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优等生学习能力诊断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0 未知 admin 参加讨论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优等生学习能力诊断
一、积累运用
1.默写(20分)
(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怨。”
(4)《大学》中强调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德性,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体现这三个层次的名句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儒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管理家庭以及治理国家和天下太平的关系,《大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国治而后天下平”。
(6)____________,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________________。
(7) 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8) 《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从天子到庶人各个阶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论语》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运用(6分)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D )。(3分)
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没有常形,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理”,这是事物应有之道。因此当画家文同被认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现这些事物。最终,文同所得之“理”将他与竹子融贯为一,就创造出了优秀之作。(卜寿珊《心画》)
①在绘画形式中,“理”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正确观念
②艺术家必须要感知它们的存在方式,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
③掌握这个理,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得心应手,并符合人们的期望
④它们的形态不是一种定势,会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
A. 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3. 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C.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三、选择(34分)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
A.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可以群,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C.迩之事父 迩:近。
D.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解析 D项,喻:知晓,明白。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其“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解析 A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A.可谓好学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仁以为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析 C项,以为:古义,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认为。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和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析 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断句,如句末语气词“焉”,动词“曰”。答案 C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C.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
D.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解析 C项,归:称赞,称许。答案 C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解析 A项,止:达到。答案 A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风乎舞雩 D.在明明德
解析 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1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 原句标点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答案 A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解析 D项,然,同“燃”,燃烧。
答案 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答案 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由是观之 ②是非之心
B.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②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天子能荐人于天
D.①自贼者也 ②贼其君者也
解析 A项,①这件事,此;②对,正确的。B项,①不是;②无。C项,①到;②向。D项,①②都是“伤害”的意思。
答案 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行不忍人之政
B.今人乍见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知皆扩而充之矣
解析 C项,“事”,古义为“侍奉”;今义为“事情”。
答案 C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解析 A项,《春秋》错,应是《中庸》。
答案 A
1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 C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指乡里结党的人。
解析 D项,乡党:同乡。
答案 D
2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解析 C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错,而是“出手相救”。
答案 C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 句中的“者”“乎”等虚词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答案 A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解析 D项,应该是20岁。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解析 D项,“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
答案 D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分)
答案 (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3分)
答案 ①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作为师长,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曾皙!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解析 注意句中的名词和虚词“是”“也”,并注意句中的三个判断句。
答案 D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字。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颜回,孔子的思想学说由颜回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颜回,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B.汤,指的是商汤,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C.武,这里指的是周武王,与之相关的故事是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解析 A项,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
答案 A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 B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答案 A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4分)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4分)
答案 (1)(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2)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30.孟子为什么要“距杨、墨”?(3分)
答案 孟子不认同杨朱学派和墨子的学说,是因为他认为杨、墨的学说一个目无君长,一个目无父亲,都是建立在算计利害得失的基础上的。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两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