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为了帮助2021年高考生高效备战二轮复习,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觉醒与探索
    国际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国内形势:
    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救国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上: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兴办实业的思潮不断,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上: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西方文明的传播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必备知识】
    一.甲午战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分界)
    1、甲午战争
    (1)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加剧
    ②甲午战争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表现
    ①经济瓜分: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
    ②政治瓜分:抢占租借,划分势力范围
    
    2、“门户开放”
    (1)背景: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其他列强瓜分时,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瓜分后,美国设法插足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2)内容:
    ①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他们已取得的特权
    ②要求在其他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③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都有投资权利
    (3)实质: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4)特点:利益均沾
    (5)影响:
    ①美国对外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和扩大侵略的步骤
    ②使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①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3)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
    三.“实业救国”
    1.内含:“实业救国”思潮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实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2.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时期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后,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3.影响:
    (1)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2)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但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
    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2.“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之区别
    “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具有垄断性、买办性、封建性
    五.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摈弃封建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
    ②摈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取代
    ③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西化,讲求奢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被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五.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1.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原因: 更多精彩点这→
    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梁启超鼓吹君主立宪,获得张謇等知识分子的相应
    ③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主要措施:
    政治:减冗衙,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
    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1905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立宪运动” (1905----1911)
    (1)原因: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②设立议会
    ③实行地方自治
    (4)结果: 更多精彩点这→
    ①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大势所趋
    ①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②国内局势: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需求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
    ①公车上书——士人干政(1895年)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传播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②维新运动的高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首次交锋。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阻挠传播开来,形成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③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④结果:戊戌政变
    (3)变法影响: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评价: 更多精彩点这→
    ①启蒙性: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提倡近代民主思想
    ②进步性: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
    ③爱国性: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3.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1)背景:
    ①《辛丑条约》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先后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失败
    ④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革命提供了条件
    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经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3)过程: 更多精彩点这→
    ①夺取政权: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成立
    A.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B.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C.概况:南京临时政府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③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A.内容:国家主权、国民权利与义务、政治体制(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B.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④民国遗憾:中国的“光荣革命”——让位袁世凯
    A.原因:拥袁弃孙成为时代趋势
    B.结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就职,开始北洋政府的统治(1912-1927)
    (4)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①终结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发展:“实业救国”潮流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
    ③思想理性:
    A.从帝制走向共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从皇权走向民权,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初步形成
    C.从神权走向人权,自我意识觉醒
    ④移风易俗:推动社会生活化
    ⑤人的现代化:从三纲五常到自由、平等、博爱;从“臣民”到“国民”。
    (5)辛亥革命未完之使命
    ①反帝不彻底
    ②反封不彻底
    4.资产阶级激进派:前期新文化运动
    (1)前期新文化运动背景:
    ①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加深民族危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③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④社会:1912—1927年,中国言论空前自由
    (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民主思想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先进理论;科学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是指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旧道德是指封建伦理道德化的三纲五常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①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反对旧文化的斗争
    ②意义:
    A.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思想,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B.民族觉醒。国人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五四运动发生
    C.文学革命
    D.文化转型。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的分野
    ③局限: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儒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性
    5.无产阶级:后期新文化运动
    (1)后期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②前期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2)主要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
    (3)评价:
    ①性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②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6.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必要性:一战期间,日本趁机加快侵略中国,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民族矛盾激化
    ②可能性:
    A.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B.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C.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D.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4)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反帝爱国运动 更多精彩点这→
    ②民主革命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④爱国主义精神
    六.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内容: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
    ③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④维新思想的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救亡图存: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⑤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 更多精彩点这→
    ①社会环境: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有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启迪
    ④个人因素:孙中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把中国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思想概括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重要原则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的低价归原主所有,之后增长的低价归国民享有
    (4)评价: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勾画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资本主义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5)三民主义的实践:
    ①指导辛亥革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6)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从时代背景看,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②从纲领内容看,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③从民生意识看,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④从民主政治看,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请关注公众号高中历史学习之苑,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⑤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3.科学与民主 更多精彩点这→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重点知识 】
    一、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2、影响
    破坏性:更多精彩点这→
    (1)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3)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建设性:
    (1)列强把西方科学技术和西方思想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1)原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示范
    (2)概况:
    ①主要是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开始的
    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③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力量有依赖关系
    (3)影响:更多精彩点这→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②出现两大对立的阶级
    ③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间掀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高潮
    
    (3)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
    ②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1912-1919)
    (1)原因:
    ①国内:辛亥革命影响、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②国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特点:
    ①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的发展不平衡,没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从区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③从实力对比看: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比,居弱势地位
    (3)影响:
    ①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②促进资产阶级的壮大,资阶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民族资本主义“短暂黄金时期”(1927-1936)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与措施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③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2)概况:
    ①1935年以后,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②官僚资本的形成,并逐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帝国主义的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下发展艰难
    (3)影响:
    ①有效抵制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②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1937-1949)
    (1)抗战时期(1937-45):日益萎缩,全民抗战、工业内迁
    (2)抗战胜后(1946-49):陷入困境
    ①表现: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②原因: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
    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6.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恢复、发展:(1949-1952)
    (1)原因:
    ①建国后,社会相对稳定
    ②采取了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2)表现:1952年针对私营工商业开展了“五反”运动
    (3)结果:
    ①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7.民族资本主义的“消亡”(1953--1956)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