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西省临汾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临汾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不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种施政理念,它与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紧密相连。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的社会,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实质是追慕尧舜文武之“明德”也。
    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明王征伐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
    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
    据《大戴礼记。少间》记载,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
    (选自朱赞赞《孔子的“明德”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可以佐证。
    B.中国传统社会中,执政者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都具备“明德”。
    C.孔子追募尧舜文武之“明德”,认为只要有了“明德”就可以很好地为政理民,就可以处理好民族关系。
    D.孔子认为“不劳不费”即“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是“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的社会为前提,阐述了“明德”是一种施政理念的观点。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更好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第一段论证什么是“明德”,最后一段论证怎样“发厥明德”。
    D.文章二、三、四段环环相扣,深入论述了人君、明王拥有“明德”的必要性,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说明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
    B.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明王的战争都是为了百姓的正义之战,所以他主张明王必须征伐。
    C.统治者如果不能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就难以一统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更难以使四夷归附。
    D.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有“明德”,并能以德化人。这体现了在孔子的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观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甫乃“诗中之圣”,“诗圣”一词迅速获得认同。至清人叶燮《原诗》,径直以“诗圣”专称杜甫,提出“诗圣推杜甫”。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诗圣”论》)
    材料二: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摘编自冯至《杜甫传》)
    材料三:
    杜诗词语、用典、修辞常常借鉴古人语汇、故事而点化重组。借用古人旧语而不着痕迹。宋人陈善评“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杜甫提炼时语、方言、俗语、口语、老语而成为“自立语”,然后入诗。杜诗用语往往适景,精妙,顺口。如著名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不经意,只觉写实、上口,细读方领略其精妙绝伦。杜诗中创新了许多汉语修辞格式和方法。其“立格命意”,暗含“夺胎”“换骨”于他人而自新生之妙。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是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材料四: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除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杜甫最早被英语读者认知,可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罗伯特·勃莱在《想起杜甫的诗》一诗中向杜甫致敬,是因为美国诗人在寻求“新的诗歌可能性”时,杜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和范例。加里·斯奈德喜欢杜甫的《春望》,不是因为里边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态思想。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从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也许杜甫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渐进被世人认同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称赞杜甫是“古今诗歌体势”的集大成者。
    C.“诗史”一语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首次出现,可见其对杜诗的认可。
    D.虽然明代就有人提出了“诗圣”一词,但其专用于杜甫,则需追溯到清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三吏”和“三别”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兵车行》。
    B.统治阶层在国难时也没有停止剥削人民,杜甫虽然没有怀疑帝王制度,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心理。
    C.初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只觉朗朗上口,细读后才发现杜诗用语贴切,适合于当时所描摹的情景。
    D.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带来了创作启迪,并与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形成碰撞。
    6.为什么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爱心超市
    侯发山
    在华龙电器店庆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领导安排我给叶岭村送一批捐赠物资,有米,有面,有油,当然,也有电器。其中的洗衣机,我决定送给王大爷。
    叶岭村是革命老区,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的胜利,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成立,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华龙电器,没少往这里送温暖。而且,每次领导都安排我来。所以,我对叶岭村的情况比较熟悉。王大爷一家四代都是军人:他的爷爷是个八路军,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父亲是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他自己也当过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儿子后来也当了兵,没想到在一次抗洪抢险牺牲了。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儿媳妇撇下孙子改嫁了。王大爷老两口带着小孙子生活。如今,他的小孙子在读博,家里就剩下王大爷和老伴儿。上个月来他家时,发觉他家缺台洗衣机。
    我去之前给叶书记打了个电话。我一到村口,叶书记便早早候在那里。他已经知道我此行的目的,说:“牛科长,谢谢咱们华龙电器!把东西都卸到‘爱心超市’吧。”
    叶岭村的“爱心超市”我知道,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还有一些村民把家里不用的东西,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啥都有,都送到这里来。若是哪位村民有需要,可以自己来挑选,不需要付钱,故而称“爱心超市”。超市的服务员是村里的老党员,也不要村里支付工资。
    我迟疑了一下,说其他东西都可以给超市,想把洗衣机直接捐给王大爷。
    叶书记笑了笑:“王大爷不会要的。”
    我怔了一下,说:“不会吧?”
    “王大爷去赶集了。不信你打电话问问。”
    我本想给王大爷一个惊喜,所以没提前联系,我摸出手机拨通了王大爷的电话,等我把意愿表述清楚,果然听到王大爷说:“小牛,我就是在家也不能要……你把东西放到‘爱心超市’吧。”
    我有些失望,又有些无奈,临走时,我对叶书记说:“叶书记,洗衣机给了别人或许用处不大,但对王大爷一家很有帮助。”
    “这就看王大爷的了。”叶书记狡黠一笑,说了一句我摸不着头脑的话。
    三个月后,我又去了叶岭村。叶书记去省里领奖了,没在村里,我直奔王大爷家。
    王大爷没在家。王大娘告诉我:“你大爷扫路还没有回来。
    “扫路?村里的道路?”我问道。
    王大娘“嗯”了一声。
    我知道,叶岭村是方圆左近有名的文明村,村中所有的道路都是村民义务打扫的。王大爷七十多了,却还义务扫路,实属难得。
    王大娘说:“‘爱心超市’里有台洗衣机,俺想要,所以他得赶紧挣。”
    老人一句话把我给说糊涂了。他们还没拿到洗衣机?怎么扫路也不义务了?我问道:“大娘,给村里扫路有报酬?”
    王大娘点了点头。
    我追问了一句:“‘爱心超市’的物品也不是想要就能要的?”
    王大娘重复一下刚才的动作,点了点头。
    叶书记啊叶书记,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弄虚作假吗?你不是千年的狐狸怎么玩起聊斋了?!若是外界那些爱心人士知道真相,热乎的心怕是会比冰棍还要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当即决定到“爱心超市”看一看。
    我进了“爱心超市”,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笑脸相迎:“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什么?”
    “我,我随便看看。”
    我瞅着货架,发现一个个商品上面都贴有标签,标的数字大小不等,有的标“50”,有的标“100”,有的标“300”……那台洗衣机还在,标明“460”!我问“红袖章”:“大娘,这台洗衣机能给我吗?”
    “红袖章”摇摇头,说:“这台洗衣机王明大叔已经订下了,他还没攒够。”王明就是王大爷的大名。
    我冷冷地说:“叶书记也真会赚钱,我们捐的东西,他倒在这里兜售起来了。”
    “红袖章”笑了,说:“对不起,我没给您说清楚。过去这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现在都得用积分兑换,不花钱。这都是叶书记的主意。”
    “积分?”
    “红袖章”解释道:“在俺们村做好事做善事可以得到积分,扫一次路得2分,婚事俭办得16分……看看这个。”说着话,她递给我一个“价目表”。
    我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见义勇为一次20分,拾金不昧(物品价值100元以下,2分;100元至200元,3分。以此类推),帮助孤寡老人一次2分,获得县市级奖励一次60分,获得省级奖励一次80分,获得国家奖励一次120分等等。
    “红袖章”继续说道:“村委有人专门统计这些分值,你手里有了分值,才能来这里换东西,多少分换相应分值的物品。王明大叔为了得到这台洗衣机,起五更搭黄昏,听说挣三百多分了……”
    叶书记啊叶书记,真有你的!
    我感慨不已。感慨之余,我心里有了想法,打算回去了给领导提个建议,华龙电器以后的捐赠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叶岭村的作法?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爷拒绝了直接捐赠的洗衣机,选择做好事攒积分去“爱心超市”兑换,这表现了他的善良。
    B.小说中对话较多,多使用日常口语,“挂羊头卖狗肉”“起五更搭黄昏”等俗语的使用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的“红袖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袖章代指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突出了人物特征,语言幽默。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来刻画叶书记的形象,将“我”和叶书记的形象做了对比。
    8.小说两次写到“叶书记啊叶书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9.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教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后因其兄弟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古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投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除。
    B.天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汉书》,纪传体通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C.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D.汉武帝派遣公孙敖率军进入匈奴迎回李陵,却得知李陵替匈奴练兵来防备汉军,盛怒之下,将李陵全家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颔联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颈联诗人招呼、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以友人的身份表情达意,语言明快浅近,令人耳目一新。
    15.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游子思妇间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共分6个部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照片275张、文物252件。展览当日,人们从四面八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面对8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一位青年人正手托画板,专心致志地      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在        的参观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在谈参观感受时说:“虽然没有亲历长征,通过这个展览,却有        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红军官兵团结一致,生死与共,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汇聚     摹写     熙熙攘攘     设身处地
    B.汇流     临摹     川流不息     设身处地
    C.汇流     摹写     熙熙攘攘     身临其境
    D.汇聚     临摹     川流不息     身临其境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B.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冲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C.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D.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出来。
    B.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彰显了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一季度主要数据,一系列亮眼的消费数据令人振奋。2021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大众火热的消费热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相比于过去,如今的消费者购买力更强,对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以前是注重量,     ①      ;过去买商品,如今买服务;曾经看重买得到,现在追求个性化。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多元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 ② 。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       ③       ,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生产经营者就能在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更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概括文中“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三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就使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航天精神论坛上说:“爱航天,最大的爱是爱祖国。”的确,是爱国精神引领-代代航天人不惧挑战,潜心研究,拼命实干。
    材料二:本届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38枚金牌。每一枚金牌都融入了运动员誓死为国争光的精神,都浸满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多少日夜,多少春秋,摸爬滚打,甚至满身伤痕。对于五轮比赛三次获得满分的全红婵,“练呗”就是秘诀;对于再次成为世乒历史上第一位双圈大满贯的马龙,完全“带伤出战”就是精神……
    班级计划举行“永葆中国红,奋斗有你我”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上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