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0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论证结构清晰,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分析论证;论证语言平实准确。(2)论证手法多样,用例证法,用王维诗歌论证;运用了假设论证,用“如果”假设句式分析论证。
5.(1)从宏观上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地和气、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想。(2)从微观上看,中医药学的“气学理论”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中医药文化“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吸收了《中庸》的“中和”思想;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仁心仁术”,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错。原文在材料二“《黄帝内经》云……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可见《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观点是相互印证,而不是相同。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医药文化,就是……”以偏概全。原文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见选项是“我”认为的内容;
B.“并由此形成了”强加因果。原文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是《周易》中……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强调中和是其价值取向,仁心仁术是其道德观念,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C.“‘脸’……工作也做得最多”错。原文是“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说手做得比较多。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中医药文化内涵包括“调和致中”“中和”“多元用药”等。
A. 是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没有涉及到中医药文本的内涵。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特色”包括论证结构特点、论证手法和论证语言特点。
这段文字结构很清晰,首先提出论点,“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然后用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的“茱萸”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和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为例来论证论点;
论证语言平实,如“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塞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语言既有专业性又通俗易懂;
论证手法多样,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运用王维诗歌中的内容引出关于“茱萸”的论证,这是例证;“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运用了假设论证,用“如果”假设句式分析论证。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材料一说“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材料二说“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从宏观上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地和气、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想;
材料一第二段说“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中医药学的“气学理论”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材料一第四段说“‘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药文化“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吸收了《中庸》的“中和”思想;材料一第四段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仁心仁术”,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这些是从微观上看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6.B
7.A
8.①人性美,白雪覆盖的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
②浪漫美,白雪猪头超越了现实,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③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
④留白美,白雪猪头为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审美空间。
9.①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从冲突、交易到感恩,母亲和张云兰两个平凡小百姓同样善良、重信守诺,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②叙写日常琐事,买猪肉、缝衣服、送猪头、买扫帚,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冲突、解除对立。
③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与时代的关系,人性对时代的超越。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这毫无根据的臆断”错误。由文章第四段“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可知,母亲的“臆断”是有依据的,小兵父母掌控着紧俏的凭票供应的面、糖,与掌控着肉供应的张云兰有相互给予方便的“交易”。这反映了物资紧缺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狡黠、功利。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错误。由文章倒数第五段“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可知,张云兰被调走使文章突生波澜,使“我们”全家对张云兰产生误会,并且对春节不再期待。也为突出张云兰被调走仍然送猪头的重信守诺的美好人性做铺垫,这一情节同样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物象的鉴赏能力。
由文章倒数第五段“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可知,张云兰人已经调走了我家应该买不到猪头了,与文章倒数第三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形成强烈对比,张云兰人已经调走了却仍然送来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人情美。
本就对“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破灭的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白雪猪头象征着张云兰重信守诺的人性美,已经超越了现实中的猪头,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猪头本是一种食物,却与美好的意象“白雪”相结合,有一种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
张云兰的衣服上围巾上和猪头一样都落了雪,暗示了张云兰的千里送“猪头”的情意,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以及回味的审美空间。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
①由“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可知,我的母亲和张云兰一样,都是市井小民,二人因买猪头发生冲突,“母亲”又以做裤子和张云兰达成交易。由“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可知,文章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两个人都很善良、信守承诺,由误会变成感恩,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②“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写了母亲买猪头却没有买到。“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写了母亲为张云兰家的孩子做裤子。“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写了张云兰送猪头。“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写了二人买扫帚。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作者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之前母亲对猪头买而不得因此与张云兰形成的冲突、解除了二人的对立。
③母亲凌晨出发也买不到猪头,买猪头需要“贿赂”张云兰,还有干啥都得凭票,“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对物资的需求与物资紧缺时代的关系,最后二人的善良重诺的人性美超越了时代。
10.A
11.C
12.B
13.(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14.(1)六国的国君奴役百姓,但是把民众中优秀杰出的士人都当作客卿供养起来,无人带领百姓反叛。
(2)秦始皇驱逐客卿,依靠法制,诛杀豪杰,让士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中去,留下了反叛的隐患。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
“谋夫说客”“谈天雕龙”是对称结构,应该在“客”后面断开,所以排除B、D。
“下至击剑扛鼎”,“下至”其总领下文的作用,应该放在句首,其前应该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错误。本文是政论文不是史论。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纳错误,根据原文,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C.“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错误,苏轼《六国论》开篇并没有“明义”,也就是说开篇并没有亮出中心观点,只是说都养士人。
D.“本文……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错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并非苏轼的主张,论点应该是强调“士”的重要性。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可知,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所以,六国的国君奴役百姓,但是把民众中优秀杰出的士人都当作客卿供养起来,无人带领百姓反叛。
由原文“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可知,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所以,秦始皇驱逐客卿,依靠法制,诛杀豪杰,让士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中去,留下了反叛的隐患。
参考译文:
《六国论》 苏轼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多士”,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职,那么国家就安定。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15.C
16.①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反衬诗人不会像支遁、葛洪一样隐居避世;
②借景抒情,尽管身处“废亭草满”“野店灯残”之中,但亦有青骡尚健、宝剑暗鸣、心忧国家、渴望报国之情;
③尽管诗人独酌寂寞,但依然以乐寄情、心怀不愧平生之志。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悲苦沮丧”理解错误。诗人酒后借助弹琴抒发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无愧于心的坦然和愉悦。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联系注释可知,支遁是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这两个人都是佛道学派人物,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消极避世,隐居保身。然而作者陆游却不是这样的人,即使被弃置不用,依然心系国家百姓。此处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反衬诗人不会像支遁、葛洪一样隐居避世;
再联系下联写景“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废亭草满”写旅店周围衰败的景色,然而“青骡健”却给人奋发之感;“野店灯残”给人荒凉孤寂之感,而“宝剑鸣”则象征着诗人时刻准备为国效力,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振奋;
最后看诗人独居旅店的行为,“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因为心怀坦荡,无愧平生,诗人对月独酌,虽无人陪伴,却并不在意,他拿过琴弦,月下酒后,乘兴抚琴一曲,以寄平生之志,足见诗人以乐寄情、心怀不愧平生之志。
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谦冲、惧、溢、弊、着、扁、叶、梳、晓鬟。
18.B
19.D
20.(1)句子:柳枝柔美多情,诉说着留恋和挽留之意,绊住了战士前行的脚步。
(2)效果:运用拟人的修辞,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和言行,通过写柳枝的留恋和挽留表达了战士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摇曳多姿:形容摆动的姿态变化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语境是柳枝摆动,第一空选用“摇曳多姿”。
诗情画意:富有诗歌和绘画那样的情感意境。形容景色很美,好像诗画中的境界。如诗如画:意思是形容风景美丽,生活丰富。语境是在《送别》那动情的音乐中柳絮漫天飞舞的场景很有意境,第二空选用“诗情画意”。
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依恋徘徊,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语境是柳送别表达的挽留之情,体现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第三空选用“依依不舍”。
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根据语境是诗人为我们留下的折柳诗词,第四空选用“脍炙人口”。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中途易辙,前句只有主语李白的诗句,结构不完整,下句主语变成了“人们”,应在“人们”前加介词“让”;
(2)不合逻辑,删去“不能”中的“不”;
(3)搭配不当,将“引申”改为“引起”或“引发”。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D。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拟人修辞写一句关于“柳枝”的句子。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在柳枝身上赋予人的动作或感情。结合前面内容“两句描述战士出征离别之际,路边杨柳随风摇曳”这一语境,可以想象出柳枝摇曳枝条是不愿战士离去,有留恋和挽留之意。据此思路写出柳枝的情态即可。
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此处赋予柳枝人的情态,体现了留恋和挽留,主要是能更好地表达战士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1.①比年轻人更具优势
②因此被称为“液态智力”
③会随着年龄增长缓慢下降(逐渐下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但是在某些方面”可知空处应该照应“老年人的总分略低于年轻人”形成对比转折关系,由上句的劣势推出“老年人”比“年轻人”具有的优势。
第二空:根据结构关系判断,此处与“如同水晶需要岁月积淀一样,因此被称为‘晶态智力’”相对应,表达上用“因此被称为……”的句式,再结合后文“液态智力”确定答案。
第三空:“而‘液态智力’在成年后”的后面应该填变化趋势,结合“‘晶态智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推出“液态智力”呈相反的趋势,再结合下句“到了60岁会比20岁有明显降低”得出答案。
2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人物形象和内容的把握能力。
正确的对应关系是“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
故选A。
23.例文: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鸿鹄志立 无愧担当》。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是啊,答好规划个人成长的基础题,可助我们成就小我,却难免格局狭小;答好适应时代步伐的实践题,可助我们成就新我,仍稍显目光未远;只有答好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分析题,才能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完成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鸿鹄志立,无愧担当。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的时代需要更多的人去勇敢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受艰辛而不屈,骄傲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一民族精神在发挥的着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召唤使命,责任需要担当。
而如今,鸿鹄志立,无愧担当,需要我们有一双注目家国的眼。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承担起时代的使命,便不能成为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让这双眼望向天下、苍生,就如屈原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载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吟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顾宪成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写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西南联大师生曾将眼望向那里,才唱响“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要有一双以天下为己任的眼睛,就算流泪,也应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鸿鹄志立,无愧担当,更需要我们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肩负时代之担的路途注定坎坷,此时,我们要拥有一颗不畏蹭蹬的心。如韩愈一般,纵“夕贬潮州路八千”也要“肯将衰朽惜残年”;如范仲淹一般,纵三遭左迁也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如鲁迅先生一般,纵“寄意寒星荃不察”也要“我以我血荐轩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时代大河中的奔流大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最终击水中流,独立潮头,肩起使命,勇担责任。
梁任公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同学们,别说自己肩膀尚弱,别说国家与我无关。时代的问卷早已出好,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家国,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树立鸿鹄之志,无愧历史担当,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镌刻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烙印。
鸿志薄云无愧怍,十年饮冰血不凉。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首先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绵延的原因——中华优秀儿女以责任和担当精神承担起了绵延之重任。若第一段是回顾历史,材料第二段就是立足今朝,展现今日之重大考验面前,如遭遇疫情、山火、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时,时代青年肩负起了怎样的责任与担当。此处,责任和担当的具体内涵是不畏难、不惧苦,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责任。
因此,写作时,就应重点结合材料第二段内容讲述“时代使命与个人担当”的内涵。写作时可顺应材料中对中华优秀儿女担当的认知和肯定,为当代青年正名,展现那些勇于担当的新青年:如疫情中一个个义无反顾的青年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青年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奉献场景等。当然,赞扬的同时更应深入思考:面对新时代、人生新舞台,我们这些新青年又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新使命,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担当起自己的时代使命。写作中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以奋斗实现时代青年的使命。
2.敢于担当我们的时代使命。
3.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践行(我们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