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2)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