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中考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分层班期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分层班期中考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浮躁是人们喧嚣的本质,杂乱吵闹则是其表面现象。
    C.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表现。
    D.因为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所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无可非议的各种各样的奢望,这奢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
    C.一些地方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顾着忙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材料一:
    弹幕通常是观众对屏幕之中的剧情发表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即时评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暗语行话,例如“前方高能反应”“大猪蹄子”“劝你善良”如此等等。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弹幕文化与传统文艺批评仍存在巨大的鸿沟。传统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传统文艺批评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人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形式,但是,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他或者她的服饰、表情、语调,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道具是否逼真,如此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碎片化状态缺乏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严格地说,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并非弹幕的即时评论愿意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弹幕评论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无门槛、无限制的文化场域,观众可以在这个公共表达空间里畅所欲言。范式标准和用词考究的评论样式,在碎片化、无深度的互联网文化中似乎失去了话语魅力,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适合现代社会的表现特质。口语化的评论在颜色各异、字体不一甚至夹杂表情符号的弹幕评论中显得个性十足,不再拘泥于传统评论的连贯成篇和一气呵成,而是具有个体表达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是视觉的延伸,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延伸。
    弹幕在“虚拟社区”中让观众有群体存在和共同观看的错觉,个体观看行为与群体线上评论在虚拟共时中相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既有“我与你同在”的陪伴感,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观众的个人化观看行为和私密化情感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安全保障。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不必担心身份被识破后的尴尬。只言片语丰富了画面稍纵即逝的隐蔽含意和个人感悟。
    (摘编自郝静静《视觉文化的新生力量——关于弹幕的几点认识》)
    材料三:
    “弹幕族”在参与创作时能获得快感和满足感,他们在放肆宣泄和尽情表达中能不断得到狂欢性体验,凡此种种让他们很难理性地思考相关的法律问题。弹幕的出现还可能分散参与者的注意力,使受众的关注点流于浅层和表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利于受众完整的审美体验质量的提高。这种观察世界的模式会使许多整体性现象变成碎片,碎片化的内容会让受众无法把握现象真正该有的内涵。脱离原本的语境,部分依赖原文本的信息便无法获得。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匿名性会降低个人责任感,于是许多参与者便会无压力地进行宣泄,甚至参与网络暴力,即时性的评论互动经常引发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网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骂战,抑或产生地域黑、群体黑、职业黑等现象。此外,弹幕语言的低俗化以及逆反化倾向不利于维护网络言论安全和构建网络和谐环境。
    (摘编自张敏《“弹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角色出场那一刻的步态,他或者她的服饰、表情、语调,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都是弹幕的评论对象,而不是传统文艺批评的对象。
    B.自己的快乐或者嫌恶,以及瞬间的感觉,都可以被置换为一句话投射到屏幕之上,显而易见,弹幕评论中没有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C.弹幕评论者在放肆宣泄和尽情表达中能获得快感和满足感,而他们的互动经常引发观点的交锋,甚至会产生地域黑、群体黑、职业黑等现象。
    D.“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而碎片化状态缺乏通过多维分析与衡量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因此弹幕不是真正的评论。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幕长不过一两句话,短可以是一个词;就内容而言,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可谓五花八门。
    B.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一直都是传统文艺批评的方法步骤。
    C.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人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就是古代的弹幕,且是高水平的弹幕。因为这都是金圣叹等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D.弹幕是观众对屏幕之中的剧情发表的即时评论,因为可匿名发表的,所以观众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不必担心身份被识破后的尴尬。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弹幕评论存在哪些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什科失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截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奥莉加“气呼呼打量”“恶狠狠地推门”“发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8.“奥莉加”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两万、战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行。”诏从之。二十二年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奏谢,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谘取在廷,谓难剪灭。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朕心益断,命尔徂征。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谥曰襄壮。
    (《敕建(施琅)碑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B.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C.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D.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治,是清朝皇帝的年号。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B.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俸饷等事宜。
    C.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谥,又叫“谥号”指古代皇帝、诸侯、大臣等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施琅拒绝降服,只身以计脱险,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都被杀。
    B.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郑克塽投降后,他理智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碍人心归顺,所以怀忧忍痛,没有对郑克塽下毒手。
    C.施琅战功卓著,深合帝意。无论攻克厦门还是收复台湾,他都有功劳;朝堂问策,施琅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
    D.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l4~15题。
    笼鹰词①(节选)
    柳宗元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②清商:秋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
    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
    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
    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
    15.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认为自己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芦荻不高,不直,易折,随风摇荡,春天生长,秋天枯萎,(       )。只是她是棵草,却有树也少有的姿态,直指苍穹,虽无奈随风摇曳,也要优雅而不迷茫。芦荻总是远远的居住在城市的郊区,(       ),是城市的贫民。在水一方的高楼上总是夜夜笙歌,(       ),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越加显得穷愁潦倒以至清贫。幸好芦荻不好交游,不落俗套,在远远的河之洲安然静守,(       )。当西风从芦荻的叶尖上旋起,万里平畴开始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颜色,芦荻也沉淀出一身的雪白,随风摇曳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凡无奇   栉风沐雨   觥筹交错   怡然自得
    B.沉默寡言   顶风冒雪   推杯换盏   怡然自得
    C.平凡无奇   顶风冒雪   觥筹交错   悠然自乐
    D.沉默寡言   栉风沐雨   推杯换盏   悠然自乐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来来去去的人流,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越加显得穷愁潦倒以至清贫。
    B.来来去去的人流,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
    C.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
    D.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显得越加穷愁潦倒以至清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不久前,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云南西双版纳“断鼻家族”的15名成员悠闲远足来到昆明。有专家称,象群北上是①       ,因为原有栖息地食物匮乏;也有人说,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谢灿认为,地球上的很多动物都在地球磁场的指引下,进行周而复始的②       。磁场的扰动或多或少都会干涉到动物漫长的迁徙过程,而太阳活动会③        。这些亚洲象一路向北,更像是烙印在其基因中的迁徙本能偶然间被激发,而这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刊载了胡适的《1932年致毕业生》,其中写道:“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简单地割裂开来:有的人片面强调“不必在我”,认为既然我不一定能看到成功,那我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有的人则歪曲理解“必定有我”,将“有我”放大为“唯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