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专项训练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1)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尽管三言两语,可内容丰富,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断。“三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记述的是三国时代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民众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渐次世俗化,经过民众“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清理,点化成了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又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你去查正史《三国志》,没有这种说法。你去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这种说法。它的出典何在?这就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它最初一定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中的。“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
    (2)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复视和愤恨情结。这个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有些人好要小花招,可是,这些小花招连“路人”都骗不了,瞒不过,你还想怎样?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们有智慧,能识破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司马昭之心”。
    (3)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足以引以为镜。“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照他人和社会。
    (4)成语中既然有历史记忆、憎爱情感、借鉴标尺,那么,如果我们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语编排和串连起来,那岂不就是一部鲜活而富于民众气息的“中国通史”吗?我们读着、写着、想着,产生了一种感悟: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中,竟然蕴含着一部中国通史。于是,多年前,我们就开始酝酿撰写《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5)在《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书的具体编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打破王朝体系。王朝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一种时空框架,把王朝体系打破了,历史的时空概念就模糊了,整部历史就会乱成一锅粥。我们是用王朝体系去框架成语,从而使成语更富有时空感。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成语的语源发掘及该成语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的介绍。比如,“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成语,那是武王克殷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当时的确需要和平。注重成语的历史真实性。每引述一句成语,或考之于典籍,或引之于神话,或征之于考古材料,决不随意虚构,这是历史的严肃性要求我们的。我们还将同一历史阶段的同类成语加以归并,从而告诉读者这个王朝的特色或特质。比如周代有这样一些成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礼让为国”“礼不下庶人”等。把这些成语编排在同一章节中,目的是还原周代这样一种历史现场: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注重会“以礼治国”的时期。我们希望每个历史时期都用成语绘画出有特色的历史拼图来。
    (摘编自郭志坤、陈雪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日第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出自《三国志》,而出自《三国演义》《孽海花》。
    B.成语作为民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C.《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引用成语,都要借助典籍进行科学考证,决无随意虚构。
    D.通过相关成语“礼尚往来”“礼贤下土”等可见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讨论“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何处出典,意在阐释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B.文章先阐释成语特殊价值,目的是凸显成语中有带民众气息的历史信息。
    C.文章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名言,足以证明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D.文章用背景分析方法,建立成语与历史的关系,从而突出书评对象的成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那是因为成语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
    B.王朝体系是历史的时空框架,但《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却没有完全受其局限。
    C.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这与成语中富有的历史信息有密切的关系。
    D.在作者看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能典型说明成语中有民众憎爱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同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感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致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杨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颠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人民日报》,有改动)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晚、新闻、新片等引发海量点评、跟帖或转发,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现象。
    B.新集体生活的言论场上,针对同一事件,人们都可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其中。
    C.“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D.网络平台给我们的集体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舆论可以影响我们的生存发展,进而影响我们的是非判断、情绪、价值、个性等。
    B.网络交流的本质属于集体生活,故而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尊重他人权利和公共秩序。
    C.培养主体意识,强调对公共秩序、公德承担责任,并非泯灭个性,无需克制自我表达。
    D.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开放包容,“新集体生活”就可以进化为和谐健康的有机体。
    6.下列生活现象不属于“新集体生活”的一项是(     )
    A.人们借助抖音、微博、知乎、哔站等各种网络平台发表看法,传递自己的声音。
    B.年轻人现在几乎已经抛弃用笔写字的习惯,都是在键盘上完成学习和工作。
    C.人们在网上讨论交流“刘学州寻亲”的事件,最后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D.网络舆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影响着有关部门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7.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场中,我们应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简要概括。
    8.本文论述“媒介素养”这一抽象话题,读来却很吸引人,为什么有这种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我们对文学的记忆,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消费故事、消费情节,而景物描写在快餐文化里属于累赘物,影响阅读观赏的节奏。在畅销书写作中,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而风景属于“慢”的书写,当然被弃之如敝履。
    风景描写的缺失还是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造成的。网络文学和畅销书这些类型文学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无门槛进入,使一些年轻作家走上文坛,不是从经典文学入门,而是经由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进入创作,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无论中外,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所谓“言外之意”“境外之境”,都是基于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如此,“美人芳草”的《楚辞》亦是如此。唐诗宋词更是留下无数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风景经典。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高峰的《红楼梦》里的风景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其展现出的虚实相间的风景世界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一些作家片面地理解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理念,他们认为风景描写是古典主义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写作追求扁平化,放弃象征的深度模式。但后现代主义的扁平只是对那些概念化的象征之塔的摧毁,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只是在使用时更为谨慎,也更为精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被后现代主义推崇的作品,但不乏风景描写。中国当代具有后现代性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字等也没有放弃风景描写,他们以优美的笔触对中西方经典风景描写致敬。
    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无论采取哪种视角,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造成了心灵的空洞,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摘编自王干《为何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光明日报》2022年4月13日14版)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以风景之美著称并流传于世,当今人们读来依然沉醉其美。
    B.快餐文化是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文化,作家被卷进这种写作中。
    C.一些年轻作家通过创作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虽然不读经典文学但却也走上了文坛。
    D.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创作不用描写风景,但如果描写就必须讲究谨慎、精妙。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注重流量,以网络小说最为典型,常用离奇情节形成愉悦的阅读观赏节奏。
    B.当代的作家对经典文学存在生疏和缺课,是造成其作品中风景描写缺失的主要原因。
    C.内心荒芜和浮躁,存在某种精神缺失,是导致作家写作中风景描写缺失的根本原因。
    D.作为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风景描写,作家需要下功苦练写作,更需要修炼哲学与思想。
    11.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貌似闲笔,其实闲笔不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作家应当重视风景描写。
    B.由于受到快餐文化冲击,当代作家无法静下心来开展文学创作,所以应从古代文学名篇中汲取养分。
    C.从表面上看,风景缺失的原因是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然而,从深层来看,作家内心状况是原因。
    D.文学作品中风景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既有时代环境的原因,也有作家个人的原因,其成因是比较复杂的。
    12.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能否调整顺序?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3.小说中的风景“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请据此简要分析一部经典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水浒传》《红楼梦》《百年孤独》任选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构成中华民族世代安居乐业的物质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形式之美、技艺之美、意蕴之美,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浓重的艺术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形式之美。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单体一般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常见的平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屋顶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之美。《周礼·考工记》认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木结构采用柱、梁、檩、枋构成的木构架做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以及风力和地震力,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建筑的墙和门窗可以自由设置。而且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古人还创造了“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各种木构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它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不违农时”“参天地、赞化育”,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如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
    早在理性思维日渐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其本质在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在于各对立因素的相互联系、渗透与协调;因此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艺术,高度重视艺术形象的结构、韵律、运动等,在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追求结构上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14.下列关于“传统建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建筑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环境,而且因其艺术感,成为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B.传统建筑重视形式之美,形式丰富多彩,屋顶由多种样式组合而成,变化多端。
    C.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做支撑,其榫卯连接的技艺和木材的柔性决定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D.传统建筑蕴含以“和”为美的思想,在结构上,讲求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总括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的特点,随后对其“三美”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
    B.文章引用《周礼·考工记》,说明工匠们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之美。
    C.文章提到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是为了论证古代建筑富有意蕴之美。
    D.文章以专业术语介绍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和技艺美,体现出科学性和严密性。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前屋檐下洒落一缕阳光,书房窗前可看到竹影摇曳,这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B.古代建筑中墙壁不是承重结构,可以自由设置,与现代建筑中承重墙不得损坏不同。
    C.结构部件“斗拱”和模数单位“材分”的问世,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D.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一种宇宙观,古人将宇宙秩序融入建筑和城市之中,从而参悟天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在《哈姆雷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雷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雷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白悲剧和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
    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流连于世界艺术的长廊里。
    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他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第二个就是莎士比亚。曹禺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翻译了莎剧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也学习、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和莎剧生动的故事情节及复杂、丰满的人物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影响曹禺戏剧观的重要因素。曹禺的戏剧《雷雨》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雷雨》讲述的故事,尽管也像《哈姆雷特》一样选择一个舞台、发生在24小时之内、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剧情,但却是浓缩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更应该指出的是,《雷雨》不仅仅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家庭悲剧,而是通过都市社会上层人物和底层人物周鲁两家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纠葛,以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
    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曹禺不仅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展现人性的方方面面。同莎士比亚一样,曹禺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往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灵的交锋,或是刻画人物自我内在的矛盾。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的本能需求所给予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人性的毁灭及由此产生的张力与震撼,普通人在个人与社会、梦幻与现实、本能与理性、情欲与礼教。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冲撞中,荡涤了人性中的粗鄙与丑陋,呈现出一种纯粹与洁净的美,实现了人性的升华,这些都成为曹禺作品的主题,也是他悲剧主人公的魅力所在。在《雷雨》中,我们之所以感到繁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物,是因为她心灵深处的扭曲与压抑最为极端。她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有着年轻女人正常的欲望与性情,有着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然而她却不得不在那个“牢狱”般的封建家庭中伴着“阎王”生活,一举一动都要听话,“给孩子们作出服从的榜样”。十八年的压制和抑郁使她变得乖戾和阴鸷可怖,也将她胸中的欲望积压成火山。在即将窒息的时刻,她以乱伦的行为进行决绝的反抗。曹禺是这样评价繁漪的:“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里,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重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尽管莎士比亚和曹禺都没有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读者和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到他们对女性的同情和崇敬,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体系,揭露这种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从未在悲剧中表现出悲观和妥协。他总是以诗人的情怀,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着自己不屈的斗志,弘扬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象征。是决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哈姆雷特》主要围绕哈姆雷特与其叔叔克劳迪斯之间王位之争的矛盾展开。哈姆雷特他的痛苦与忧郁,完全是来自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爱与憎:他爱世界是锦绣河山;憎它变成了一个蔓草丛生的荒园,变成了一所大监狱;他爱人类是“宇宙之华、万物之灵”、憎人类被作践成粪土,成畜生;他爱人世间的真、善、美,憎恶荒淫、邪恶、残杀、背叛、势利、假仁假义、卑鄙下流等一切假、恶、丑的行为。在他思考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他独自表达了他最强烈的抗议:“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打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这实际上是莎士比亚为人的尊严受屈辱而鸣不平,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哈姆雷特必须要“负起重整个乾坤的责任”,最终他果敢地施行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刺杀妖王,铲除恶臣,把国事托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表现了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尽管结局是玉石俱焚,哈姆雷特悲壮地牺牲了自己,但“他在斗争中使人道、正义、理想发出了不灭的光辉”。在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用了他所有剧本里最堂皇、最热闹的场面——奏军乐、鸣炮,向哈姆雷特致以军人般的敬意。
    17.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在写作方法方面这两部作品都有点外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手法,即三一律,同一时间、同一人物、同一中心。
    B.两部作品都以一个家庭里的矛盾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充当着一个代表。
    C.《雷雨》里面每一个人都牵扯到一个问题或一段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哈姆雷特》也是这样。
    D.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社会黑暗的一面,都在展示作者内心深处追求人性解放的呼唤与渴望。
    18.根据你的认识,选出不是哈姆雷特名言的一项(     )
    A.“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是哈姆雷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屈从的揶揄。
    B.“生存还是消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来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C.“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D.“您要欺骗世人,必须装出和世人同样的神气;让您的眼睛里、您的身上、您的舌尖随处流露着欢迎。”反映哈姆雷特对叔叔克劳狄斯强烈的愤恨。
    19.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繁漪的性格特征(     )
    A.生活放纵     玩世不恭       卑怯懦弱
    B.追求自由     行为反常       心理变态
    C.唯利是图     专制蛮横       极端虚伪
    D.善良正直     刚毅坚强       爱憎分明
    20.曹禺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这句话是说周朴园没有一点是非观念,以坏为好吗?结合《雷雨》谈谈你的认识。(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闻,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泰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克”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2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其中第四十九回引“是儿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金瓶梅》影响。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金瓶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的“色”“空”观念,明显来自《金瓶梅》。
    C.《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也明显。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写宝玉摹拟《庄子·箧篇》,但这些还不是这种影响留下的最大痕迹
    D.《红楼梦》也有《离骚》影响的痕迹。在《离骚》中,屈原赏识品质“直”的“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赞赏“鲧”,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由“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可见,曹雪芹认为晴雯的性格和命运近似于“鲧”。
    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D.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入关于《红楼梦》与《金瓶梅》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24.《红楼梦》的第一回与《西游记》的第一回场景似曾相识,那就是西游记的开头盘古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分为四大洲部……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一座山,名为花果山。那花果山顶,有一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盖自开辟以来,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知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崩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一石猴。
    试就两部名著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异同方面说出你的几点认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病毒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 Timo 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
    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系统,影响其正常服务。这是手机病毒目前的主要攻击方式,主要以“病毒短信”的方式发起攻击。用户在网站上注册了带有病毒程序的短信服务,会收到由乱码组成的病毒短信,并无法对短信进行操作,因为任何操作都会导致关机等异常情况。
    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对主机造成破坏。“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染毒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中毒手机的电池将很快耗尽,蓝牙功能丧失。
    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网关”是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手机病毒编写者能找到手机网络中的网关漏洞,编写病毒攻击网关,一旦攻击成功,将对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工作。
    由于缺乏系统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做到比较准确的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06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
    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有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有专家认为, 由于手机涉及个人隐私,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
    25.下列对“手机病毒”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病毒是一种基于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专门攻击手机的电脑病毒。
    B.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传播,主要通过短信的形式感染手机。
    C.手机病毒通过短信传播感染手机,有病毒的短信形式是乱码。
    D.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同型号的手机发送辱骂短信。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病毒目前的传播方式,都可以使手机系统异常,不能享受正常服务。
    B.“网关”是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联系的纽带,攻击“网关”,可以造成网络瘫痪。
    C.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是手机病毒首先攻击的对象,给黑客提供了方便的渠道。
    D.未经授权的用户运用手机病毒可以获取他人的手机密码或访问他人手机储存的信息,从而侵犯手机用户的利益。
    2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解决不好,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
    B.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因此,现在要全力以赴消灭手机病毒。
    C.由于手机涉及个人隐私,手机病毒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
    D.由于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超过了电脑病毒,所以现在有许多公司在全力研究解决办法。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手机的使用需要在通信网络上运行,但是与电脑病毒相比,手机病毒不容易传播。
    B.许多事例证明,和电脑病毒不一样的是,手机病毒是没有办法防治的,因为手机没办法安装杀毒软件。
    C.目前,从数量上看,全球手机超过了电脑。不久的将来,手机病毒造成的危害也会像今天的电脑病毒一样严重。
    D.手机用户防止手机病毒较好的方法是打开来历不明的短信,然后直接删除陌生短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2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3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3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
    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
    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
    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3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3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