉于是分别派遣他的将帅行长、清正等,率领几百艘船的水军,逼近釜山镇。五月,平秀吉的军队悄悄渡过临津,分别攻陷丰、德等郡。当时朝鲜太平已久,士兵们内心胆怯又不熟悉战事,远远望见敌人的盛大的气势全都吓得溃逃了。朝鲜王仓促间舍弃都成,命令次子李珲暂时管理国家,自己奔逃到平壤。倭寇于是渡过大同江,绕过了平壤界。这时,倭寇已经进入都城,捣毁了李朝王陵,劫持了王子和陪臣,把府库抢掠一空,八个行政管辖区几乎全部沦陷,倭寇迟早将渡过鸭绿江。朝鲜请求支援的使者连续不断,朝廷认为朝鲜是明朝属国,是护国屏障,是必须争夺的战略要地,于是派遣行人(官职名)薛潘告诉朝鲜王明朝将挽救朝鲜于危亡,并宣扬十万精兵已经穿着铠甲抵达。倭寇抵达平壤,朝鲜君臣的处境更加紧迫,出城逃到爱州。
七月,游击史儒等军到达平壤,因为不熟悉地形,再加上连下了几天的大雨,马匹全速前进未曾停止,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领士兵三千多人,渡过鸭绿江过来援助,也仅只身逃脱。消息传至朝廷,朝廷震惊,任命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在军前辅助谋划。
八月,倭寇攻入丰、德等郡县,明朝军队逐渐集结。行长等颇通军事,诈称不敢与中国对抗,想以此来拖延明朝军队。兵部尚书石星也认为诸将在此战中未能取得战果,无计可施。商议派人查探。嘉兴人沈惟敬响应招募。沈惟敬,是市井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沈惟敬到达后,行礼很谦卑。行长跪着说:“幸好天朝按兵不动,我们也会在不久之后回去。把大同江作为界限,平壤以西,全部归还朝鲜。”沈惟敬回朝后上奏,朝廷商议认为倭寇大多诡变巧诈,不能相信他们。军队最好快速决战,于是催促宋应昌等率领军队进攻。
十二月,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皇上怜悯将士东征严寒艰苦,特从国库中拨发钱币十万慰劳将士们,并且加大赏赐力度。发送紧急文书征兵几万余人,李如松率领军队抵达辽阳。沈惟敬从倭寇那边回来,称行长愿意退出平壤以西,以大同江为界限。李如松召集各将士,斥责沈惟敬奸邪罪当斩首。参军私下禀告说:“借助沈惟敬欺骗倭寇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一条妙计啊。”宋应昌、李如松认为他说得对,于是让沈惟敬留在营中。
二十五日,誓师渡江。明朝士卒个个以一当百,英勇善战。这次战役共斩获敌人首级一千二百八十五级,其余死于火中,从城东跳水淹死的不计其数。二十一年正月,平壤之战大胜。
15.C【解析】C选项,“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
16.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1分)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2分)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1分)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夜之间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的落梅花片,一夜之中,将香和色洒满关山(2分)。【解析】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17.(1)人生如梦,一尊欢酹江月。(2)书生意气,挥斥方遒。(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1)重点字:尊、酹;(2)重点字:遒(3)重点字:摧、折。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18.C【解析】“错落有致”比“高低错落”多了“有情致”的意味;“纷繁有序”与前文“青红两色石板铺古道”中的“两色”呼应更加紧密;“独具匠心”与“匠心巧运”意义相近,且都可与主语“设计”搭配;“相映成趣”突出趣味,“彼此辉映”强调光彩照耀,前者与主语“古宅、古河、古道、古桥”搭配更为恰当。
19.B【解析】本段文字的中心是“永丰村古建”,所以三个分句要围绕这个中心逐层展开,分号的使用也表明层次的区分。A项,分句排列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已经划定”这一分句与前一分句关联不够紧密。C项,重点不够突出,此外,“不得建古建筑中心区域新房”语序不当,应为“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D项,语序不当。
20.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2分)整句表达能够增加文字典雅的美感,符合古文化村落保护的内容;整齐的句式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诗意,与自然环境的优美相映生辉。(3分)【解析】要求结合文段分析,还要有把握文段整体风格的能力。文段内容是记叙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既有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也有乡村自然秀美的一面,学生要理解整句修辞手法和文段风格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从而答出表达效果。
21.A【解析】参照对应句“有害突变可能会累积”,此处也应为推测的语气,排除C、D;为承接前句主语“有害基因突变”,后面应直接用谓语结构表示判断,排除B.
22.①导致灭绝风险增加②清除过程会加快③增加物种多样性更靠谱(每点2分)【解析】根据“进而”的提示,近亲繁殖最严重的后果是物种灭绝,而如果出现清除效应,两个有害基因的突变当然是加快清除进程。第三处用“但”字一转,表达与前文相反的观点,即反对近亲繁殖,强调物种多样性。
23.审题:文题“青春需要 ”的关键词是“青春”。材料一:郭沫若的话,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抓住(青春需要锻炼,青春需要成长,青春需要历经磨难等),根据这些点展开叙述,自己的步入高中生活后的体会,在之前的生活经历中明白了青春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材料二:毛主席的话,说的是青年人朝气蓬勃,有力量正处在兴旺时期,希望是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的,那么根据这些点可以提炼出来(青春需要有希望,青春需要有理想,青春需要有朝气)材料三:习主席的话就比较明显一点,抓住(青春需要奋斗,青春需要成长)这两个点来写就行。立意:1:青春需要奋斗2:青春需要成长3:青春需要历经磨难4:青春需要心怀理想评分要求:1、建议切入分为44分,标准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等级标准。
例文1:
青春需要奋斗
强调:“青春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年少时为这美好的青春而奋斗,挥洒汗水,就像浇灌幼苗,精心呵护它的成长,成为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
回想一百多年以前的五四运动,爱国学生的愤怒已不能容纳一张书桌。学生时代是学习的大好年华,可是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走上街头,高呼着“誓死抗争,还我青岛”的口号,用青春的热血维护国家主权,唱响了古老的青春之歌。
郭沫若曾说:“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我们的青春是需要用学习来奋斗的。在早自习,我们朗诵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劝勉学习警句,激发我们的青春奋斗之情;语文课上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言壮语,点燃了我们学习奋斗的激情。“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富有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青春的宝贵。我们要用奋斗书写青春,实现自己的理想。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一代青年都要承担所处的时代使命。从建国时期到改革开放,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历史的波涛中涌现出了一往无前的执著,勇于承担对人民,对国家的使命。我们是时代青年,也应该向他们那样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有希望。用奋斗的青春积极参与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我们的青春一定会大放光彩!
“少年强则国强。”袁隆平年轻时候就躬耕田垄,用奋斗的青春向世人诠释了他的“”“禾下下乘凉”梦,樊锦诗四十年坚守大漠,用奋斗的青春让敦煌重生,黄旭华用奋斗的青春铸就了国之重器,屠呦呦用奋斗的青春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们青年要用毕生的奋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当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当有“江东子弟,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勇气,当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不惧困难,不畏挑战,追求理想,用奋斗的青春谱写时代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