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历史”说和“自叙传”说易混淆《红楼梦》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C.《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C.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说:“《红楼梦》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其价值亦即在此。”
B.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红楼梦》中‘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圆融的思想。”
C.鲁迅说:“《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所叙都是‘真’的人物,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D.评论家王博认为:“《红楼梦》的整个书写,围绕主题‘真假’与‘有无’,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4.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5.《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虫儿【注】唱 赵长春
①辛运鸣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是在他去世三十来年后火起来的。
②这是袁店河上下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约略对辛运鸣有印象的这样评价他:神经头、书呆子、八成。
③在小村,神经头、书呆子、八成是对不灵性、读书读愚了的人的称呼。辛运鸣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家都急着向前割麦子,辛运鸣突然停下了,并要求别人也不要往前。听,云雀在前头麦棵里唱歌,高兴着哩!队长对这个高中落榜生滥施权力很恼火,一坷垃砸过去,前面麦棵子里就忽地钻出一对鸟,箭一样直射云天,一路飞鸣,眨眼成为高天中的小黑点——啥云雀?钻天吼!队长手一挥,割麦!
④辛运鸣一天都沮丧着,割得很不起劲。
⑤像辛运鸣这样的人物能处上对象,在小村人的眼里,也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文芝当年非要嫁给他。文芝说他读书多,会写诗,是个文化人,又不耽误劳动。文芝的爹气得跳了袁店河。可是不到半年,俩人离了。文芝说,书不能当粮食,诗不能换钱。
⑥运鸣不急,依然故我。后来干脆在袁店河畔的竹林深处盖了一间房,竹枝烧饭,河水为茶,孤家寡人地过着。久了,人们都几乎把他忘了。
⑦运鸣住到竹林里,为的是听鸟叫。竹林里多鸟,最多的是麻雀,还有喜鹊、老鸹、叨木鸟。
⑧运鸣最喜欢听麻雀叫,喳喳喳喳一片,晨昏时分最浓,小村人都嫌聒噪,辛运鸣却说好听。早晨,麻雀们从竹林深处起床,呼朋引伴,牵儿挂女,在枝叶上蹦跳着,一朵一朵地乍飞,商量着一天的日子。黄昏,麻雀们成群结队地回来了,以红彤彤的夕阳为背景,一个又一个、一串又一串地落在沙滩上,黑压压地,小脑袋一点一点,小屁股一翘一翘,细脖子一伸一伸,打着招呼喝水,梳理一天的疲劳。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在沙地上留下一个一个的湿湿的“个”字。然后就突然轰的一声旋起,像一团烟雾,膨胀着,收缩着,乍东乍西,忽高忽低,猛地扎进竹林,鸣声骤起,轰然一片!
⑨麻雀也有沉默的时候。下雨天,一个个湿漉漉地缩头收膀,缀系在枝叶间,黑豆似的小眼睛透着亮,左一骨碌右一骨碌。雨声沙沙或刷刷,风走过,就多了呼呼哗哗。辛运鸣就在竹林间走动,随处撒些碎小米或者压坏的麦子。雨把他淋成了水母鸡,头发一绺一绺地贴在额上,唇头青白,看着比麻雀们还可怜。
⑩麻雀们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尤其是黄昏。吃饱了喝足了,抖抖翅膀,一振身子就飞上河边的电线上。小村通电后,还通了广播、电话。电杆上不仅有电线,还有电话线、广播线,五六根,高低上下。麻雀们很随意地落上去,唧唧喳喳地开会,有上有下,长长地延展过去,衬着蓝天,很好看。
⑪辛运鸣就听着麻雀们的叫,就开始画,依着电线的高低,依着麻雀们的站位,一道线一道线,一只鸟一只鸟,画技不高,倒像是五线简谱。画好了,放在小屋墙上的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那个牛皮纸信封很难得,是他从村上小学校的校长那里讨来的。当时他喜欢那个信封上的邮票,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那张;要来后,又不含得剪信封了,放着;现在,用来放他的“五线简谱”。
⑫天天画,辛运鸣不烦。他说,麻雀们也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晴天一个样,雨天一个样。一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唱法,几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种唱法。也有独身的麻雀,离婚的麻雀,喜怒哀乐都表现在电线的站位上。就是不唱,各自站各自的位置也表达着唱……运鸣这样说的时候,村人一头雾水。
⑬辛运鸣一笑,只管画,风里雨里,还有大晌午头儿。画好,存起来。后来鸭河口水库发电了,架起了高压线塔,辛运鸣就自己立起几个木头杆子,牵上五六根铁丝,让麻雀们站在上面沉默、吵架、开会、歌唱……
⑭后来,辛运鸣不见了,放羊的天德说他见辛运鸣最后一次像是要捞河水里落下的一只鸟儿,狠劲地往水里探身子……也有人说,辛运鸣上省里找大音乐家们去了。说法不一,反正,辛运鸣在袁店河上消失了。
⑮再后来,就是三十年后,小村的竹林子越来越小了,林子深处的那个破茅屋越来越招人眼儿了,拆的时候发现了墙上的那个大牛皮信封,抖开,一张一张的,发黄,有点霉,几根线上高高低低爬着“蝌蚪”。辛运鸣的本家侄子眼前一亮,像俺闺女拉二胡时的谱页子!
⑯果然!辛运鸣本家侄子的闺女在省城大学学音乐,拉二胡。展开这些发黄发霉的纸,操弦,推、拉、按、揉,天!竟是美妙的旋律!
⑰于是,就有教授们来袁店河了,说是寻找一个大音乐家!
⑱辛运鸣是大音乐家!小村人张大了嘴巴!
⑲辛运鸣的本家侄子没有把信封给他闺女,他说亏得没给,要不然这个傻丫头也给捐了,那信封上的邮票就值两头猪呢!辛运鸣的本家侄子还说,听听小虫儿叫,就能成音乐家的话,我给俺闺女扎的本钱太大了吧?!
(有删改)
【注】小虫儿:是袁店河方言,指麻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运鸣割麦时听云雀唱歌的举动遭遇队长奚落,之后沮丧了一整天,这说明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B.辛运鸣在和文芝离婚后住进竹林里,是为了治愈其婚姻破裂的创伤,足见这段经历对他造成的沉重打击。
C.辛运鸣在讲述麻雀的唱法及站位时,“村人一头雾水”;当教授们说辛运鸣是大音乐家时,“小村人长大了嘴巴”。这表明村里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D.小说结尾交代辛运鸣本家侄子没把信封给闺女,是因为他觉得信封上的邮票比里边的谱页子更值钱。这暗示了本家侄子有过人的眼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交代辛运鸣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三十来年后才火起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全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使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直接客观地展现辛运鸣坎坷孤独的人生经历。
C.被村里人称为“神经头、书呆子、八成”的辛运鸣,却是教授们寻找的大音乐家,鲜明对比增添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D.小说叙事上采用单一线索,多用短句,注重留白,语言华丽蕴藉,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的效果。
8.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多个“一”字描写麻雀,有怎样的作用和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者赵长春说“任何一个人来到世间本身就是传奇,在我的笔下,袁店河畔的医生、戏子、大盗、土匪、裁缝……一个个都是传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辛运鸣的传奇人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己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己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B.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C.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D.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虚,秦观的字,苏轼学生,与陈师道、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擅长写词,是北宋婉约派词人。
B.应举,即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成绩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和“状元”。
C.廪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即国家用来存放、储藏粮食的仓库。廪入就是从国库获得的收入,即官府给官员提供的俸禄。
D.朔,中国古人依据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历法,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十五是望,月末一天是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被贬黄州后,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自己又异乡染病,虽感受生命脆弱,但仍能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身心。
B.苏轼初居黄州的日子里,生活拮据,艰难度日,但他仍然能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前赤壁赋》也是写于被贬黄州。
C.苏轼的这封信中,宽慰太虚多于自诉,肯定太虚的文学才华,鼓励他修身养性,多写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追求仕途。
D.信中以亲切的口语写家常琐事,倾谈黄州山水、物产、饮食等等,写得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苏轼心态的从容和安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2)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14.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说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葆生命的激情。在黄州,困苦之中,苏轼感受到了哪些生活之乐?请依据选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二)① 黄庭坚
世态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
付与儿孙知伏腊②,听教鱼鸟逐飞沉。
黄公垆下曾知味③,定是逃禅入少林。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当时正是新法大举推行之时。②伏腊:夏天的伏日与冬天的腊日,秦汉时均为祭祀的节日,合称伏腊。③黄公垆:《世说新语》记有王戎经过卖酒老人黄公的酒垆边,感念过去共同在此饮酒的阮籍、嵇康都已逝去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公事”才能够真正享受“青春白日”的乐趣,能听出“紫燕黄鹂”的“好音”。
B.前三联写景、说理,句式工整灵活,节奏匀称流畅,笔力深沉挺拔,蕴含感情丰富。
C.首尾两联进行对比,以“心源不染尘”与“逃禅”来暗示二人对休官的矛盾心态。
D.本诗展现出来的盖、郭二人是饱经仕途沧桑、历经宦海沉浮、全身而退的仕人形象。
16.在黄庭坚看来,盖、郭两位郎中应如何对待休官之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促进共同富裕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
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脚踏实地、 。
回首过往,正是亿万人民 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让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展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依然需要携手并肩拼搏。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归根结底 循序渐进 久久为功 胼手胝足
B.归根结底 按部就班 历久弥坚 胼手胝足
C.追根问底 按部就班 久久为功 白手起家
D.追根问底 循序渐进 历久弥坚 白手起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B.作为凝聚共识、汇聚众智、集聚众力的全国两会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C.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D.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苦,最早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把它的味道也称为苦。这是苦字的本义。有时候,我们虽然并没有病痛,但是,吃某些苦物能够使我们产生特殊的感觉。例如,吃某些植物的叶子或果实,虽然有些苦味,
① ,于是茶和咖啡的功效就这样被发现了。有时候,我们把某些苦味的植物与别的食物一起烹调,能够使食品比原来更加可口或者有香味,慢慢地我们就 ② 。比如,苦瓜、莲子、银杏等,它们或浓或淡的苦味就很受人们的欢迎。
人们从天然地排斥苦味, ③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没有人愿意吃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是,( )。一点苦都不肯吃,将来就可能要吃大苦头。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有必要吃点苦,为了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B.为了长久的健康和幸福,人们有必要吃点苦
C.因为长久的健康和幸福,人们有吃点苦的必要
D.人们有吃点苦的必要,因为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为学、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如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盛赞那些有志于学问的人,不但没有被穷困所难倒,反而在穷困中磨砺和锻炼了追求学问、精益求精的坚强意志。而缺乏坚强意志,往往会给人生造成重大损失。如苏轼就认为汉代才子贾谊过早地幽愤致死、未能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更多的建树与他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关,故而在《贾谊论》中批评他“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上述材料能给孜孜于学业、追求人生理想的青年学生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