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辽宁省抚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答案
    1.A 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A项中,“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本”,所对应的原文是“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
    2.D  D项中,因果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就要从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3.A   A项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项的“历史价值”、C项的“敬畏与行动”和D项的“登高眼界”均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4.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分析(2分),认为在西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坚持“天人合德”的传统(1分);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分析(2分),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重点阐释后者(1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 (错在“好色必遭报应”,小说主题应该是“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不尊重他人只能招致不尊重”。小说已有“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的暗示。)
    7.①惊慌(或:害怕),因为现金、证件丢失,处理信用卡麻烦;②痛恨(或:愤怒),因为被美貌迷惑,因为再也见不到皮夹;③惊喜(或:高兴),因为黑衣美女再次出现,讨回皮夹有望。(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8.①表现“他”羞愧难当的心理;②丰富黑衣女郎性格,使其形象立体丰满;③情节逆转,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功效;④深化小说主旨:理解他人、换位思考也是尊重。(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9.A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10.C   C项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人物及其源流。宋明理学的鼻祖是周敦颐,从原文“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可知选项所说“两人(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鼻祖”错误。
    11.B   B项的分析概括是,周敦颐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这些叙述均符合原文意思;但其中说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则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如此尚可仕乎”,是说如果“杀人以媚人”行得通的话,自己就不能再做官了。
    12.(1)事情不经他的手,官吏就不敢决断,虽然/即使交代下去(或“虽然/即使下达命令”),老百姓也不肯听从。(关键词语有“经手”“决”“下”)
    (2)(程珦)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接受教导)(关键词有“为学”“知道”“受业”。)
    13.最初,赵抃被谎言迷惑,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1分)后仔细观察周敦颐为人之后,赵忭悔悟,(1分)将周当作朋友并推荐周任职。(1分)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叫敦实,因为避讳宋英宗赵曙的旧名而改名。担任分宁县的主簿,有件案子久而未决,周敦颐来到后,一经审讯,立刻使案情明了。城里的人都惊奇地说:“经验丰富的狱吏也不如他。”部使者推荐他,于是他调任南安军司参军。有个囚犯按照法令不该判死罪,转运使王逵想重治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唯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于是周敦颐就丢下手版返回,打算弃官离去,说道:“这样还可以为官么!用杀人来向人献媚,我不干这种事。”王逵明白过来,囚犯幸免于死。
    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治政业绩尤为显著。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的老百姓都说:“这就是能辨明分宁案件的那个人,我们这下可有地方说理了。”富户人家、名门大姓、狡诈的官吏、作恶的年轻人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得罪县令,而且把玷污善政当成耻辱。周敦颐担任合州判官,事情不经他的手,官吏就不敢决断,虽然/即使交代下去(或“虽然/即使下达命令”),老百姓也不肯听从。部使者赵抃被谗言迷惑,对待他非常严厉,周敦颐超然处之。周敦颐通判虔州时,赵抃是虔州太守,仔细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才明白过来,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了周茂叔。”
    熙宁初年,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清冤狱、惠泽百姓为己任。在部中巡行不辞劳苦,即使是瘴疠之气的地方,艰险遥远的地方,也要慢慢地视察。后来,他因病请求调任南康军知军。于是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安了家,他家前面有一条溪流与湓江汇合,他取在营道时居住的地方濂溪来命名。赵抃再次镇守蜀地的时候,打算上奏请皇帝任用他,还没有来得及上奏,周敦颐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学识广博并且身体力行,著有《太极图》,探明天理的根源,研究万物的始终。又写了《通书》四十篇,来阐明太极的含义。为之作序的人说“他的言语简约而道理广博,行文质朴而义蕴精深,探得孔、孟学说的本源,对于学者大有用处”。
    他担任南安掾吏时,程珦是军事通判,看他精神面貌不同于常人,就跟他交谈,(程珦)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跟他交了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接受教导)。周敦颐常常让他们寻找孔子、颜渊的快乐所在,(让他们知道让孔子、颜渊感到)快乐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就从此发源、衍变。所以程颢曾说:“自从再次见到周茂叔后,在吟风弄月中返回时,就有了‘吾与点也’的心怀。”侯师圣跟程颐学习,没有明白,就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将他留下来,与他对床夜谈,过了三天才回去。程颐对他的变化感到惊异,说:“您不是从周茂叔那里来吧?”周敦颐就是这样善于启发开导人。
    嘉定十三年,周敦颐被赐谥号为元公,淳祐元年,被封为汝南伯,在孔子庙中陪祭。
    14.C 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15.“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2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分)。(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7.D  根据前文“中国书画艺术”及语段末尾“中国的书画能形成富有深厚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自成风格”更合语境,且与下文“独领风骚”呼应。根据前文强调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选择“一体”更合语境。“风化”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老化”指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性能逐渐变坏,以致丧失使用价值,根据语境,这里应该用“老化”。“善莫大焉”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功不可没”意思是功劳极大,不可抹灭。语段强调的是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巨大意义,选“功不可没”更合适。
    18.A   A项为比喻,B项为拟人,C项为用典,D项为借代。
    19.删去“完全”;把“由”改为“有”或删去“可以”。(4分。修改正确1处2分,)
    20.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2分)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2分)③如果有外伤(1分)
    21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2分)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2分)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2分)
    22作文:这是一道“主旋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以递进式逻辑,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国与国之间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的“俯视”与“被俯视”现象。“俯视”是一种站位,一种姿态,也关乎对自身定位与心态。这直接引出材料中的重要提问: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考生在行文时不能忽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任务语境是“世界青年交流论坛”,要求考生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言。既然是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那么考生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群体、国家。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担负的是国家的希望、扛起的是民族的未来。可以说,青年怎么样,未来中国便怎么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会交由新时代青年来回答,未来的宏伟蓝图也由我们擘画。这就要求考生要在行文中强调身份和青年使命,话语要有高度,思考要有深度。
    【深入探讨】
    这篇作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起调很大”。无论是材料给出的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还是“世界青年交流论坛”这一任务语境,都让人有一种“主旋律”满满的既视感。
    “拒绝俯视”在我看来意思有两层,一是拒绝被别人俯视,这是对外的“主权”宣告,一个人、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即使实力再小,也不容被居高临下地指责和侵犯;另外一层是拒绝俯视别人这种姿态,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像一种庄严承诺。让人想起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
    无论是哪一层理解,呼唤的是都是和平和正义,呼唤的是平等对话与互相尊重。为什么要“拒绝俯视”?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呐喊”。考生在行文时要处理好“拒绝俯视”和“共创未来”的关系,不可失之偏颇。
    前一段时间,有一张“两个辛丑年”对比的图片在网络上爆火。这两个“辛丑”分别指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现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当地时间3月18日,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拒绝俯视”的姿态。考生要能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在行文中充分利用,不能让作文成为“假大空”式的发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