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4)
http://www.newdu.com 2025/05/19 06:05:08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4、 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探究活动 了解中国的国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政策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指的是什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认识。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谈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关于中国国情的表格,让学生调查填写,共同讨论怎样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基本国情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 国土面积 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 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人口 工业机械化程度 文盲比重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科学技术水平 东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 全国平均生活水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第三,用哲学道理分析人们活动中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叫“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