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成威”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首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苹”。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悉。《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则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已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他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管民命的一种控诉。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不似孟子凡事紧张,因为孔子有“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B.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C.孔子比孟子有耐性,所以他称赞管仲又攻击管仲,不值阳货为人又回拜阳货。
    D.孔孟思想的不同,一定与《论语》《孟子》的取材、二人生活的时代、个性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整体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
    B.文章从孔孟对“性”和“礼”的不同态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形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C.文章引用齐宣王和梁惠王问政于孟子的例子,有力说明了孟子思想具有“革命性”。
    D.文章认为孔孟思想如影相随,但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孔孟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保持--种悠闲的态度;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孔子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孟子却认为道德是由内在自我产生的,从都能做圣贤。
    C.孔子非常尊重“礼”,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不囿于“礼”,性格急躁,做事缺乏耐心,行事全凭已意。
    D.春秋时周朝的封建制度没有完全败坏,战事也未波及全民:战国时的动乱则是剧烈的,诸侯国之间准备长期大厮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已”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已界限。”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上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因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雕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仲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巴’作为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已为中心,血壕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成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壕、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做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已”关系亲疏远近这标准进行。离“已”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园子影响和浸染,这些现代园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做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羞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D.梁治平与费孝通的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6、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已不在,留得几处石碑,几裸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
    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而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平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件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申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裸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褛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浸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
    D.莲池老人先“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8、请简要分析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9、“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宁叶衡雅重之,街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令此事日落住罢。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围缴进,上逐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征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凶,诏弃疾督振荒。始至,榜于道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又令尽出官钱,量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州宁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者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草堂诗余》《汉乐府集》《稼轩长短句》,都是词集。
    D.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记载,“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优死。帝下诏迫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
    (2)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玉安石
    豚栅鸡埘②呛霭间,暮林摇落献③南山。
    牛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年,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献:呈现,显露。
    14、(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圍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做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愉悦之情结束行程,兴致不尽。
    15、“暮林掘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常借助不同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高沽之志。
    (3)《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远望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__①___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_②__,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___③__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问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
    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脸。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速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竟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作为陪衬的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诸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量研究证实,适量运动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过,运动后①_______,因为最新研究发现,运动后血压升高幅度与死亡风险相关。
    新研究纳入1993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8岁,入组时进行了运动测试,并记录了血压数据。结果发现,运动收缩压与左心室质量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收缩压恢复时间与二者呈负相关。这说明运动血压升高越多,恢复越慢,②_______。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氧气,心脏会更卖力地把血液泵向全身,导致收缩压急剧升高。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运动结束后,③_______。但如果运动后血压过高、恢复过慢,则有可能是由于内皮功能受损、氧化应激、交感神经紊乱等共同导致的。这些损伤将影响心血管健康,所以由运动后血压情况可间接评估心血管病风险。
    20、下列句子中的“结果”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结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优异的成绩,都是长期努力刻苦学习的结果。
    B.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
    C.此地适合栽种枣树,当年嫁接当年就能结果。
    D.经过一番讨论,结果他同意了父母亲的意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在轨工作生活六个月。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英雄飞天。
    面对新冠疫情,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专家临危受命,挂帅出征。数百万医务人员不怕牺牲,负重前行,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在时代的舞台上,有人勇攀高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有人扎根基层,甘当默默无闻的配角。,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生,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时代的主角和配角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