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联考、调研 >

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年度创新联盟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
    “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地,确保面积、产量不掉下来。
    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为粮食领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
    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要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通过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推动技术集成、人工替代,集约经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强化种粮收益预期。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我国已建成了包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在内的系统补贴体系。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2021年,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 亿元,相当于补贴幅度提高16.6%。2022年,中央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300亿元,有效缓解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测算,2012—2020年种植粮食为粮农带来净利润共计3121.3亿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安全。
    (摘编自钟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做到两个“就是要让》)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产量的根本之策,也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长远之计。一直以来,我国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智力投入农业科技当中。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中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不被“卡脖子”。如今,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还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借力乡村振兴大势,做大做强农产品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
    保障粮食安全,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粮食安全的“催化剂”。当今世界,全球粮食总产量平均到每个人是足够的,但仍然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归根到底是区域性缺粮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些国家和地区是缺乏配套粮食安全的农业机制的。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在总结推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必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做新时代农业改革的探路者、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如此才能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变局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在创新中谋求高质量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不良商贩为获取非法利益,挖空心思侵害粮农利益,打击粮农生产积极性,从而伤害粮食安全的最根本基石,这些不良商贩必须得到依法惩治。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编自王万国《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松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有助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B.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了9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还将继续改造提升部分高标准农田。
    C.最近几年国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多措并举,强化种粮收益预期。
    D.我国数以万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农业科技全面领先世界,不被“卡脖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央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对党委责任事项的考核。
    B.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做到实至名归,所以耕地是我们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C.当今世界很多区域缺粮,仍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目前全球粮食总产量也是不够吃的。
    D.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依法惩治损害粮农利益的商贩。
    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举措的一项是(3分)
    A.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高产稳产。
    B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C.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投入农业科技中去。
    D.尽可能降低粮农种植的各种风险,保障农民“粮丰收、钱到账”。
    4.我国为什么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就如何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举措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孙犁先生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回答: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16岁,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夭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我想,我已经很久没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了。春天的时候,我重读了《铁木前传》,我依然深深地受到感动。《铁木前传》的出版距今几十年了,孙犁先生对当代文学语言的不凡贡献,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却会长久不衰地渗透在我的文学生活中。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荼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
    河北文学馆馆内,一张孙犁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使很多人过目不忘。那是一张他在抗战时期与战友们的合影,他头戴一顶山民的毡帽,目光敏感而又温和,他热情却是腼腆地微笑着。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是一个遥远的孙犁先生。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相信病床上那位盖着碎花棉被的枯瘦老人确已离我们远去,切近真实的,是这位头戴毡帽、有着腼腆神情的青年和他那些永远也不会颓败的篇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先生是父亲喜欢的作家,在父亲为“我”开列了的书目中,自然少不了孙犁的作品;而徐光耀老师也告诉“我”应该读一读孙犁的作品。
    B.当年“我”迷恋孙犁的文字带给“我”的愉悦,却不敢奢望去认识这位大作家。后来有机会去拜见孙犁,可“我”却面露难色,因为传言孙犁不好接近。
    C.第一次见面时,“我”发现孙犁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后来的两次见面,孙犁依旧戴着套袖。“我”认为孙犁先生总戴着套袖,就是为了爱护衣服。
    D.河北文学馆馆内照片上的孙犁先生年轻,目光敏感而又温和;而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年迈,枯瘦。这形成了鲜明对比,“我”愿意相信他永远年轻。
    7.关于文中“我”与孙犁先生几次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第一次走进孙犁先生的大院,看见正蹲在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的老人就是孙犁先生。
    B.孙犁先生说话时眼睛很少直视人,虽给“我”带来疏远的感受,但他不像传说中那样不易接近。
    C.“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时,天很冷。他给人衰老感,却仍洋溢着活力和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D.“我”第三次见孙犁先生,他坐在写字台前,大约是在写作。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8.文本两次提到孙犁先生的作品《铁木前传》,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孙犁先生是铁凝非常敬仰的作家,孙犁先生给铁凝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旦以直言召人而以真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立巳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B.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C.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D.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但名和字常常存在一定的联系。
    B.春秋,春季与秋季,泛指四时;还表示年纪。这里的含义是后者。
    C.《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D.元祐,皇帝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一位帝王只用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殿试制科策问,苏辙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他的策问试卷引起了较大争议。
    B.王安石让苏辙人三司条例司,王安石拿出《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说了其不足之处,后来他的竭力陈说惹怒了王安石。
    C.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而苏辙反对立即改变科举条例。
    D.元丰年间的旧党常常兴起邪说来动摇在位大臣,吕大防、刘挚很忧虑,想稍加推举任用他们。宣仁后在苏辙上疏后依然犹豫不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4分)
    (2)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4分)
    14.苏辙在殿试制科策问时讲政事得失,论述激切。各位考官对苏辙的策问试卷的评判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①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②。
    思君若汶水③,浩荡寄南征。
    [注]①唐玄宗天宝四年秋,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曾一度旅居沙丘城,杜甫前往长安。李白写下此诗寄赠。沙丘,一般认为是指唐代兖州治城,又名瑕丘,为唐代鲁西南重要治所。②鲁、齐,均指山东一带。鲁酒,古有鲁国酒薄之说。空,徒,白白地。③汶水,鲁地河流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在这里指杜甫走了以后,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写出了闲居乏味的生活状态。
    B.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日夜夜发出瑟瑟之声。
    C.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D.鲁国酒薄,所以诗人开怀畅饮而不醉;“齐歌”徒有其情,因为诗人无意去欣赏。
    16.有评论认为,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既劝勉朋友不要儿女情长,也吐露心声。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再现了琅琊山明暗交替的朝暮景致。
    (3)《出师表》中,诸葛亮述说自己本是一介平民,并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天的中国① 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回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人民处于 ② 之中。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③  ,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开启了一段历史新纪元。
    在新史国成立后的丕长时间里,使中国比较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并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那铿锵的话语,是一座耀眼的灯塔,指引着后人接续奋斗、奋勇前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可以通过杂交让农作物产量更高、更抗病虫害、口味更好。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三大主粮中玉米和小麦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杂交优势品种的育种,但水稻杂交的项目都失败了,人们一度认为  ① 。
    袁隆平在中国上千个水稻品种中寻找可以作为保持系的稻种,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花了将近8年时间,然而试验全部失败了。但 ②  ,他下定决心,开始转变思路,寻找野生的雄性不孕株水稻作为不孕系,进行杂交试验。通过几年的寻找,袁隆平团队成员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孕株水稻,将其作为不孕系,并命名为“野败”。随后袁隆平与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合作,(  ),在1973年才找到了IR24这个品种的水稻,将其作为恢复系。而直到1975年,他们才获得了南优2号、灿优2号等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几个水稻新品种。袁隆平  ③   终于取得了水稻杂交的成功,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此后,我国水稻的亩产量和质量不断地提高,我国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杂交水稻强国。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用“野败”来进行杂交的有上千个品种的水稻
    B.被用来与上千个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的是“野败”
    C.用“野败”与上千个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
    D.“野败”是被用来与上千个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一定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变化。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我眼中的家乡变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