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吉林省八所省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B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A.“必定会导致众声喧哗批评景观的形成”错,根据原文“往往形成……众声喧哗的批评景观”可知,另外“这不利于文学批评的发展”错,文章并未就这种批评景观对文学批评的利弊展开论述。
    C.“文学批评者对文学作品所作出的批评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分,只有客观与否之别”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否定和肯定作为阐释的两条轨道并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低之分”可知,文学批评对作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上没有价值高低之分,而文学批评有价值高低之分。
    D.“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建立在文学批评者的学术能力上”错,根据原文“要以学理性构建批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可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否定文学批评中论争的必要性”错误,根据“当下文学批评场域的很多论争其实是忽略了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产生的讨论,很多论争看似热闹,实际是无效的;其根源在于大家在不同的维度上讨论问题,自说自话,无法产生真正的对话和争鸣,这无疑是一种批评资源的浪费”可知,文章并没有否定文学批评中论争的必要性,而是分析了很多论争产生的根源。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是有其审美价值的”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认为“在学术边界之外故意夸大文学作品某一方面的问题”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做法没有“审美价值”。
    故选C。
    4.A
    5.D
    6.①制定实施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②在司法和行政执法方面,切实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③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数据安全问题。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现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可知。
    C.“在行政执法方面”错,根据原文可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司法领域。
    D.“如北京、天津等地都禁止相关单位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错,根据材料一,“天津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北京……也拟限制物业管理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可知。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的施行促使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尚未颁布实施。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酝酿多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确定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处理规则,明确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数据安全步入法治化轨道”可知,制定实施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由“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领域。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明确各级检察机关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时对生物识别等敏感个人信息加以严格保护。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一同筑起保卫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坚强司法屏障”可知,在司法和行政执法方面,切实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由“数据安全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独善其身。应对数据安全风险,需要凝聚全球数字治理合力。中国去年发起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回应”可知,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数据安全问题。
    7.D
    8.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
    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
    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9.①张老歪和爹一样都热爱着土地,小说通过写两个有共同情感的人的对话,引出爹对土地的认识和刨地原因的解释,更合乎情理,也让爹的形象更丰富,更能打动人。
    ②张老歪即将离开土地,感到脚下空空,而爹仍然能刨地,脚下瓷实,两者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庄稼人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③张老歪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听到张老歪和爹的对话而真正理解了爹,改变了态度,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刨地的劳动中。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拒绝跟着爹上小山刨地”错。起初“我”和娘虽然不理解爹,但也跟着爹上山刨地。
    B.“主要表现出爹抡镐头在山上劳作的视觉景象”错,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浑然一体”一词主要表现出爹与土地密切的关系,以及爹对土地强烈的眷恋之情。
    C.“极富方言特色的口语词”错,选项列举的词语并不全是方言词汇。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此处的“滚烫的土地”是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
    然后分析其深层意。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这“滚烫”是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
    最后结合主旨理解其意蕴。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由“‘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可知,张老歪和爹一样都热爱着土地,小说通过写两个有共同情感的人的对话,引出爹对土地的认识和刨地原因的解释“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更合乎情理,也让爹的形象更丰富,更能打动人。
    从主旨情感的表达来看,“‘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张老歪即将去城里,离开土地,感到脚下空空,而爹仍然能刨地,脚下瓷实,两者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庄稼人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张老歪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听到张老歪和爹的对话而真正理解了爹,改变了态度,“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刨地的劳动中。
    10.A
    11.D
    12.C
    13.(1)现在把重要的职务委任给你,你担任此职打算怎么做呢?
    (2)当初,蒋琬正率领宿卫各营向北行军前往救难,前行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于是返回。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费祎一出门就骑马奔回,魏延不久就反悔了,追赶但没有赶上。魏延派人去侦查杨仪等人,才知道他们想要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的计划,令各营依次率军返回。
    本题中,“延寻悔”,主谓句,其后应断开;“追之已不及矣”,“追”与“悔”分属两件事,故“追”与“悔”之间断开,排除BD;
    “延遣人觇仪等”,“仪”作“觇”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在本文中,‘故事’就是‘旧业’的意思”错误。在本文中,“故事”是“先例”的意思,“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也为“先例”。“如韩信故事”意思是:像过去韩信那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是: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费祎也赞同魏延的看法”错,根据原文“祎绐延……”可知,费祎是欺骗魏延才那么说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委”,委任,委托;“委卿以重任”,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重任委卿”;“居”,担任;
    (2)“率”,率领;“赴难”,前往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旋”,返回。
    参考译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自己的部队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多次建立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治所迁到成都,需要一位得力将领镇守汉川,大家都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心中也认为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上下都很震惊。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说:“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打算怎么样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全天下军队而来,我希望为大王迎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十万之众而来,希望让我为大王剿灭他们。”刘备称赞他说得好,众人都觉得他的言论很豪迈。刘备登基后,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守汉中,又以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魏延进入羌中,魏朝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蹊交战,魏延大破郭淮等人,朝廷又提拔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持符节,进封爵位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都想单独请兵一万人,与诸葛亮分兵两路进军,在潼关会合,像过去韩信那样,诸葛亮总是不允许。魏延经常认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竭尽。魏延善于训练士兵,又勇猛过人,性情骄矜高傲,当时的人都躲避他。只有杨仪不宽容,魏延非常愤恨,两人关系势同水火。
    秋天,诸葛亮病重,暗中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讨论他去世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官员就可以发丧返回安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攻打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去世而废止了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指令,做断后的将军呢?”就和费祎一起计划留下的安排,要费祎手写文书并共同署名,告知各位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回去为你向杨长史解释,长史是文官,不了解军事,一定不会违背您的意见。”费祎一出门就骑马奔回,魏延不久就反悔了,追赶但没有赶上。魏延派人去侦查杨仪等人,才知道他们想要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的计划,令各营依次率军返回。魏延大怒,趁杨仪还没有发布命令,就率领自己的部队径直南归,烧毁所过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说对方谋逆,一天之内文书都传到朝廷。刘禅用这件事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确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劈山开道,昼夜前行,也在魏延之后赶到。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等人让何平在前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行动说:“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么做!”魏延的士兵知道魏延理亏,都不听他的命令,部队都离散而去。魏延就独与他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前去追杀,马岱将魏延的首级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踩踏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作恶吗?”随后夷灭魏延三族。当初,蒋琬率领宿卫军各营扶丧北行,前行数十里,魏延的死讯传来,他又返回。原先魏延之所以没有往北投降魏国而往南返回蜀地,只是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向来不和睦,当时的议论也认为魏延一定接替诸葛亮。魏延也如此看待自己,不是想背叛蜀国。
    14.D
    15.诗意:幸而你未折梅寄来,要不然,我面对梅花一定会感伤岁暮,乡愁撩乱。艺术手法:颈联虚实对举,“幸不折来”“若为看去”一实一虚,表达了诗人伤时、思乡等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令诗人心生厌恶”错误。诗人用“催”字,将树人格化,树并非真的催人白头,而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外化,而说催人白头,不能说树开花令诗人心生厌恶。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诗句的内容看,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亏你没有寄来折梅,以免勾起我岁末的伤情;赏阅折梅,怎堪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而诗人却庆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伤感。他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
    从诗句的艺术手法看,“幸不折来伤岁暮”是实写,诗人庆幸未蒙友人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而“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虚写,作者想象自己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颈联虚实对举,表达了诗人伤时、思乡等情感。
    16.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辞不就职(答“辞不赴命”也可)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湍,瀑,喧,豗,砯,崖,壑,虚,诞,彭,殇,妄,岫,倦,聊。
    17.B
    18.C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迄今为止: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自古以来:从古代以来。语境强调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是到现在为止的“第一个”,故选“迄今为止”。
    第二空,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语境指建筑与山景互相映照,故选“交相辉映”。
    第三空,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刻骨铭心:形容教导、恩情等让人感受或感激至深。语境指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故选“深入人心”。
    第四空,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机会:恰好的时间。语境指“绿色冬奥”是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故选“契机”。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文,可知括号中应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据此排除BD两项。在根据第二段第一句,从句式一致性的角度考虑,排除A项。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以下问题:
    ①搭配不当,“求索”应改为“追求”;
    ②句式杂糅,应删去“爆发”;
    ③重复赘余,应删去“昭示”。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20.①出土了不少玉器     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③不是实用性器物
    21.因为礼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而中华民族又喜爱玉石,所以古代的玉石常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观念和习俗。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对应“四川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此处应是“出土”,结合下文“这些玉器……”可知,此处应填“出土了不少玉器”;
    第②空,上文说“金沙玉器秉承三星堆玉器的优良传统”,下文“从而将古蜀玉器推向又一个高峰”,可见金沙玉器应在秉承三星堆玉器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或创新,故可填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第③空,“可见”对应“几乎不见使用痕迹”,故可填写“不是实用性器物”。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句,强调“礼是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第二句,中华民族是爱玉的民族,且玉石渗透进了社会观念和习俗之中。
    然后分析因果关系,选择恰当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进行连接。因:礼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又喜爱玉石;果:古代的玉石常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观念和习俗。
    最后,可以选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组织答案。
    22.例文:
    凌云之木不畏弱,青年奋力当自强
    看雕栏玉砌湮没于尘灰淤泥,闻角声满天起于败军穷寇,历史这本满是空白的书,记录着无数弱者自强的故事。视障运动员王跃的突破,失聪学子江梦南的超越,都表现出内心的倔强,都展示出生命的自强。
    困难如山,道路慢长,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委屈和痛苦,只要有为了心中的愿望,激流中鼓足勇气,坚定而顽强,燃起雄雄的斗志,就一定能战胜命运给予我们的苦难。从唇语开始,失聪女孩江梦南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生命盛开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的努力,展示出新时代青年的阳光风采。
    弱者当以弱为跳板,当已被压到最低,即是反弹之时。“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不堪重负的灵魂。” 当梵高受尽世人白眼的时候;当“当代海军花木兰”杨扬第一次指挥主炮射击仅有一发炮弹上靶的时候;当袁隆平的论文遭到外国学者嘲笑的时候,他们一定都曾憧憬着有一天要站在自己领域的金字塔上,俯视过去,造福人类,而事实的确如此,他们都做到了。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只要心怀梦想,只要不懈奋斗,弱也可以变强。回顾往昔,民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再到改革初期的坎坷艰阻。诚然,开始的我们处于世界的下风,处于一个弱国地位。但看今朝的祖国,是全面小康的中国,是科技发展的中国,更是体育兴旺的中国。中国从弱转强是当代铁人王进喜,是孤岛坚守几十载的黄旭华,更是几代人自强不息,风雨兼程的结果。尤其在我国芯片面临“卡脖子”危机时,华为公司肩挑大任,推出“鸿蒙系统”,彰显了中国力量,勾起无数中华儿女爱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千帆竞渡,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成功的道路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大大小小的挫折无法避免,而面对挫折时真正的强者会在命运面前昂起头,以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就像伟人毛泽东,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都能够笑看风云,最终成就一世英名。
    时代的大潮已卷起,青年之责,我辈少年理应念兹在兹,不囿于强,不甘于弱,奋发有为,许身家国,壮今日中华之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从身体条件来说,江梦南半岁失聪,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是通常意义上的“弱者”;然而她却取得了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并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从江梦南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强者与弱者”并非恒定,是可以转化的,“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今天的强者,可能是昨天的弱者;今天的弱者,也可能变成明天的强者。强弱只是相对,暂时的弱小并不可怕,弱者只要肯为,照样能取得成就,进而成为强者。
    如何转化,让“弱者”变成“强者”?那就需要有江梦南这样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体魄可以“弱”,而精神必须“强”。可谈由弱转强的原因、方式等。考生需要想到精神、心灵之强与弱。需要从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等方面去考虑。考生可从江梦南身上汲取力量,明确自身担当,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同理,国家和民族也是这样。我们经历过由强到弱的转换,现在我们正在经历逐渐变强的过程。要想让祖国强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从江梦南身上学习某种精神,让自己变强、让国家变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写作时可以由江梦南的故事引出“强者与弱者”的观点,然后论述对于“强者与弱者”的看法。在阐释内涵之后,必须要论述“强者与弱者”是可以转化的,然后重点论述如何转化,需要哪些条件;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从自然到个人,到国家、民族,阐述强弱转化的道理和意义。
    立意:
    1.拼搏不息,弱者可以成为强者。
    2.强弱非天定,自强者恒强。
    3.强者应自危,弱者勿自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