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瓠子》都是楚声,武帝时的《汉郊祀歌》都是楚调。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以前是规整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我们都可在《楚辞》中找到影子;同时,也可在汉语诗歌的一系列演化中,找到《楚辞》的影子。
    (摘自石厉《“楚辞”与“楚歌”》)
    材料二:
    先秦楚歌独特的文学模式的形成是由其保存形式所决定的。当我们从保存这些作品最早的文献中来搜寻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是因为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楚歌可以说是严守了“诗言志,歌咏情”的诗歌创作原则。
    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按照“诗言志,歌咏情”的原则在叙述当中融合楚歌,不仅使历史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人物的诗歌,在后来的历史意象中,对于这些诗歌的记忆也有助于保持历史叙述的表现力。
    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己歌穗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虽然它们所生成的文学模式差别甚大。
    (摘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一统天下后楚文化自然北移,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主要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巨大。
    B.诗歌选集《楚辞》最能代表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刘向整理出来后,这种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
    C.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这是使得许多楚歌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被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D.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自由诗,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以楚歌为分析对象,材料一侧重楚歌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材料二侧重楚歌保存状态的分析。
    B.因寡不敌众受降的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不断影响后人的五言诗创作。
    C.先秦楚歌的保存形式决定了其文学模式的形成,许多楚歌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文献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
    D.楚歌遵循着诗歌文化传统,虽然与《诗经》文学模式差别非常明显,但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奇特,笔法自由,多次出现“兮”字。
    B.诗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律诗。
    C.曹操通过宴会歌唱以《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D.《诗经•菲葭》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4.“诗言志,歌咏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则。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B
    3.A
    4.①诗歌和叙事相互说明和印证。无论是价值判断、揭示世道还是表达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作品,都有对世情的叙述与表达。②许多楚歌借助古文献保存下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心理及生活状貌等。③楚歌与其语境高度融合,它与《诗经》一样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5.①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演化,使中国诗歌越来越有生命力,从而走向自由表达。②内容上,遵循诗歌的社会功能,叙述和表达人们的善恶褒贬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主要因为其政治因素影响巨大”错误。由原文“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可知,政治因素影响程度较轻。另外,由原文“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可知,文化因素影响巨大。
    B.“经济发展的水平”错误。由原文“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可知,“楚国水平”指的是诗歌。
    D.“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错误。由原文“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可知,是说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这种方式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而“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于文无据。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错。由原文“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可知,这是钟嵘个人的观点。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楚歌及《楚辞》的影响。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多次出现“兮”字是楚声的表现。
    B.律诗韵律严格,不是走向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C.《短歌行》是四言诗,不受影响。
    D.《无衣》是《诗经》中的四言诗,没有受影响。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衰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可知,诗歌和叙事相互说明和印证。无论是价值判断、揭示世道还是表达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作品,都有对世情的叙述与表达。
    由原文“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可知,许多楚歌借助古文献保存下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心理及生活状貌等。
    由原文“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己歌》《魂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可知,楚歌与其语境高度融合,它与《诗经》一样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可知,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演化,使中国诗歌越来越有生命力,从而走向自由表达。
    由原文“《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可知,内容上,遵循诗歌的社会功能,叙述和表达人们的善恶褒贬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文本一: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文本二:
    城市过客   
    刘亮程
    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
    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
    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
    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
    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
    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
    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
    B.“我”感到城市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
    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
    8.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9.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
    【答案】
    6.B    
    7.C   
    8.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
    ②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9.①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②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③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错误,根据原文“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并没有情感上的矛盾纠结,而是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坦然。
    B.正确。
    C.“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错误,根据原文“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可知,文中的“幸运”并非反语,而是作者借此形容外来人与黄沙梁关系的疏远。同时,作者也不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
    D.“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可知,这一说法有着“蝴蝶效应”的科学依据,根据混沌效应理论,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可能引起欧洲的一场风暴;“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这里的对比还是比较客观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错误,根据原文“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并非作者为自己预见的结局,而是用假设的语气强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在画线句子中,作者将性质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进行比较,这些看似差别悬殊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却也许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作者通过这种比较,让读者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样的表达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而在句式上,这一段文字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如“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等,作者此处运用问句,说明了乡亲们行为的合理性,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同时强化了行文的语气,给读者一种不容辩驳的感觉。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可知,作者生在黄沙梁,长在黄沙梁,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根据文本一“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根据文本二“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公权,字诚悬,公绰弟也。年十二,工辞赋。元和初,擢进士第。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
    因入奏,穆宗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公绰尝寓书宰相李宗闵,言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乃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复召侍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从幸未央宫,帝驻辇,曰:“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乃自舍人下迁,仍为学士知制诰。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其忠益多类此。迁学士承旨。
    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李德裕不悦,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累封河东郡公,复为常侍,进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咸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B.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C.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D.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古代官名。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
    B.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C.季父,古代对叔叔的称呼。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D.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一般耄耋连用,指年纪很大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在佛庙看过柳公权的书法便念念不忘。文宗亦颇为欣赏,多次提拔柳公权,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还命令宫人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
    B.文宗为边关将士的衣物供应及时感到高兴,命柳公权写诗祝贺。他应声吟诗,切题而且婉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也能不假思索出口成诗,皇帝很高兴。
    C.柳公权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担忧惴惴不安,而公权镇定自若。皇帝封柳公权为谏议大夫。
    D.柳公权谏言文宗,朝廷官员对郭胶升任邠宁节度使之事颇有议论。文宗起初认为郭皎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当无可非议。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②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14.柳公权敢于上言进谏,皇帝评价他为“卿有诤臣风”,请结合文章简析“诤臣风”体现在何处?
    【答案】
    10.A   11.C  12.A   
    13.①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提及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自己。
    ②郭旼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然而人们议论他是因为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才有了这次升官,这是真的吗?
    14.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劝皇帝把二女送出以打消群臣猜疑。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子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
    “退”的宾语是“不肖”,不应断开,排除BD;
    “此小节耳”为判断句,“耳”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有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分析有误,原文为“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有秉烛夜谈一事,但原文并没有提到是在讨论书法,无中生有。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荒纵”,荒淫放纵;“及”,涉及,提到;“容”,脸色;“笔”,书法。
    (2)“诚”,实在;“乃”,才;“除”,授予官职,升官;“信”,真实,真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可知,他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
    据原文“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可知,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
    据原文“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可知,他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
    据原文“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可知,他劝皇帝把二女送出以打消群臣猜疑。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悬,是公绰的弟弟。十二岁就精辞赋,元和初年,选拔为进士。李听任夏州节度使,上表朝廷推荐他任掌书记。
    因而回朝向皇帝上奏章。穆宗皇帝说:“我曾在佛庙看到过你的书法,想念你很久了。”就任命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又两次提升,任司封员外郎。皇帝向公权询问写字的技法,公权回答说:“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他。柳公绰曾经寄信给宰相李宗闵,说自己的弟弟立志研究儒学,前朝皇帝任他为侍书,很像工祝,希望担任散官,于是改任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皇帝又召他任侍书学士,升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院写诏书的学士。曾经在夜晚于子亭回答皇帝的咨询,蜡烛烧完了但话还没谈完,宫女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随侍皇帝到未央宫,皇帝停住车驾说:“我有一件喜事,守卫边塞的将士的服装很长一个时期不能按时运去,今年在春季中间就运去了。”公权写几十个字的文章祝贺称颂,皇帝说:“应该写诗祝贺我。”宫女们催促他,公权应声吟诗,切题而且婉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又不加思索随口吟诗。皇帝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常常与六位学士在便殿回答皇帝的咨询,皇帝称赞汉文帝谦恭节俭,就举起衣袖说:“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赞颂,只有公权一人不做声。皇帝问他,他回答说:“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子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另一天,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惴惴不安,公权更加镇定不慌。皇帝慢吞吞地说:“你有诤谏臣子的风范,可以屈居谏议大夫。”竟从中书舍人降了职,但仍任学士,掌管写诏书。
    开成三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郭旼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然而人们议论他是因为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才有了这次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喻户晓?”他因而举出唐初名臣王珪劝唐太宗送卢江王(李瑗)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公权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事例很多是这样的。升公权任学士承旨。
    武宗当了皇帝,免去了他的学士承旨,任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荐他任集贤院学士,主持集贤院事务。李德裕不高兴,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任太子宾客。经连续几次晋升,封为河东郡公,又任常侍,升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皇帝在元旦举行朝会,公权因老迈健忘,在群臣之先向皇帝称颂祝贺,口中致词应答皇帝出现错误,御史弹劾他,扣除了一个季节的俸禄,议事官恨他不退休。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的职位辞官退休。病故,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太子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①。
    【注】①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
    B.颔联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夏天雨夜的松声。
    16.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②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运用了夸张的修辞”错误。此处运用的修辞是比喻而非夸张,把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写西南有微风吹来,潜入了松树的枝叶间,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正是有风吹来,才有了松声。
    颔联“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中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说明松声和这两种声音有相似之处,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优美动人,悦耳动听,“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更添美感。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侧重写听到松声后的感受,也是从侧面写松声,听到松声后,荡涤了酷暑的炎热,破除了烦恼,整夜都不眠不休,身心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作者用自身的反应衬托出了松声的巨大作用,写出了松声的美妙怡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想象贤才穿过横纵交错的小路屈尊来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________”,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_______________”,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3)自然界鸟兽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住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陌”“枉”“焉”“啸”“渚”“渌”“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0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的故事出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答案】18.D    19.C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这里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
    第二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这里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后应使用“随遇而安”。
    第三空:“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这里是说科学家全力探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
    第四空:“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这里是形容“故事”,应使用“引人入胜”。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
    二是“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中“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进一步补充,而括号前面说“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侧重说明“迁徙的方向感”与祖辈的关系,括号后面又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可见括号内的话题应该是说明“迁徙的方向感”是由遗传而来,结合前后语境分析,陈述重点或主体对象是动物迁徙的内容,以此为主语更能突出中心话题,排除AB;
    CD的主要区别是被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强调物种之间性能遗传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承受,更能突出大自然的神奇性,C“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不符合物种之间性能遗传的主动性,排除C。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天要一座山。
    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     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 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补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的前提是仔细观察仿句的形式和意蕴。本段话有一句总领句,即“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天要一座山”,之后有杜甫的泰山和毛泽东的井冈山这样的仿句。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寻找与山有关的名人事迹,最好有相关的诗句。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等诗,王安石有《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苏轼游览庐山写有《题西林壁》,等等,这些诗人和相关的诗句大家都很熟悉,学生可以就自己熟悉的内容选择使用。注意句式相对一致,不是相似,就要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来,要注意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
    句式及内容上:……需要一座……山,让他……+化用的诗句+诗句体现的精神追求。
    22.《红楼梦》是本学期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然而目前不少同学怕读不懂不敢去读。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两条阅读建议。
    示例:读《红楼梦》,抓住情节发展脉络,你就能够快速了解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答案示例:
    读《红楼梦》,抓住人物刻画,你就能够把握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读《红楼梦》,抓住创作背景,你就能够洞察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以及世态炎凉;读《红楼梦》,抓住语言特点,你就能够体悟曹公世情小说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和写读书建议的能力。
    题目要求给《红楼梦》写两条读书建议,针对的是“不少同学怕读不懂不敢去读”的现象,那在内容上就要给出切实的能够读懂和读下去的建议,如例句中给出的是抓住情节发展脉络,还可以建议通过了解人物性格来读懂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了解创作背景读懂主旨,还可以鉴赏语言特点,欣赏艺术特色等。
    仿照例句,也要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采用的是“读《红楼梦》,抓住……你就能够……”。仿写时注意采用这种句式。
    四、作文(60分)
    23.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特征。文体为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