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高二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 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 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 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 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 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 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 《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 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 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答案】1.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理解错误。从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选项曲解文意。
    B项,“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分析错误,原文“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选项混淆是非。
    C项,“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分析错误,原文“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指的是时代命运,而不是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理解错误。这两则新诗理论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这种迷思的问题,而非其成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胡适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将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正如赵爽英所言,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
    材料二:
    “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表情包的意义与作用,也从早期单纯的情感表达,走向多样化。这使得表情包有可能成为各种群体的标签,以及社交互动中的面具。
    今天各种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是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它们采用的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但是,当表情包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元素或规则。既有一般的虚拟表情的编码规则,也有阶段性或群体性文化的编码规则;而在每一个使用情境中,使用者个体也会在其中加入个人规则。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到它们的深层意义领地。
    (摘编自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表情包并未许诺言行一致,“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可乐之处。统计与分析表明,人们往往乐于将种种有趣的表情赋予小动物,猫、狗、兔子、公鸡、鸭子均是表情包队伍之中的常客。熊猫虽体量庞大,但性情温顺,不具攻击性,无妨与小动物为伍。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没有人觉得强敌将至,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
    事实上,表情包这种修辞方式无法扩展到某些举足轻重的文本。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表情包可以插入蓝皮书、白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教科书拒绝联系。在目前,这种修辞方式仍然与文学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时,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摘编自南帆《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
    4. 下列对材料中“表情包”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情包类型多样,有字符、颜文字、Emoji、QQ表情包、动漫表情和真人表情包等。
    B. 表情包组合形式多元,既有单纯的图形符号,也可以是图像加上文字的多模态话语。
    C. 表情包由表情、肢体特征、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色等多种元素构成。
    D. 表情包意义多维,象形意义和象征意义互为补充,传递情感、陈述情节又隐喻社会。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性。
    B. 社交平台自带的表情符采用通编码规则,不带有阶段性、群体性文化或个人编码规则。
    C. 非普适、非主流的、小众的、个人化的非大众化编码规则,使大多数表情包的意义复杂。
    D. 猫、狗、兔子、公鸡、鸭子等动物是表情包中的常客,因为人们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动物。
    6. 有人说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根据材料,列举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
    【答案】4.C    5. B   
    6. ①表情包的亚文化属性使其具有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②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这是进步而非倒退。③夸张及“萌”的特点,使表情包具有博人一笑的作用,这不能说是倒退。④表情包无法进入人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文本(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以偏概全,并非所有的表情包都由“表情、肢体特征、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色等多种元素构成”。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对立”错误。由材料一“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可知,应该是“相对”。
    C项,“大多数”扩大范围。由材料二“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可知,应该是“某些”。
    D项,“人们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无中生有,前后句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反驳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实际是要列举表情包的进步性和对正统思想、文化的无害性。
    据材料一“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可归纳出答案①。
    由材料二“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可知答案②。
    由材料三“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可知答案③。
    由材料三“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可知答案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
    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 小说寓朴素平实的情节于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8. 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答案】7.A    8. ①情节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运用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推动情节发展。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既符合生活实际,又能震撼读者内心世界,引发思考。   
    9. 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寓意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②“暮鼓”象征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③“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不够准确,母亲用手挡儿子,抢先咬胡萝卜,都是为了阻止儿子用大胡萝卜换她手中的小胡萝卜,为了让儿子吃大胡萝卜,这一情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故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情节的作用。
    可以先找到情节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在第五段。
    文中写了“她”看到的农民工母亲的形象,短发“灰白色”“皱纹深刻”“木刻一般没有表情的脸”、吸烟、“咳着喘着”,完全像一个老头,只有年轻人喊的一声“妈”才让小说中的“她”和读者明白这是一位母亲。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也表现出农民工生存的艰辛。
    从情节发展来看,当时路上只有“她”和一个“老头”,年轻人的这一声“妈”喊的到底是谁?不得而知,这就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老头”居然是“妈”,前后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让人感震撼,既符合实际生活,又引人深思,有利于主题表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
    标题“暮鼓”,表层含义指暮色中的鼓声,“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临近一天结束,而“鼓”,催人奋进。
    从文中看,与“暮”相关的有“她”和农民工的母亲。农民工母亲年老且生活艰辛,但没有表现出对命运的屈从,和年轻的儿子一起打工,甚至被当做“老头”。农民工母亲身上体现出了倔强品格,可见小说标题“暮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暮鼓”使人警醒,农民工母亲虽然年老但生活态度积极,小说中写到“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而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那就是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爌,字象云,蒲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进编修,历少詹事,充东宫讲官。四十五年,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久之,命教习庶吉士。光宗嗣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未几,光宗疾大渐,与方从哲、刘一燝同受顾命。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从哲去,一燝当国,爌协心佐理。
    天启元年正月,两人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之。爌、一燝以人情偷玩,拟御札戒励百官,共图实效,帝纳之。未几,以贵州平苗功,加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劾方从哲用李可灼红丸药,罪同弑逆,廷议纷然。一燝已去位,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三年,以山东平妖贼功,加少师、太子太师。时叶向高当国,爌次之。及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忠贤颇惧,求援于爌。爌不应,忠贤深衔之。故事,阁中秉笔止首辅一人。魏广微欲分其柄,嘱忠贤传旨,谕爌同寅协恭,而责次辅毋伴食。爌惶惧,即抗疏乞休。五年七月,逆党李鲁生劾爌,削籍除名。又假他事坐赃二千,毙其家人于狱。爌鬻田宅,贷亲故以偿,乃栖止先墓上。
    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至五月,始遣行人召之。十二月还朝,复为首辅。
    初,熊廷弼既死,传首九边,尸不得归葬。至是,其子诣阙疏请。爌等因言:“廷弼之死,由逆奄欲杀杨涟、魏大中,诬以行贿,因尽杀涟等,复悬坐廷弼赃银十七万,刑及妻孥,冤之甚者。”帝乃许收葬。初,袁崇焕入朝,尝与钱龙锡语边事。龙锡,东林党魁也,王永光等谋因崇焕兴大狱,可尽倾东林。光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焕杀毛文龙所致。高捷遂首攻龙锡,逐之。明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原抱奇亦劾爌主款误国,招寇欺君,宜与龙锡并斥。无何,左庶子丁进以迁擢愆期怨爌,亦劾之,而工部主事李逢申劾疏继上。爌即三疏引疾。
    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十七年春,李自成陷蒲州,迫爌出见,不从。贼执其孙以胁。爌止一孙,乃出见,贼释其孙。爌归,愤郁而卒,年八十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B. 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C. 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D. 爌特疏白其事曰/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提拔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B. 天启,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年号。如文中的万历、光宗、崇祯,俱是帝王年号。
    C. 首辅,明清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内阁的官员称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D. 九边,明代设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后为边境的泛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爌能力卓异,深受几朝皇帝重用,万历年间曾任职礼部,崇祯年间曾为首辅。
    B. 韩爌宅心仁厚,“红丸案”发,力谏皇帝明确诏令以避免出现牵连太广等情况。
    C. 韩爌能文能武,出将入相,既能够承担首辅的重任,也能够常领军队平定叛乱。
    D. 韩爌刚正不阿,屡遭迫害,但在天启年间收受贿赂,名节有亏,未能全身而退。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元年,言者争请召用,为逆党杨维垣等所扼,但赐敕存问,官其一子。
    (2)爌先后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
    【答案】10.B    11. B    12. D   
    13. (1)崇祯元年,言官争相请求皇上征召任用韩爌,被逆党杨维垣等人压制了,只是赐圣旨慰问他,封了他一个儿子做官。
    (2)韩爌接连为相,为人老成谨慎稳重,推荐正直的人才,抑制奸邪的团伙,天下人都称赞他的贤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韩爌特别上疏辩白这事,说请求皇帝明确发布诏令,传示朝廷内外,让讨论此事的人不要因为小的疑点臆测出大的疑惑,编写此事的人不要把确信的事实变成虚假的事实。
    “涣发纶音”属于动宾结构,“涣发”,颁发,“纶音”,帝王的诏令,“中外”是“布告”的对象,作宾语,“布”前断开,“外”后断开,排除AD;
    “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并列结构,中间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光宗、崇祯,俱是帝王年号”错,光宗为庙号,不是年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天启年间收受贿赂,名节有亏”说法有误,“又假他事坐赃二千”。可见此事未必是实,可能是被阉党借机攻击,污蔑。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召用”,征召任用;“扼”,压制;“但”,只是;“敕”,圣旨;“存问”,慰问;“官”,封官。
    (2)“先后”,接连;“引”,推荐;“抑”,抑制。
    参考译文:
    韩爌,字象云,蒲州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选用为庶吉士。晋升为编修,历任过少詹事,担任东宫讲官。万历四十五年,被提拔为任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被任命为教习庶吉士。光宗即位之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处理机务。不久,光宗病危,韩爌跟方从哲、刘一燝并受光宗遗诏。因为辅佐皇帝登位有功,加封韩爌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方从哲离职后,刘一燝主持政务,韩爌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天启元年,韩爌和刘一燝二人认为皇帝在当皇孙的时候,未曾出阁读书,请求皇帝从十二日起开讲经筵,以后每天讲筵不要停止,皇帝接受了。韩爌、刘一燝认为官风苟且、轻浮,皇帝应草拟御札勉励百官,共图实效,皇帝采纳了。不久,凭借在贵州平定苗人造反的功劳,韩爌被加封为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天启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弹劾方从哲用李可灼进献红药丸,跟弑君、叛逆同罪,廷议纷乱,没有统一的意见。当时刘一燝已经离职,于是韩爌特别上疏辩白这事,说请求皇帝明确发布诏令,传示朝廷内外,让讨论此事的人不要因为小的疑点臆测出大的疑惑,编写此事的人不要把确信的事实变成虚假的事实。
    天启三年,因平定山东妖贼徐鸿儒有功,加封韩爌为少师、太子太师。这时叶向高主持政事,韩爌其次。等到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忠贤很是恐惧,向韩爌求援,韩爌不予理睬。于是,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按过去的惯例,内阁中执笔的只有首辅一个人。魏广微想分享这个权力,嘱托魏忠贤传旨,告诉韩爌与其他阁臣同具敬畏之心共同协力办事,责令次辅不要无所作为,韩爌感到害怕,立即上疏乞求退休。天启五年七月,逆党李鲁生弹劾韩爌,使韩爌除名,被剥夺官籍。又利用其他事件,判他收受赃款二千两,使他的家仆死在诏狱。韩爌出卖田宅和向亲友借贷,偿还了所谓“赃银”,以至无处栖身而居于先人墓地。
    崇祯元年,言官争相请求皇上征召任用韩爌,被逆党杨维垣等人压制了,只是赐圣旨慰问他,让他的一个儿子做官。到了五月,才派遣行人召用他。十二月二十六日,他回到朝廷,重任首辅。
    起初,熊廷弼被杀之后,其首级被传示于各边镇,不许把尸体归葬。崇祯即位后,熊廷弼的儿子给皇帝上书,请求归葬其父。韩爌等人趁机说:“熊廷弼的死,实由魏忠贤想要杀死杨涟、魏大中,诬陷他行贿,于是趁机全部杀死杨涟等人,又凭空加罪熊廷弼收受贿赂十七万银子,并株连其妻和儿女,乃是一件极大冤案。”经过韩爌剖白后,崇祯帝才允许熊廷弼的儿子收葬父尸。当初,袁崇焕上朝,曾跟钱龙锡谈论边防事务。钱龙锡是东林党首领,王永光等人阴谋利用袁崇焕制造大案,可以将东林党一网打尽。王永光带头说后金兵的进攻,是由于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导致的。高捷于是带头攻击钱龙锡,驱逐他。第二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原抱奇,也弹劾韩爌主政误国,招敌欺君,应该和钱龙锡一起排斥。不久,左庶子丁进因为提升延误了日期怨恨韩爌,也弹劾他,而工部主事李逢申跟着上疏弹劾韩爌。韩爌无奈,三次上疏称病。
    韩爌接连为相,为人老成谨慎稳重,推荐正直的人才,抑制奸邪的团伙,天下人都称赞他的贤德。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蒲州,逼迫韩爌出来相见,韩爌不从,贼兵便抓住韩爌的孙子进行威胁。韩爌只有一个孙子,于是只好出来拜见李自成,贼兵放了他的孙子。韩爌回家后,愤郁而死,终年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注】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兵曹,亦作兵曹参军,古代军队中管兵事等的官员。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两诗均写马,但从诗题便可知两马截然不同:一是战马,一是病马。
    B. 第一首诗运用实写的创作手法,前四句侧重表现马的风骨,后四句侧重表现马的品格。
    C. 第二首诗以第二人称开篇,表达了诗人和病马相依日久,共渡患难的深厚感情。
    D.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第一首诗矫健豪纵,第二首诗沉郁顿挫。
    15.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杜甫青年和晚年时期,均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利用这种手法塑造诗人形象的。
    【答案】14.B    15. ①第一首中的战马骨相奇伟、骏健奔逸,是将士们驰骋沙场的良驹、值得托付性命的伙伴;诗人以马自喻,展现了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杜甫形象。②第二首中的病马出现在天寒地僻的环境中,尽管老迈多病、气尽力疲,却对诗人不离不弃,驯良忠诚;诗人以马自比,展现出饱受战争、疾病折磨,却仍对朝廷忠贞不贰的晚年杜甫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一首诗运用实写的创作手法”分析错误。第一首诗前四句是实写,后四句虚写,侧重表现马的品格。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房兵曹胡马》一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颔联进一步描写此马的关键部位的特征。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
    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句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病马》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诗人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首联是说诗人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
    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诗中的“驯良”“沉吟”显然别有寄托,展现出饱受战争、疾病折磨,仍对国家朝廷忠贞不二的晚年杜甫形象。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 雄飞雌从绕林间    ③. 念桥边红药    ④. 年年知为谁生    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雌、绕、诞、殇、妄。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描写江南的诗句。(  ),注重细部的装饰,它的门窗,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满了灵秀,形成了精巧细腻、活泼淡雅、肃穆华丽的风格。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
    当下,长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空间改造,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           。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           、诗情画意,让人们在虚虚实实,            中,寻觅探幽。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
    处处门窗皆有意,花饰窗棂景醉人。江南的花窗,           ,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它是江南文化的符号,透露出诗性和雅性的文化基因。它朴实、美观,传承着江南的历史文化,传达着新时代最美的江南意蕴。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江南的民居,顺应天人合一
    B. 江南的民居,顺应天人合一,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
    C. 顺应天人合一,江南的民居,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
    D. 江南的民居,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顺应天人合一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
    B. 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C. 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点缀下,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加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D. 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点睛之笔        千姿百态        朦朦胧胧        历经沧桑
    B. 点睛之笔        千娇百态        模模糊糊        饱经风霜
    C. 生花妙笔        千姿百态        模模糊糊        历经沧桑
    D. 生花妙笔        千娇百态        朦朦胧胧        饱经风霜
    【答案】17.B    18. D    19. A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本句的主语应该是“江南的民居”,再根据后一句“注重细部的装饰”,由整体到局部的一般规律,可排除A、D。
    再根据“顺应天人合一”应紧挨着“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可排除C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有两个问题。
    首先是缺少主语。“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句子没有主语,删掉“在……下”或“使”。排除B。
    二是搭配不当。“增添”和“轻松灵动”动宾搭配不当。可在“轻松灵动”后加上“的感觉”排除A。
    C项中“增加……感觉”动宾搭配不当,排除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点睛之笔:文章或艺术作品传神绝妙之处。生花妙笔:比喻文笔美妙,写作能力极佳。根据语境,本句强调窗户作用,故选“点睛之笔”。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千娇百态: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语境强调姿态多,第二空应填“千姿百态”。
    朦朦胧胧: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语境强调人的感觉,第三空应填“朦朦胧胧”。
    历经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语境强调江南的花窗经历了很多变故,第四空应填“历经沧桑”。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航天队伍和人们印象中不同,①___________。2019年,新时代领路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事实上,相比于人类生活的有限的地球,②__________。因此,探索宇宙的事业,就像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线”。在这条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进的“单行线”上,③____________,但永远都有人年轻。当下,我们为神舟十二号的发射成功而欢呼,未来,更多年轻的航天人将在人类航天事业中创造辉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0.①这支队伍其实相当年轻   ②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无穷无尽    ③没有人能永远年轻   
    21. 本体:探索宇宙的事业。喻词:像。喻体:单行线。
    表达效果:用比喻来对航天事业的漫长与无穷尽进行描绘和渲染,使得航天事业的漫长这一特征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下文“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可知,此处在强调航天队伍成员年龄小这一与人们印象不同的事实,因此,答案须体现年轻。
    第二处,前文为“有限的地球”,后文为“探索宇宙的事业”,空位须串联二者,因此要出现宇宙,同时要与地球的有限对比,所以要体现宇宙的无穷无尽。
    第三处,把握全文,重点是航天队伍成员永远有年轻人在承担责任,因此,此处与“永远有人年轻”相对比,为“没有人永远年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修辞的构成为本体、比喻词、喻体。分析划线语句,本体应该是“探索宇宙的事业”,用比喻词“就像”连接的,喻体为“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线’”。
    那么,把“探索宇宙事业”比作“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线’”,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突出航天事业的无穷尽,用“单行线”突出航天事业的漫长,用这个比喻句,可以把航天事业这一特点概括的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航天事业的漫长。
    六、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杨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热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两段,关键词是“赓续”。第一段阐述的是“赓续”这个动词在2021年火了,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赓续”一词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这主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说文解字注》对“赓”的含义进行解释。“庚”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第二句是对“赓续”的理解,说明它的语义内涵更厚重、更丰富,指出“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审任务: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赓续”这个词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系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既要传承,又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有新的收获。习总书记的“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要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敢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新时代的青年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要新时代的青年不断奋斗。这便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
    行文思路:材料指出了“赓续”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引出观点“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然后用“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动力;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奋斗”三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再次点明中心论点。
    立意:
    1.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2.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3.新时代青年应当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