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珠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珠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要用2B铅笔填涂。
    2.需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6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6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历史悠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1%,共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2.6%,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老龄化社会进程,带来的却是被忽视的大量需求。有专家表示:“全社会的老龄化是大趋势,但老年人互联网渗透率只有不到两成。现在已经有老人手机,而且很多手机也具有极简模式,方便老人使用。”但是在不断推出的智能终端设备和多样化的APP面前,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里愈陷愈深。
    (摘编自通信世界网《老年人“数字鸿沟”有多深?》)
    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强调,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鸿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是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方案》从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出发,举出20项重点任务,以具体解决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对每项任务明确相应的落实主体,并给出三大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机制。国家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推进;地区要建立相应协调推进机制,细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组织开第三方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做实做细。三是营造环境。把促进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作为国情教育的重点。
    此外,有关专家还指出,协调智能化与老龄化发展,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除了《方案》提出的相关措施之外,还要“保基本、优服务、促培训”,一方面针对老人们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针对不能用和不会用给予对策。只有让智能化发展适应老年人,且改进传统服务方式,才能最终将问题解决。
    (摘编自智能制造网《智能化和老龄化如何协调发展?》)
    材料三:很显然,健康码、手机支付之类管理便利,嫁接于智能手机等设备之上,对没有相关设备或者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人来说,反而成了最大的不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开发相关功能时就应该想到,并且做好备用方案,而不是一再对老年人简单粗暴地说“不行”。
    关注老年人的需求,解决老年人在用智能技术方面可能遇到的突出因难,智能社会建设完全可以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遇到新问题,想尽办法解决,这才叫公共服务。相反,习惯性当“甩手掌柜”,那是公共服务“病”了。此番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给出实施方策,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症下药”。
    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语境下,用人性化服务弥合数字鸿沟,本应成为一种常态。之所以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遇这么多辛酸,背后的实质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与过去一些部门“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是同一棵树上结下的不同果子。那些真正服务意识强的地方和单位,老年人被落下、被遗忘的感觉或许就要轻很多。所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关键需要夯实相关部门的责任。
    (摘编自《别让老年人被智能时代抛下》晏庆盛)
    4.关于老年人“数字鸿沟”,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鸿沟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体现之一,是智能终端设备和多样化APP不断推出,而老年人的大量需求被忽视。
    B.数字鸿沟的产生,表明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遭遇了困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帮助老年人跨越了这一鸿沟。
    C.数字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需要针对老人们不想用的问题作出应对,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不能用和不会用给予对策。
    D.数字鸿沟在智慧社会建设中是完全可以弥合的,只要提升人性化服务,就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虽然有老年手机等可供使用,但老年人互联网渗透率仍然较低。
    B.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高度重视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上遇到的困难,以三大保障措施解决这一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C.智能化发展对没有相关设备或者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人来说,成了最大的不便,因此智能化发展需要兼顾老年人的需求。
    D.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和长期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导致老年人在智能时代遭遇诸多辛酸,深陷数字鸿沟。
    6.老人被家属抬着进银行刷脸认证,老年病人因没有健康码被困医院门口等新闻引发了公众热议。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合理化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客观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6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但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已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非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9.《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每题5分,诗歌主观题6分,共3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1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句读之不知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未之有也
    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夜,缒而出”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巧,层层深入,逐步渗透,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府即幕府,“莫”通“幕”,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住宅,文中指古代军中将帅治事的地方。
    B.飨,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会。~宴。~客。也可以指祭祀。在文中指祭祀。
    C.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也可以比喻战火或战争。在文中指烽火台。
    D.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2)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节选)
    王安石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①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②。
    从来四皓③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④疑。
    [注]①张良在圮上遇一老翁,翁授良《太公兵法》一卷,曰:“读此则可为王者师……黄石即我也”。②前202年,刘邦追项王至阳夏南,于危急关头用张良计大败楚军。③汉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甚恐而求于张良,良令太子召隐于商山的四位老人入辅,遂辍废太子。张良功成名就后弃世学仙。④“绛灌”即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他们嫉妒贾谊得到汉文帝赏识。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张良的奇才异智完全是因为《太公兵法》,是他仰仗了黄石公的指点。
    B.张良武艺高强,擒拿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就像擒拿婴儿一样,不费吹灰之力。
    C.“从来”两句写隐于商山的四位老人因为张良而愿意结束隐居入宫辅佐太子。
    D.诗人在这首咏史诗中,选取了张良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描写了张良的异智奇功。
    18.末尾两句诗写“贾谊”,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个人志向的提问,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千乘之国,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共2题,共11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____,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往往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____。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____。正是多样的生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1.下面的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四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近年统计数据显示,②中国有超过35%左右的粮食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是被浪费掉了。③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④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0克,⑤浪费率为11.7%;⑥此外,大型聚会浪费率则达38%。⑦俗话说,人无俭不立。⑧不仅勤俭节约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制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六、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