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地理 > 综合辅导 >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专题


    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分散在自然地理各章节中,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复习时要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知识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因素直接关联,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气候灾害和地质地貌灾害。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极大年(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增强的年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台风
    

     寒潮
    

     暴雨洪涝
    

     干旱
    

     形成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
    
    
    
    

     强冷空气入侵(冷锋天气)
    

     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
    

     长时间无雨或异常少雨
    

     多发季节
    

     夏秋之交
    

     冬、春、秋都有
    

     夏、秋为主
    

     春冬多发
    

     影响我国主要地区
    

     东南沿海
    

     多数省区
    

     东部、南部
    

     华北、西北
    

     危害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防御措施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长期:水利建设、植树
    
     短期:发展耐旱作物,
    应急:节水
    
    
    
    

     雷达监视
    
     减轻灾害
    
    
    
    

     采取防寒措施
    

     工程措施:水利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加强分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等
    

     (责任编辑:admin)