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2)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从实际出发,所以讲好本课对全书教学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2.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明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 本课的基本概念
    ①物质P13 ②意识P14 ③宗教P16 ④感觉P16 ⑤抽象思维P17 ⑥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24 ⑦一切从实际出发P29 ⑧唯物主义P37 ⑨唯心主义P37-38
    2. 基本原理
    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6—13;
    ②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14­—28;
    ③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P28;
    ④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P29—33;
    ⑤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P33—37;
    ⑥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P40—41。
    3.基本常识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11
    ②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P21—23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表现P19、24—26
    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37—38
    ⑤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27
    ⑥主观主义的表现及危害性P32—33
    ⑦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原因P38—39
    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P38—39
    ⑨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P37
    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39—4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