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0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 (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4)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喜怒不形于色”为一个完整语意,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别部司马”为一个完整语意,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原文标点:“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幼年丧母”错误,应为“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羽、飞乃止”,意思是“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
13.(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士兵,又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挟”“令”“诚”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迁”“归”“佩”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挟,挟持;令,号令;诚,的确,实在。第(2)句:迁,迁徙;归,归还;佩,佩带,使……佩带。
14.张飞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呵斥张飞,面不改色。(1分)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就释放了他。(2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曲。常山人赵云,刘备见到他,认为他才能出众,真诚接纳他,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随从避开,说:“汉朝衰败,奸臣当权,我自不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智谋不足,屡遭失败,到了今天这一地步。但是我壮志未灭,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士兵,又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不能想着吞并他。将军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信誉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扼守要塞,安抚境内的戎族、越族等少数民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王之业就可以建成,汉王室就可以复兴。”刘备说:“很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不再抱怨。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季五月,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逆长江而上,攻克巴东。到江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活捉了他。张飞呵斥严颜说:“我们的大军到了,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无缘无故,侵略、夺取我江州。江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诸葛亮派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犍为,张飞平定巴西、德阳。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成都城内还有精兵三万人,粮草、布帛能够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了三年,暴尸荒野,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能安心!”于是打开城门,与简雍乘坐同一辆车投降刘备。刘璋的群臣都伤心落泪。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15. 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应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16.使用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1分)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1分)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2分)
1.D (张冠李戴,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强调“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的是孔子,而不是儒家。)
2.D (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六段,原文表述是“不会去克群”,讲的是个体的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结果;B项,混淆概念,材料一第七段,“一个一个人推出去”,并非“逐层”;C项,由张冠李戴,材料二第一段可知“血缘关系”应该是维持“地缘”的核心纽带。D选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可推知。)
3.A (B项,“信用至上”是所有营销都应遵从的原则,应该要树立起“差序格局下”的大广告意识才有针对性;C项,“活跃人物”不见得有公信力,应该寻找差序格局中的“核心人物”才能产生重要影响力;D项,强加因果,逃避广告并非是“差序格局为差序中的农村消费者提供便利带来可能”的原因。)
4.自我主义: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公私群己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群己界线不清晰,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没有清楚的界限。内核是“礼”:“礼”决定差序的轻重等级,束缚着个体、家族和亲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人治社会: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等。(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 A
解析 不用语言描写,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害羞、内向的特点,并不是为了突出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答案 材料一:美好的遇见/微笑的媳妇
材料二:细腻的心思/闪光的盒子
材料三:唯美的等待/诗意地编席
(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文学体裁的特点,抓住形象或细节等拟题均可)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有误解,却有情趣。
②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对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出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使其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③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婚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她”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得严严实实”“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神态。
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篇选文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
D
解析 “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法律”错,根据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4.答案 (1)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渴望回到故乡。(2)故乡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点,故乡还有亲人,有朋友,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回故乡更多的是回到一种熟悉的生活状态中。
解析 所给材料体现了人们都想要回到故乡的心理。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是人们精神上的归宿,所以人们想要回到故乡。此外,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回到故乡,不仅是为了回到一个熟悉的地域,还是为了回到熟悉的人群中,为了回到熟悉的生活状态中。
18.D 解析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B、C两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D项。
19.B 解析 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符合语境。第二处是说人们纷纷到传统村落来旅游。“接踵而至”意思是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符合语境。第三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符合语境。最后一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相合。
20.B 解析 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两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答案为B项。
18.(3分)C【解析】第一处,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语境说的是“民族音乐”,故用“博大精深”更合适。第二处,流芳千古:美名永传于后世。流传千古:永远流传于后世。语境说的是“名曲”,与美名无关,故用“流传千古”。第三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两个成语均可用,但“浩如烟海”有赞许的意味,而“不计其数”只是强调多,并与前面的“众多”重复,所以用“浩如烟海”更好。第四处,轻重缓急:指事情有次要的、主要的、缓办的、急办的区别。和谐动听:听起来舒服、悦耳。前者是名词,不适用于语境,故用“和谐动听”。
19.(3分)D【解析】原句有三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您如果”应改为“如果您”;二是用词不当,“倾听”应改为“聆听”;三是成分残缺,应在“徜徉”后加介词“于”。把三种语病都修改了而且修改正确的是D项。
【写作点拨】
1.选材立意
(1)选取人物:熟悉的劳动者,是指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劳动者,像父母、老师等。
(2)立意:写劳动者的劳动生活。不能写自己的同学,因为学生的身份不是劳动者;不能写父母如何疼爱自己,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劳动;可以写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因为你是老师的劳动对象。
2.塑造形象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
【范文借鉴】
父亲的手
第一次注意到父亲的手,还要从一张照片说起。照片是我翻箱倒柜时无意间寻着的,那是父亲与母亲一九九五年冬天结婚时照的。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伸出去替人递烟的手干净而且细腻,手背上晒得有些黑,但厚大而踏实,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再次注意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同学不知从哪里学来看手相的游戏,一个个拿起对方的手指指点点,神神道道的样子,也让我颇有些相信。
回到家,我拿起母亲的手煞有介事地跟她讲“这是生命线,这是爱情线,这是事业线”。父亲坐在一旁看我替妈妈看手相,突然说要我也替他看看。我放下妈妈的手,坐到了父亲对面。伸手拿起父亲的手,触到他的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干,是一种枯树皮叠出的沟壑,充满了刺痛的粗糙感。
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地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端详。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暗淡的肤色,粗糙而有力量。因为常年与金属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划伤痕迹布满了手背,连手背上的伤痕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伴随他多年的劳动,深浸了他的肉里,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驳的铁片,这手心里哪里还辨得出生命线的痕迹呢?几十条油污墨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扩展得很宽很宽。
我的眼眶湿润了,心疼变成了心酸,我亲爱的父亲的手,年轻时的光滑细腻已经不复存在,这么多年劳作的辛苦,父亲却从未向我们提及。在泪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了父亲劳动的样子,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面对着滚烫的发动机,他拧着细小的螺丝,那么专注,那么小心翼翼。父亲年年都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每当他笑呵呵把奖状带回家,我知道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刻。
可是,我每天看到的是父亲笑呵呵的脸,却从未注意过他沧桑皲裂的手!我的父亲,就是用他的这双手创造着他生命的价值。我的鼻子忽然一酸,虽然父亲只是一名平凡的劳动工作者,但他却是我心中那个最美的人。
我吸了吸鼻子,对父亲说了句:“您的生命线很长,我愿意伴您终老。”
点评 文章以“父亲的手”为线索,由父亲年轻时的手写到父亲现在的手,父亲年轻时的手“干净而且细腻”,现在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驳的铁片”,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工作者默默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文章有些细节非常生动,比如“几十条油污墨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扩展得很宽很宽”等,将父亲的手描绘得十分传神。文中的父亲虽然是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但他的手却可以触动我们的灵魂,这是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