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从材料一第二段“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可以看出,这里是“苏轼的画学理论”而非“苏轼山水画理论”。C项,从材料二首段“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可以看出,说的不是“山水画家”,而是“题山水画诗者”。D项,从材料二第三段可以看出,苏轼只是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并未涉及批评。
    2.D【解析】D项,由材料一首段和材料二第三段可知,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单纯描述画面形象有质的区别。
    3.C【解析】A项,“表现方式不是单纯描述画面而是诗中融入个人情感”说法错误,由材料一首句“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可知,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有单纯描述画面和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两种。B项,“卧游已不是此类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张冠李戴,此为北宋题山水画诗的特点。D项,“往往是希望尽快地得到达官贵人赏识”于文无据。
    4.题山水画诗是以山水画为写作对象,以单纯描述画面和融入个人情感为表现形式,以表达诗人艺术观点、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解析】下定义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梳理并筛选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材料一“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材料二首段“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综合以上信息可概括出“题山水画诗”的写作对象、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然后找到主谓宾,即题山水画诗是(一类)诗歌。再将上述有效信息作定语,用“……是……”的主谓宾句式作答即可。
    5.①首先与唐代相比,北宋题山水画诗中归隐题材是其主要内容;②进而从山水画繁荣、党争等方面分析北宋题山水画诗兴盛的原因,指出归隐情绪已深入题山水画诗中;③最后举例说明北宋党争之后,归隐情绪对题山水画诗写作有重要导向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厘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重点语句。
    第一段,分析宋代题山水画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即描述画面和融入情感,点明归隐题材是其主要表现内容;
    第二、三段,从山水画创作繁荣、党争等方面分析北宋题山水画诗繁荣的原因,以晁补之诗为例指出归隐情绪已深入题山水画诗中。
    第四、五段,以张以宁诗为例说明北宋党争之后,归隐情绪成了题山水画诗的重要抒情方式,对后代的写作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同情她的脆弱”错,根据“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可知,应是我被田维的精神所感染,更加钦佩她内心的纯净与强大。C项,“对田维的苦痛感到无奈”错,于文无据。田维重新出现在课堂,“我”内心是欣慰的,所以表现出“若无其事似的”,并非是因为无奈。D项,“借此批评‘俗世染人’人心不古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不良现象,切中时弊,发人深省”错,过度解读。本文主旨是通过对田维的回忆,表达对田维的敬佩与怀念。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精美、绚丽”错,根据“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可知,散文《雪》语言质朴,充满真情。
    8.①田维遭受病痛,假期里悄然离世,令我伤悲。
    ②田维对中文的热爱、对汉字心怀庄重令我肃然。
    ③田维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面对死亡的平静与无畏,令我敬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①根据“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可知,田维遭受病痛,假期里悄然离世,令我伤悲。②根据“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可知,田维对中文的热爱、对汉字心怀庄重令我肃然。③根据“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可知,田维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面对死亡的平静与无畏,令我敬重。
    9.①写“我不明白”,表明“我”的疑惑,设置悬念,使叙事有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写“我猜测”,照应上文对田维身患疾病的介绍,又表达了“我”对田维的牵挂与担忧。
    ③写“在内心里对她说”,表达对田维的担忧与关怀,巧设铺垫,与后文田维考了高分形成对比。
    ④反复叙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复杂情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与真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①根据“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考试当天田维的反常表现,使“我”内心疑惑,所以“我不明白”,这样写设置悬念,使得文章起伏波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根据“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可知,“我”已经知晓了田维的病情,因为今天的反常表现,“我”只能猜测,可能与病情有关,这样很自然地照应了上文。同时这一猜测也说明了“我”对田维的关心。③画线句子“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与后文“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形成了对比照应关系,而“我”在内心里对她说的话,表达了“我”的关怀之情,也为后面她得高分做了铺垫。④画线句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以“我”的感受和对田维的期望为主,反复叙写,表达了“我”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对田维复杂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与真实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夫”,句首发语词,不能和后面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是完整的句子,其中“今是”是发语词,与后面的“仁义之凌迟久矣”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两句中的“悌”字含义不同。“恺悌”中的“悌”意为“平易”,“孝悌”中的“悌”意为“敬爱兄长”。句意:和乐平易的君主。/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使士大夫富足”不合文意,“霸国富士”中的“士”不是指“士大夫”,而是“武士”的意思。
    13.(1)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
    (2)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治”,治理整顿得好,安定太平;“刑”,用刑罚,处置,惩治;“陈”,宣示;“风”,名词作状语,像顺从风向一样。(2)“……者,……”,判断句标志;“为国”,治国;“遇”,对待,相待;“哀”,悲伤。
    14.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
    ①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
    ②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对待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结合文中孔子所言“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政在使民富且寿”“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可知,其意思是“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所以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
    ②结合文中吕望(太公)所言“王国富民”“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可知,其意思是“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所以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据此可知,二者的共同之处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
    参考译文: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非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人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太公)说:“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太公)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就叫上边富有而下边贫穷。”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太公)又回答说:“好事隔夜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就在这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15.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错误。应该是“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离别时的开朗乐观之情”。
    16.①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②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③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醉别复几日”,意思是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可见首联诗人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②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可见颔联诗人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③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3)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滟滟”“裳”。
    18.①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  ②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③兴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是说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相互映照,更增添了光彩。可填“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第②处语境是说来这里的游人很多。可填“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第③处语境是说游客很关注这里,兴致很高,兴趣很浓。可填“兴趣盎然”。兴趣盎然: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
    19.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步,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句“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独立成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第三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
    20.①使用排比,从多角度具体展现了此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节奏鲜明,抒情意味强烈。②使用拟人,将历史比拟为人,漫步于此,窥见历史,似见故人,表达灵动逼真,突出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运用三个“……与……”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把承德自然与人文的美展现出来。
    “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把“历史”人格化,在此,游人似乎与历史不经意间碰面,形象地表现出此处能窥见历史,如同见到故人的亲切感受,更能突出承德历史文化底蕴的深远而厚重。
    21.D【解析】本题考查对引号用法掌握的能力。文中的“亲戚”,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说明过去人们将“莲”和“睡莲”视为同一科类。A项,此处引用古代格言,表引用。B项,此处表示对此人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实际是不文明行为的不认可,表示反讽。C项,此处表示特定称谓。D项,此处与例句一样,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
    22.①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  ②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  ③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情境中补写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①处横线后面说“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据此可以推知横线处是古书上记载中国5种莲,只不过近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其实只有4种。故此处可填“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
    第②处前面是“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其后的语句是“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即莲从睡莲科剥离出来,有了自己的科属。故此处可填“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
    第③处横线前面是“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那么横线上就该填它们显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从后文“首先是叶片……其次是花……”可知,二者主要是“叶片和花”方面差别显著,故此处可填“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
    22.【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定话题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解释了“网红”的比较客观的特点,如“因为某个观点或者举动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通过互联网资源展示自己”“网红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对的就是“不少青少年被网红深深地吸引”。其实材料对“网红”的特点解读从观点上没有蕴含褒贬,目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现实中的“网红”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正反两方的观点。其实网红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了利与弊两方面的走向。从网红文化的弊端来看,其中存在很多的负能量。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到网红可能大家都会联想到低俗、露骨等词语,网红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观、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某些网红以低俗的行为举止博取眼球,使得一些认知分析有限、生活阅历浅薄的青少年为了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把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当做美去追求,时间长了审美情趣便粗俗化。同时,榜样效应也会带给青少年一些负能量,负面的价值观会使得青少年感到迷茫,对公民社会道德建设产生强大的冲击。此外,网红现象还可能误导青少年的金钱观、婚恋观、成才观等方面。网红现象带给青少年的冲击可谓不小。从网络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角度看,要分析网络文化的益处。网红现象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正能量。首先,它能够深化青少年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当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对自由、平等的话语权更加渴望,而网红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其次,网红现象能够使榜样教育更加多元化,网红一般在生活中的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或者具有独特的个性。优质的网红具有传授知识、传播文化,让大众更好地接受新生事物等作用,往往可以给青少年带来正向的价值引导。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以“网红文化是否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为话题,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
    写作时,应明确自己论辩词的写作立场,如果写网红文化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应在论辩词的开头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然后从网络文化传播负能量角度分条论证,可以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来支撑观点,如言语低俗的“郭老师”,如偷税漏税的薇娅等,来强有力地论证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负面冲击。
    立意:
    (1)网红文化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2)网红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例文:
    网红浪潮势不可挡
    ——网红文化正方辩论陈词
    尊敬的学校领导,亲爱的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是今天辩论的正方代表,我认为网红文化利大于弊,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网红文化能够深化青少年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网红现象的出现打破了明星精英“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了平民变为“明星”的机会,让他们确信自己可以拥有挑战精英文化的能力。视频博主李子柒于田园诗画中再现五柳先生“守拙归园田”的自然生活,向世界输出中国味。普法讲师罗翔用生动幽默的例子诠释了法律的另外一面。试问,崇拜他们,赞扬他们,难道不利于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吗?
    第二,网红文化能够使榜样教育更加多元化,网红一般在生活中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不管是此前的中学教师教学视频被追捧,还是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的科普博主张辰亮,甚至是横空出世的新东方董宇辉,都可以看到“网红”的积极因子与可能。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或是增加了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或是让人们回味起生活的点滴,这些人对提升大众的精神世界显然大有裨益。我们不能只被网红头顶的光环吸引,还要看到他们的奋斗过程,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们自身。
    第三,“网红”是个新生事物,它能够成为什么样,首先取决于我们把它塑造成什么样。未来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任何人都有权利合法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网红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的美好和多元,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提供专业知识的权威网红,他们具有社会责任、充满正能量、会讲科技故事,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还有同济大学72岁退休女教授吴於人,坚持物理科普十余年,因破圈成了网红而备受关注。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吴姥姥”,她的物理科普视频生动有趣,也不乏知识性。请问,这样的网红难道对我们的成长没有好处吗?
    也许有人会说,网红文化会让青少年误入歧途,影响学业。对于这种情况我要说的是,要么他们崇拜的网红身上不具有正能量,根本不值得崇拜;要么他们崇拜网红的方式是错误的,将学习网红变成盲目追星。方向或者方法错误,自然无法保证结局的美好。所以还希望大家在崇拜网红时擦亮眼睛,学会甄别,保持理性,学习借鉴他们的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