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阶段练习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第一学期阶段练习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铆钉(mǎo) 遏(è)制
B.峥嵘(zhēng) 木讷(nà) 遒劲(jìn)
C.蜕变(tuì) 寥(liáo)廓 踌躇(chú)
D.惆怅(chàng) 狂飙(biāo) 辟谣(pì yáo)
2.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把讲义夹(jiá)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C.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jí)的花儿。
D.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tì)眼光的检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B.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C.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
D.香雪的小木盒呢,因为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
B.恨不得死所(遗憾)
C.次顺义(编次)
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
7.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何陋之有
C.已而之细柳军
D.益慕圣贤之道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卢象昇每次上阵地,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卢象昇的刀都碰到贼人的马鞍而不回头看,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
B.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
C.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D.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9.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12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0.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分析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图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1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庄稼的生长状况会引发作者的感受。结尾两句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加雕饰。
C.《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而本诗着意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淌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1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3.名句默写(15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无边落木萧萧下 ,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4)遥想公瑾当年,
(5)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6) 想当年, , 。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9)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0)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
(1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两句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四、阅读《红楼梦》第1至2回,完成14、15题,共17分。
14.选择题(共12分)
(1)(题文)以下不属于《红楼梦》的别名的一项是(2分)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情僧录》 D.《镜花缘》
(2)第一回中,甄士隐的女儿在何时走丢的?正应了疯癫的僧人的谶语。(2分)
A元宵节 B 春节 C清明节 D 重阳节
(3)《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几句言词,将其取名为《好了歌》,( )听到此歌后心中彻悟,并为它做了解注。(2分)
A.贾宝玉 B.甄士隐 C.甄宝玉 D.贾雨村
(4)贾雨村最初是靠谁的接济,才得以进京赴试?(2分)
A.林如海 B.贾政 C.冷子兴 D.甄士隐
(5)下列对《红楼梦》第一回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故曰“甄士隐”;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故曰“贾雨村”。
B.癞头僧看见英莲,乃指着她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后两句即暗示元宵佳节英莲丢失,甄家被烧。
C.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得换人形,后来绛珠仙子用她一生的眼泪来还他。这就是金玉良缘。
D.中秋佳节,贾雨村借着酒兴,口占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首诗对月寓怀,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6)阅读《红楼梦》第二回,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贾政和王夫人的亲生子女的是(2分)
A 贾元春 B 贾宝玉C 贾探春 D 贾珠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动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情。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冬天的记忆
①“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二日”。现在已到年终岁尾,随着冬至临门,下雪、降温,冬天的气候肆虐着人们。早晨的气温已经接近零下十度,地上的雪没有化,已经结成了冰;走起路来很滑,一不小心还会溜倒跌伤。冷、冰、冻成为当下气候的特色。这气候又一次验证了谚语的正确。以大雪为标志,冬天开始发威,一个“冷”字会陪伴人们走进严寒。看着前几天未化的雪、结起的冰,小时候冬天的记忆又从心底泛起,隔着时空的季节相望,寒冷又找到了寒冷,更有那涌动的亲情。
②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寒冷,最严寒的时候气温要达到零下十几度,记得那时的雪下得很厚,白茫茫的一片雪盖住了麦苗,覆盖屋面、山坡,一时难以融化。屋椽上的冰柱长短参差不齐,长的要达一米多。我和小伙伴一起嬉戏,用手够到的就直接掰下,够不到就用棍子打下,掰一块冰就往嘴里填,像现在吃冰糕一样吃起来。大人看见要批评,主要怕凉着,肚子疼。家庭御寒就是在屋里生个炉子,哪有现在的暖气一说。炉子垒好后,里外是用黄泥抹起来,炉子里面的黄泥还要多掺一些麦穰抹齐,外面的也就是炉台少放麦穰,用水抹光滑。炉圈是大、中、小三个套在一起,要把大的炉圈固定在炉口;中的和小的是移动的,可根据用火的情况,随时拿开或盖上。还要另外配备一个炉钩子,就是盖上与揭开炉盖时用的。那时用的还是泥瓷烟囱,一节一节的要扣起来,一直顺到窗户的外面,烟囱口上还要套上一个弯脖,怕刮风使烟倒灌。烟囱的接头处要用泥抹严,要不,出烟不顺畅时接头处往外冒烟,弄得屋里会很呛。屋里的门、前后墙的窗户,用白色的毛头纸糊起来,一边还留下一个可以卷上卷下的小口,屋里屋外可以通气。
③那时家里的水缸放在屋的外间,到了“三九”严寒日,水缸里的水也上冻了。舀水做饭的时候,得先用水瓢把上面的这一层冰捣开,才能顺畅地舀满水。我与大妹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里外间的房子,我们住在里间。生火、看炉子,都是奶奶代劳。她老人家早上早早地就起床,生火、烧水、做饭。我们两个还在梦乡。有时早上醒了,因天气冷,也不想起,躺在被窝里,听到外面的北风嗖嗖地刮着,窗户上糊的毛头纸被刮的一会儿鼓到外面,一会儿鼓到里面,有缝隙的地方还发出吱吱的响声,像一个人在吹口哨。这时,往往看到爷爷已经从附近的煤矿倒出的炉渣中捡回了一筐乏炭。他的嘴里吐着热气,头上戴着一个能遮住耳朵的棉帽。那时小孩穿的棉裤、棉袄,是直接上身的,奶奶怕凉着我们,在起床穿衣服时,她老人家把我们的棉裤、棉袄里子朝外,放到火上烤烤。烤热了,才让我们穿上。并把烧好的热水倒在脸盆里,让我们洗脸。
④一天里吃饭的时候,是火最旺的时候。奶奶把菜做好后,开始用旺火烤煎饼。拿过放在外屋冰凉的煎饼,一个个放在火上烤,烤出一排排的麻点,黄黄的。奶奶娴熟地烤着正面,再反过来烤另一面,等到烤均匀了,煎饼也就热了,泛起一阵玉米的芳香,刚好吃。这时奶奶再把烤好的煎饼一个个叠起来,递到我们的手里,让小孩大人先吃,她老人家最后一个吃。当时对这些沾满亲情的沐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只是被一个玩心主导。现在想来,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点点滴滴,看火、做饭、烤煎饼、捡炉渣、烤衣服,烧水,是家务、是亲情、是付出与呵护,是人生亲情链条中丰厚、温馨的一环,更是老人的一种风范与传承。
⑤凡人俗事,我们都行走于凡尘间。往事已过,冬日在人世间重复着,没有变的还是一个“冷”字,可生命历程中这些充满亲情、微小的光芒依然滋润着我的心田,并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印记中的物件虽都成为历史,可往事却仿佛历历在目,可想而知,老人们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才能为他们的儿孙取得温暖、做出可口的饭菜。是老人的担当、吃苦、忘我,才赢得了儿孙生活的幸福。这血脉的情令人无法忘记,今天依然在冬日里闪耀。
(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谚语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文中的“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二日”,就是一条关于大雪节气的谚语,自此之后,天气会更加寒冷。
B. 作者小时候的生活“沾满亲情的沐浴”,但那时作者只是被一个玩心主导,无暇去体会这一切,现在想起来内心充满了歉疚与悔恨。
C. 文章通过多处生活细节描写,展现了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疼爱,但比较而言,奶奶的形象塑造的更为真切,也更加丰满。
D. 文章结尾作者感悟到“这血脉的情令人无法忘记,今天依然在冬日里闪耀”,既强化了文章主题,又照应了文章开头。
E. 本文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瑰丽绚烂的想象,再现小时候严寒来临时那多姿多彩的冬日生活,描写生动逼真,叙事蕴含真情。
17. 文章第②段,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家里的炉火、烟囱、门窗,有何用意?(6分)
18.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奶奶”具有怎样的“老人的一种风范与传承”?(6分)
六、语言基础应用 (5分)
密云水库之缘起,是首都用水与水患。新中国成立初期,密云水库的建设被提上日程。___。___。___。建设者们怀着饱满的精神与热忱,创造了奇迹。建水库必然要淹没土地,密云百姓义无反顾,背井离乡,以离故土舍家小、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谱写了水库移民壮丽史诗。
19.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在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最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一年拦洪、两年建成,背后是战风雪、睡窝棚、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是攻难关、巧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③一声令下,全民响应,各建设支队旌旗招展,水库工地热火朝天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0.微写作(10分)
最近,有人说,以考试为导向的名著阅读,注定是死路一条。对此议论,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150字左右。
21.作文(50分)
人生有别离,亦有重逢。银杏初黄,我们在校园重逢;乡音萦耳,我们和亲人重逢。有些重逢,似易实难;有些重逢,亦悲亦喜。有的时候,我们渴望重逢;有的时候,我们害怕重逢……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与你重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思想健康,叙事符合逻辑;有故事,有细节;
(2)书写清晰,字数不得少于7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